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双周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16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塘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在中国文论史上,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 . “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 . 唐诗的“理”不同于宋人诗话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 . “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要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 . 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 . 卡夫卡《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虽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妙”在夸张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的现实。 D . “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A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B . 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C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D .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关汉卿《窦娥冤》也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部戏曲作品中的“无理而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姍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释】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 . 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 . 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 . 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 . 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 . 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 . 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3. (3) 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4. (4) 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B .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C .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D .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山阴:绍兴古县名,秦代始设,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县址在会稽山的南边,故名。 B .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文中“丝竹陶写”,意思是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C . 晦朔:晦是阴历每月月末日,朔是阴历每月首日。“朝菌不知晦朔”,言其生命短暂。 D . 羊角:羊的角。“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中“羊角”借指一种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的旋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城居住,初到浙东,便产生了终身长住的念头,会稽诸多名士与他志趣相投。 B . 王羲之弃官后,以游山玩水、射鸟钓鱼为乐,与谢安交好,二人共同拒绝了朝廷又一次征辟任用。 C . 斥鴳腾跃“数仞而下”,却嘲笑展翅“九万里”的大鹏,庄子以此说明“小”是无法理解“大”的。 D . 庄子说理善用譬喻,如选文(二)中或借“朝菌”等生活常识类比,或用“汤之问棘”等寓言作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5. (5) 两篇文字都提到“彭祖”,各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兰亭

    陆游

    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

    酒酣起舞风前袖,兴尽回桡月下舟。

    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点题,交代了兰亭的地理位置与地位,以及得以游览的原因。 B . 颔联写流觞曲水古迹还在,山上桂花芬芳,与首联“绝境”照应。 C . “酒酣起舞”和月下归舟的场景,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 D . 诗人秋游兰亭陈迹,看曲水小山,怀想江左诸贤,表达了深沉感慨。
    2. (2) 本诗与《兰亭集序》“兴怀”的原因相同,但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两句,表明了屈原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楚国献身,一往无前的心志。
    2. (2) 《劝学》中“”两句,拿木材和金属制品比喻,得出物体借助外力可以改变性状,人通过学习反省,也可以让自己智慧明达这一结论。
    3. (3) 《谏太宗十思疏》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论述,指出了诚心和傲慢待人不一样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拓宽。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

    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      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      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       ,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      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      。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1. (1) 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 .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 .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对每位青年来说,时代就是一个考场,人生就是一份考卷。在这场考试中,每位青年既要答好时代赋予的必做题,又要善答时代赋予的选做题,还要勇答时代赋予的加试题,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