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陕师附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通过丝路进行的中外经济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朝贡贸易、官方贸易与民间商业贸易。

    中世纪的东西方朝贡贸易以物品交换为形式,以政治关系为实质。需要说明的是,与中国建立这种贸易关系的国家,如大食、罗马、天竺、安息等,因为这种贸易利润丰厚,纷纷遣使来华,中国史籍将这些使者统统视为贡使,甚至有外国商队冒充该国使团到中国朝贡贸易。自西汉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朝贡贸易千百年来连绵不绝。此外,中国使团出使诸国时,也会携带大量财物作为馈赠礼品,返国时又会带回诸国进献的礼物,这同样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朝贡贸易中,不论是朝贡者,还是中国使者的回访,自然都与中国的国都紧密联系。唐以前很长一个时期内,长安都是中国的都城,所以外来贡使到长安才能完成使命;而各王朝派往西域的使团也从长安奉命出发。

    官方贸易也与长安有着直接关系,或在长安进行,或在长安决策。官方贸易可分为大额贸易与小额交易。后者主要指双方使团携带的货物,其中外来使团带到长安的货物,要向中国有关部门报告品种和数量,经过批准后方可在长安进行交易。中方使团所带货物也在长安筹集,并从长安始发。至于大额贸易或在长安进行,或在边境地区进行,但都在朝廷主导下开展。

    丝绸之路上的民间贸易更是繁荣,就其人数和贸易额而言,都大大超过了官方贸易。西汉时,长安是商业最繁荣的都市,同时也是外来商人最多的城市,加上全国赋税收入的大部分集中于长安,遂使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满足中外经济交流需要。各地商贾云集,运到长安的商品更是不可胜数,从而使长安有条件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业都市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长安更是充当关键性角色。长安在中国文化的输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唐时期的长安是全国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人才大多集中在长安地区,加之教育事业发达,图籍丰富,制度先进,具有对外输出文化的优越条件。中国文化的外传大体上有三种主要途径:各国各族使团来华,在加强双方政治、经贸关系的同时,将中国先进的制度以及文学、绘画、乐舞、科学、生产技术等带回去;各国各族派到长安的质子、留学生、留学僧、传教士,在学习了中国先进文化后,纷纷将其带回本国;中国派出的使团和商人、僧侣等,在中外文化的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长安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多的城市,各具特色的外来文明在此与中华文明交汇、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经由西域沿丝绸之路东传的文化通过朝贡、宗教、商业以及民间市井生活方式传播融合,成为长安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所谓胡风胡韵。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长安发展成为多种文明交融的中心,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通过丝绸之路,来自西域的文化传播到长安后经消化吸收,形成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不仅向国内其他地区传播,还通过长安继续向东亚各国传播。

    (摘编自杜文玉《长安在维护丝路畅通与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世纪中西方朝贡贸易的形式,是西方国家单向遣使来华进行物品交换。 B . 官方贸易还表现为中国使团携带礼品出使,返回时带回诸国的进献礼物。 C . 中世纪中西方无论进行大额贸易还是小额贸易,都与长安有着直接关系。 D . 西汉时长安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商业都市,民间贸易繁荣超过其他朝代。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概括中外经济交流有朝贡贸易等三种形式,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 . 文章论述长安在中外贸易中具有突出地位时,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 . 文章从输出与接受两角度,对比论述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D . 文章着眼于经济文化交流,阐明长安在维护丝路畅通与繁荣方面的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贡贸易以物品交换为形式、以政治关系为实质,这种贸易深受西方国家欢迎。 B . 中西官方贸易虽在中方朝廷指导下开展,但其人数和贸易额不如中西民间贸易。 C . 汉唐时长安具有对外输出文化的优越条件,此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途径众多。 D . 长安将各具特色的外来文明融入城市文化,从而创造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文化形态。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活着(节选)

    余华

    后来,我们看到了连长,他换上老百姓的衣服,腰里绑满了钞票,提着个包裹向西走去。

    我们知道他是要逃命了,衣服里绑着的钞票让他走路时像个一扭一扭的胖老太婆。有个娃娃兵向他喊:“连长,蒋委员长还救不救我们?”

    连长回过头来说:“蠢蛋,这种时候你娘也不会来救你了,还是自己救自己吧。”一个老兵向他打了一枪,没打中。连长一听到子弹朝他飞去,全没有了过去的威风,撒开两腿就疯跑起来,好几个人都端起枪来打他,连长哇哇叫着跳来跳去在雪地里逃远了。

    枪炮声响到了我们鼻子底下,我们都看得见前面开枪的人影了,在硝烟里一个一个摇摇晃晃地倒下去。我算计着自己活不到中午,到不了中午就该轮到我去死了。一个来月在枪炮里混下来后,我倒不怎么怕死,只是觉得自己这么死得不明不白实在是冤,我娘和家珍都不知道我死在何处。

    我看看春生,他愁眉苦脸地也在看着我。我们吃了几天生米,春生的脸都吃肿了。他伸舌头舔舔嘴唇,对我说:“我想吃大饼。”到这时候死活已经不重要了,死之前能够吃上大饼也就知足了。春生站了起来,我没叫他小心子弹,他看了看说:“兴许外面还有饼,我去找找。”

    春生爬出了坑道,我没拦他,反正到不了中午我们都得死,他要是真吃到大饼那就太好了。我看着他有气无力地从尸体上跨了过去,这孩子走了几步还回过头来对我说:“你别走开,我找着了大饼就回来。”

    他垂着双手,低头走入了前面的浓烟。那个时候空气里满是焦糊和硝烟味,吸到嗓子眼里觉得有一颗一颗小石子似的东西。

    中午没到的时候,坑道里还活着的人全被俘虏了。当端着枪的解放军冲上来时,有个老兵让我们举起双手,他紧张得脸都青了,叫嚷着要我们别碰身边的枪,他怕到时候连他也跟着倒霉。有个比春生大不了多少的解放军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我心一横,想这次是真要死了。可他没有开枪,对我叫嚷着什么,我一听是要我爬出去,我心里一下子咚咚乱跳了,我又有活的盼头了。我爬出坑道后,他对我说:“把手放下吧。”

    我放下了手,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我们一排二十多个俘虏由他一人押着向南走去,走不多远就汇入到一队更大的俘虏里。到处都是一柱柱冲天的浓烟。向着同一个地方弯过去。

    地上坑坑洼洼,满是尸体和炸毁了的大炮枪支,烧黑了的军车还在噼噼啪啪。我们走了一段后,二十多个挑着大白馒头的解放军从北横着向我们走来,馒头热气腾腾,看得我口水直流。押我们的一个长官说:“你们自己排好队。”

    没想到他们是给我们送吃的来了,要是春生在该有多好,我往远处看看,不知道这孩子是死是活。我们自动排出了二十多个队形,一个挨着一个每人领了两个馒头,我从没听到过这么一大片吃东西的声音,比几百头猪吃东西时还响。大家都吃得太快,有些人拼命咳嗽,咳嗽声一声比一声高,我身旁的一位咳得比谁都响,他捂着腰疼得眼泪横流。更多的人是噎住了,都抬着脑袋对天空直瞪眼,身体一动不动。

    第二天早晨,我们被集合到一块空地上,整整齐齐地坐在地上。前面是两张桌子,一个长官模样的人对我们说话,他先是讲了一通解放全中国的道理,最后宣布愿意参加解放军的继续坐着,想回家的就站出来,去领回家的盘缠。

    一听可以回家,我的心扑扑乱跳。可我看到那个长官腰里别了一支手枪又害怕了,我想哪有这样的好事。很多人都坐着没动,有一些人走出去,还真的走到那桌子前去领了盘缠,那个长官一直看着他们,他们领了钱以后还领了通行证。

    接着就上路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那个长官肯定会扳出手枪来毙他们,就跟我们连长一样。可他们走出很远以后,长官也没有掏出手枪。这下我不紧张了,我知道解放军是真的愿意放我们回家。这一仗打下来我知道什么叫打仗了,我对自己说再也不能打仗了,我要回家。我就站起来,一直走到那位长官面前,扑通跪下后就哇哇哭起来,我原本想说我要回家,可话到嘴边又变了,我一遍遍叫着:“连长,连长,连长——”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位长官把我扶起来,问我要说什么。我还是叫他连长,还是哭。旁边一个解放军对我说:“他是团长。”

    他这一说把我吓住了,心想糟了。可听到坐着的俘虏哄地笑起来,又看到团长笑着问我:“你要说什幺?”我这才放下心来,对团长说:“我要回家。”

    解放军让我回家,还给了盘缠。我一路急匆匆往南走,饿了就用解放军给的盘缠买个烧饼吃下去,困了就找个平整一点的地方睡一觉。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连长在紧急关头不顾士兵死活携款逃跑,形象地刻画出国民党军官贪生怕死、自私贪婪的形象。 B . 小说写春生出去找大饼吃时,“我”没有叫他小心子弹,也没拦他,因为“我”知道他决意求死,拦也没用,这充满了悲剧色彩。 C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以“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既便于展开故事情节,也易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D . 小说表达了对俘虏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对解放军优待俘虏政策的赞美。
    2. (2)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描写吃东西的场面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3) “我”被俘后心理变化较大,请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 , 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 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三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B .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C .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D .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亲,合纵相亲。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了共同抵抗秦国而合纵结为联盟。 B . 箕帚之妾,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妾,常谦称自己妻子,文中张仪谦称秦女。 C . 庶长,指妾所生之长子,也可指春秋时秦国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D . 请平,指战败投降。文中指在遭到多国进攻后,楚国退兵,向秦国投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派遣张仪前往楚国,张仪采用利诱的策略,离间楚国与齐国,在楚齐两国关系破灭后,张仪却没有兑现对楚王的承诺。 B . 楚王贪婪愚蠢,轻信张仪之言,多次派遣使者辱骂齐王,惹怒齐王,使齐秦两国交合,随即又轻易发兵攻秦,致使国家受损。 C . 陈轸能认清大局,在楚王答应张仪的提议之后,向楚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齐秦交合之后,他又提议楚王联秦攻齐,但被楚王拒绝。 D . 楚国外交上,与齐国绝交,也未能与秦国交好;军事上,攻打秦国,却被秦军歼灭八万甲士,七十余高级官员被俘虏,丢失了汉中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②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 4. 古代诗歌阅读

    朝退书怀

    韩偓

    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注释: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诗人,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写诗人已经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与诗题中“朝退”相呼应。 B . 第三句写山禽豢养已久,与主人熟稔,一呼一鸣,相互应和,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 C . 诗人书堂位于寝楼的西侧,环境清幽;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 D . 颔联写诗人无意题写自己诗作,而是抄录古代圣贤文章,有谦恭精进之品。
    2. (2) 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煜《虞美人》中“”两句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抒写胸中的悲愁悔恨。
    2. (2) 杜甫《阁夜》中“”两句将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峡夜景的赞叹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
    3. (3) 古诗描写音乐多以声传声、以形写声,《李凭箜篌引》中“”两句也运用此手法,以四种美丽的事物表现音乐的起伏多变、优美动人。
    4. (4) 李白在《将进酒》中的“”两句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劝人沉醉酒乡,实为宣泄愤激之情。
    5. (5) 周邦彦词作语言典丽精雅,咏物精妙传神,在《苏幕遮》中用一句“”就把欢呼转晴的鸟雀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的情态勾勒出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28年,27岁的梁思成学成回国,在欧洲看到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而自己国家的古建筑遗产,却危立在______之中。梁思成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正是因为这种信念,(     ),才能在战争期间繁华落尽,拒绝美国的邀请,执意留在祖国。他们立志不但要为中国建筑树碑立传,还要在世界学术平台上述说中国建筑的“光荣与梦想”。为此,他与林徽因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有价值的众多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勘察、制图等工作。那些手绘的结构图、剖面图、测绘图……准确精致到______。遥想30年代,林徽因气质如兰,______;梁思成质如松柏,______。斯人已逝,风骨永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风雨如晦   不可名状   风采动人   虚怀若谷 B . 风雨如晦   不可思议   风华绝代   虚怀若谷 C . 风雨飘摇   不可名状   风采动人   襟怀坦白 D . 风雨飘摇   不可思议   风华绝代   襟怀坦白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他们 B . 早年被众人称羡,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的他们 C . 他们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 D . 他们早年被众人称羡,以出身名门经历繁华
    3. (3)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有价值的众多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等工作。 B . 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等工作。 C . 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制图、勘察等工作。 D . 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有价值的众多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制图、勘察等工作。
四、 写作(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二0二二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致广大”,可理解为“要登高望远,要深谋远虑,有胸怀天下的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关注细节,要从小事做起,有格物致知的态度”。

    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