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

更新时间:2022-11-24 浏览次数:42 类型:开学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故事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又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它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材料二: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平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编自杪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网络文学也不再需要表现现实问题。 B . 如今,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与网络文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绝不是固定不变的。 C . 探究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而要注重其“网络性”。 D . 虽然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运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是双向互动的。 B . 因为网络文学快速生长,人们对其判断的标准也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所以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 C . 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

      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 D . 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包括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对其评价标准上的差异等。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超文本小说《仲夏情人》的每单元后设有“真话”和“谎话”两个选择链接,读者根据对情节发展的解读来选择“真话”还是“谎言”,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B . 网文《芈月传》以主角芈月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展示战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呈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勇气和信念的力量。它改编为大型连续剧后受追捧热度更甚。 C .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湘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建构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元批评范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的种种新现象。 D . 《红楼梦》开篇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反映出传统文学与读者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现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接续写作中出现因套路化、程式化构成的自我重复。还有一些作品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应如何突破这样的“瓶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猪嗷嗷叫(节选)

    傣·李司平

    (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

    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

    “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

    “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

    “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

    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

    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

    “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

    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

    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

    “……”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

    “……”李发康还是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

    “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

    “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

    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

    他回:“滚!说人话!”

    我:“爸!”

    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

    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

    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

    (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

    文本二:

    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 . 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 . 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 . 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
    2.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 . 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 . 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 . 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 (3) 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
    4. (4) 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 , 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也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 , 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 .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 .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 .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弱冠。 B . 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 .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 . 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司马光少年早慧,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 B . 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 C . 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呈上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 D . 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
    4. (4) 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 (5) 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 (1)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 (2)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 (2) 《鸿门宴》中说明做大事、行大礼不必在意细枝末节的句子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冰盖无疑是南极最为_____________的景观。它横在海面上,边缘如刀切的截面,奶油般洁白,看去像一只冰淇淋蛋糕盛在蓝色的托盘上。而当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在冰盖顶上燃烧,恰似点燃了一支生日蜡烛。可是,最美的_____________也是最危险的。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使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和品尝它的美味。一旦你受了诱惑与它亲近,它就立刻露出可怕的真相,现身为一个布满陷阱的迷阵了。

    伴随着一阵闷雷似的轰隆声,冰山从冰盖的边缘挣脱出来,犹如一艘巨轮从码头挣脱出来,开始了自己的航行,它的造型常常是_____________的,像一座漂移的海上宫殿,一艘豪华的游轮。不过,它的乘客不是人类的显贵,而是海洋的宠儿。时而可以看见一只或两只海豹下榻在某一间宽敞的头等舱里,悠然自得,一副帝王气派。与人类的游轮不同,这种游轮不会返航。在无目的的航行中,它不断地减小自己的吨位,卸下一些构件扔进大海。最后,伴随着又一阵轰隆声,它爆裂成一堆碎块,渐渐消失在波涛里了。它的结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可称_____________,而这正是造化的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鬼斧神工    往往    富丽堂皇    善始善终 B . 巧夺天工    通常    金碧辉煌    善始善终 C . 巧夺天工    往往    富丽堂皇    表里如一 D . 鬼斧神工    通常    金碧辉煌    表里如一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和品尝它的美味。 B . 这只美丽的蛋糕,使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和品尝它的美味。 C . 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使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它的外形和品尝它的美味。 D . 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它的外形和品尝它的美味。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 7. 语言文字运用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露天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等过程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中,当      , 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作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      。当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的垂直交换受到阻碍,污染物只能在逆温层以下的大气环境中稀释混合,逆温层越低,污染物稀释混合空间越小,空气污染越严重。伴随风速变小,污染物水平输送变慢,加上不利地形在山前阻挡等因素,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愈发严重。当不利气象条件发生时,如果人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一如既往地排放污染物到大气环境中,污染便会持续累积加重并蔓延,污染连绵成片,污染气团随风流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了解、去支持、去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就会拥有美好的蓝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大气污染形成的四个环境因素,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在抗疫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奉献和牺牲,读懂了“国有难、召必战、战必胜”的爱国情怀。

    ——荔枝网评《清明时节,用实际行动向战“疫”英雄致敬》

    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

    ——人民网评《清明,不忘却过往更希冀未来》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读完以上四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