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说法有悖该理念的是(   )
    A . 在大城市倡导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B . 减少煤炭资源的开采,发展光伏产业 C . 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 . 燃煤进行脱硫脱硝处理
  • 2. (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 下列溶液因盐的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 B . C . D .
  • 3.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 与盐酸的反应 B . 灼热的炭与的反应 C . 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 D . 的催化氧化
  • 4. 下列能级能量高低比较错误的是(   )
    A . 1s<2s B . 2s<2p C . 3p<3d D . 4f<4s
  • 5. 某反应2AB(g)C(g)+3D(g)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其逆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ΔS应为(   )
    A . ΔH <0,ΔS>0 B . ΔH <0,ΔS<0 C . ΔH >0,ΔS>0 D . ΔH >0,ΔS<0
  • 6. 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
    A . 用10 mL量筒量取7.13 mL稀盐酸 B . 用电子天平称量25.20 g NaCl C . 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2 D . 用水银温度计测得某溶液的温度为19.13℃
  • 7.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升高温度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 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C . 催化剂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D .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 8. 下列化学反应的原理不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
    A .    B .    C .    D .   
  • 9. 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B . HS-的水解方程式: C . 的水解方程式: D . H2S的电离方程式:H2SH++HS-
  • 10. 下列关于合成氨工业说法错误的是(   )
    A . 使用铁触媒,使混合气体有利于合成氨 B . 合成氨厂一般采用10MPa~30MPa,综合考虑了反应速率、转化率和经济成本等因素 C .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D . 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 11. 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Fe、Zn、Cu、Pt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得高纯度的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已知:氧化性Fe2+<Ni2+<Cu2+)(   )
    A . 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Ni2++2e-=Ni B . 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量与阴极质量的增加相等 C . 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只有Fe2+和Zn2+ D . 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只有Cu和Pt
  • 12. 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A . C(s)+O2(g)=CO2(g);C(s)+O2(g)=CO(g) B . S(s)+O2(g)=SO2(g);S(g)+O2(g)=SO2(g) C . 2H2(g)+O2(g)=2H2O(l);H2(g)+O2(g)=H2O(l) D . 2KOH(aq)+H2SO4(浓)=K2SO4(aq)+2H2O(l);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
  • 13. 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已知Y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为 ,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X


    Y


    Z

    A . X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为 B . Y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ⅥA族 C . X元素所在周期所含非金属元素种类最多 D . 三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Z>Y>X
  • 14. 设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 L 0.1  溶液含有的离子数目为 B . 16.25 g 可水解形成的胶体粒子数目为 C . 25℃时,向含1 mol 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使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数目为 D . 已知某温度下 , 则pH=11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
  • 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共价化合物中,电负性大的成键元素表现为负价 B . 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C . 元素周期表中S区全部是金属元素 D . 元素周期表中从第四周期开始的长周期,比短周期多出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 16. 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常温下,已知HClO的 , HF的 , 则等浓度等体积的NaF和NaClO溶液,前者所含离子总数比后者小 B . 常温下,溶液加水稀释时,逐渐增大 C . 25℃时,在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固体,减小 D . 室温下pH=3的醋酸溶液和pH=11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 17. 一定条件下,碳钢腐蚀与电解质溶液膜的pH关系如下表:

    pH

    2

    4

    6

    6.5

    8

    13.5

    14

    腐蚀快慢

    较快

    较快

    主要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随电解质溶液膜的pH不断增大,碳钢腐蚀的速率会先变慢后变快 B . 在6<pH<8的溶液中,碳钢腐蚀主要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被氧化,电极反应为: C . 如图是碳钢腐蚀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原电池中电子移动的方向 D . 在pH=7的溶液中,碳钢腐蚀过程中还涉及到反应:
  • 18. 下列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沉淀达到溶解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离子浓度一定相等,且保持不变 B . 常温下,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其在食盐水中的溶解度 C . 难溶电解质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增加难溶电解质的量,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D . 常温下,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会生成沉淀,但的Ksp不变
  • 19. 25℃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NaHA溶液呈酸性,可以推测为强酸 B . 可溶性正盐BA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为强酸强碱盐 C . 将浓度为0.10的醋酸溶液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减小 D . pH=10.0的溶液中水电离出的物质的量为1.0×10-4mol
  • 20.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A发生反应:。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可以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B的体积分数;②混合气体的压强;③混合气体的总质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密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⑤ C . ①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21. 已知共价键的键能(键能是指气态分子中1 mol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与热化学方程式信息如下表:

    共价键

    H−H

    H−O

    键能/()

    436

    a

    热化学方程式

      

    为−498  , 则a的数值为(   )

    A . 463 B . 222 C . 214 D . 482
  • 22.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 图1表示反应2CO(g)+2NO(g) ⇌N2(g)+2CO2(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起始CO物质的量与平衡时N2的体积分数关系,说明NO的转化率b>c>a B . 图2表示反应2X(g) ⇌Y(g)分别在T1、T2温度下,Y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说明该反应的ΔH<0 C . 图3是室温下BaSO4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与c()的关系曲线,说明通过蒸发浓缩可使溶液由n点转化到m点 D . 图4表示含少量SO2的水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说明在空气中时间越长,亚硫酸的电离程度越大
  • 23. 在温度时,分别将0.5 mol 和1.2 mol 充入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 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0.50

    0.35

    0.25

    0.10

    0.10

    0.50

    0.30

    0.18

    a

    0.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温度: B . 时0~10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C . a=0.15,且该反应 D . 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5 mol 和1.2 mol  , 达新平衡时的浓度减小
  • 24. 25℃时,向(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pH与加入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对应的溶液中: B . b点对应的溶液中:c(Na+)>c(HR-)>c(H2R)>c(R2-) C . 溶液的导电性:b>c D . a、b、c、d点中,d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 25. 下列关于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向含有酚酞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溶液红色变浅

    证明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B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NaClO溶液和0.1mol/L溶液的pH

    比较HClO和的酸性强弱

    C

    用50mL注射器吸入20mL的混合气体,将细管端用橡胶塞封闭,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可观察到混合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证明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可能会使平衡发生移动

    D

    向10mL0.2mol/LNaOH溶液中滴2滴0.1mol/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

    证明在相同温度下Ksp: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填空题
  • 26.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轨道表示式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K+    ②F:

      ③P:

      ④Cu:

      ⑤Fe2+    

      ⑥Mg:

      ⑦O:

    2. (2)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填充在6个轨道中的元素有种;
    3. (3) C、N、O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4. (4) 第四周期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是:(写元素符号)。
  • 27.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室温下pH相等的①和③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填序号);
    2. (2) 室温下浓度均为0.1 的①和③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填序号);
    3. (3) 室温下0.1 的NaX、NaY,NaZ溶液pH依次增大,可知HX、HY、HZ的酸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4. (4) 室温下,已知 , 向0.05 溶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刚好出现沉淀时,溶液的pH约为
    5. (5) 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化学式

      电离平衡常数

      ①根据以上信息可知,溶液呈(填“酸”、“碱”或“中”)性,

      ②少量溶液与过量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室温下,pH=1的溶液中,

  • 28.            
    1. (1)  (Ⅰ)某实验小组用简易量热计(如图)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前后的温度,从而求得中和热。实验步骤如下:

      (i)用量筒量取50 mL 0.5 mo/L的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数据填入下表,下问)。                  ▲                   , 擦干备用。

      (ii)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的NaOH溶液,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NaOH溶液的温度。

      (iii)打开杯盖,将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立即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                  ▲                  。密切关注温度变化,将最高温度记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iv)重复上述步骤(i)~(iii)两次。

      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操作,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NaOH溶液的浓度略大于盐酸的目的是

    2. (2) (Ⅱ)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氧化性较强的 , 利用滴定原理测定含量的方法如下:

      步骤i:量取25.00 mL废水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酸化;

      步骤ii:加入过量的碘化钾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iii:向锥形瓶中滴入几滴指示剂。用       式滴定管量取0.1000  溶液进行滴定,数据记录如表:()

      滴定次数

      溶液起始读数/mL

      溶液终点读数/mL

      第一次

      1.02

      19.03

      第二次

      2.00

      19.99

      第三次

      0.20

      步骤 iii中量取溶液选择的是(填“酸”或“碱”)式滴定管或通用型滴定管;

    3. (3) 步骤 iii中滴加的指示剂为,滴定达到终点时的实验现象是
    4. (4) 步骤 iii中的读数如图所示,则:

      的含量为(保留2位小数)

    5. (5) 以下操作会造成废水中含量测定值偏高的是____(填字母)。
      A .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 B . 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待测液润洗 C . 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D . 量取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三、原理综合题
  • 29. 含碳物质在日常生活极为常见,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

      I.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下图所示

      写出电极A中发生的电极方程式:

       

    2. (2) II.二甲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CO和制得,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工业中采用“一步法”,通过复合催化剂使下列甲醇合成和甲醇脱水反应同时进行:

      i.甲醇合成反应:

      ii.

      起始时向容器中投入2.5molCO和4mol测得某时刻上述总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为154.5kJ,此时CO的转化率为
    3. (3) 计算甲醇合成反应的
    4. (4) 甲醇脱水反应在某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某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 , 测得某时刻各组分物质的量如下表所示。此时反应(填“朝正向进行”、“处于平衡状态”或“朝逆向进行”)。

      物质

      物质的量/(mol)

      0.02

      0.4

      0.4

    5. (5) 生产二甲醚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副反应,与甲醇脱水反应形成竞争:

      iii.

      将反应物混合气按进料比通入反应装置,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测得二甲醚的选择性分别如图1、图2所示(不考虑催化剂失活)。

      资料:二甲醚的选择性是指转化为二甲醚的CO在全部CO反应物中所占的比例。

      ①图1中,温度高于265℃后,二甲醚选择性降低的原因是

      ②图2中,温度一定,压强增大,二甲醚选择性增大的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