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入...

更新时间:2022-09-25 浏览次数:38 类型:开学考试
一、暑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 1. 下列各项中关于《红楼梦》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反映了黛玉寄人篱下,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B . 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C . 贾雨村在判薛蟠抢亲一案中,心中对给他出主意的葫芦庙中小沙弥感激不尽,大大提拔了他,由此可见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格特点。 D .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秦可卿、李纨、巧姐。
  • 2. 下列各项中关于《红楼梦》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说的是花袭人。 B . 宝玉和王熙凤去宁国府,遇到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宝玉邀秦钟去贾家家塾读书,后来引出了“顽童闹学堂”的一段故事。 C . 因秦可卿生病,凤姐和宝玉去她房里看她。宝玉眼瞅着《海棠春睡图》,想起了之前在此梦到“太虚幻境”的事来。听得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话,如万箭攒心,眼泪不觉就流下来了。 D . 面对贾瑞好色的心思,凤姐表面上谈笑自若,心里却想着叫他死在手里。由此可看出王熙凤“表面一盆火,背后一把刀”的性格。
  • 3. 下列各项中关于《红楼梦》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生活在贾府的两个人物,他们既是真实的形象,又带寓言色彩。他们代替作者表达作品主题,引进主角,同时起到穿针引线、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 B . 《红楼梦》人名多用“谐音”,或讽刺,或感叹,这是其艺术手法之一。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娇杏即“侥幸”。贾府中的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合在一起,谐音为“原应叹息”。 C . 宝黛第一次见面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暗合第一回的“木石前盟”。第一次见面,黛玉因宝玉因她摔通灵宝玉而哭,也暗合“还泪”之说。 D . 探春在王熙凤病后暂时代理管家,她有眼光,有魄力,于千头万绪中发现了不少的弊端,如姑娘丫头们的油脂粉钱,园子的管理费等,她当机立断,兴利除弊。
  • 4. 下列各项中关于《红楼梦》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贾琏偷娶尤二姐,凤姐和颜悦色劝她搬入大观园,却一面派丫头对她百般虐待,一面唆使尤二姐的前夫张华状告贾琏在国孝、家孝期背旨瞒亲。 B . 绣春囊事件发生后,王夫人亲自带人夜查大观园,将司棋、晴雯、四儿、芳官一起打发出门。晴雯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创伤,回到家后不久便死了。 C . 中秋夜宴散席后,黛玉对景感怀,俯栏垂泪,湘云拿话宽慰她。二人到凹晶馆赏月联句时,黛玉以“冷月葬花魂”对湘云的“寒塘渡鹤影”,令湘云称赞不已。 D . 迎春嫁给孙绍祖,被好色好赌的孙绍祖非打即骂,百般忍受,最终被迫害致死。而薛蟠娶夏家的夏金桂,也是一出婚姻悲剧。
  • 5. 下列各项中关于《高老头》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最为有名的小说之一,它像是一部完整戏剧的开端,为鸿篇巨制《人间喜剧》的“上演”拉开了序幕。 B .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他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 C . 拉斯蒂涅目睹高老头的悲剧,随着高老头的埋葬也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同情的眼泪,他决心向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女婿挑战,“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D .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他决不低头屈服,却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
  • 6. 下列各项中关于《高老头》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高老头得知拉斯蒂涅爱自己的二女儿,想为拉斯蒂涅与女儿牵线搭桥,购买了一幢小楼,供他们幽会。 B . 鲍赛昂夫人用她的行为和语言向拉斯蒂涅证明了情人之间奉行的是利己拜金的原则,她使拉斯蒂涅的金钱概念开始觉醒。 C . 伏脱冷用他的行为和赤裸裸的语言向拉斯蒂涅证明了普通人之间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他教会了拉斯蒂涅残酷的攫取金钱的手段。 D . 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最后在拉斯蒂涅说服下,两人才看望了临死的父亲。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 7.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及中国古代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故事性。毕竟,一般中国人看小说的目的,大多是在看“情节”,“情调”则一向被忽视。基于此,学界对古代小说与史传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探讨得比较深入,而对其与诗骚传统的关联则缺乏足够重视。小说要讲故事当然离不开叙事,然而与西方所强调的“客观”叙事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则多崇尚“主观”叙事。中国古代小说不止承袭了史传叙事传统,还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

    谈诗骚抒情传统自然要楚骚传统。最早将楚骚传统引入叙事文学领域的是司马迁、班固等史家。《史记》《汉书》等在叙事写人时,经常以骚体歌赋来渲染悲剧气氛,酝酿凄怆情调。《史记》等史传作品通过穿插骚体歌赋所取得的良好艺术效果,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唐传奇与《聊斋》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充分吸取了楚骚传统之真髓,具有强烈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红楼梦》成为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所包含的多重悲剧意蕴使读者深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与曹雪芹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

    古代小说中的诗词虽不乏意在抒情写意者,但多数还是用于情节建构或发表议论等,而且其中很多是作者炫才意识的产物;相对而言,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往往以作者自我为中心,其抒情性与文人性尤为突出,故事性与娱乐性却相对弱化。尤其那些浸润楚骚传统很深的小说,它们往往不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取胜,而是刻意渲染一种情绪,以主观情绪的起伏来自然而然地安排结构。

    当然,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应予以辨证看待。首先,小说家以骚体歌赋为叙事写人渲染悲剧氛围,营造感伤情境,使小说不至枯寂乏味,像《红楼梦》《花月痕》等小说都属于这种情况。其次,穿插楚歌与否并非衡量小说是否具有抒情性的唯一标准,有些小说中虽无骚体歌赋,但作者将楚骚传统内化为“诗心”而照样赋予其小说以浓郁抒情性,这在《聊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再次,有的小说穿插楚歌,并不意味着具有强烈抒情性,如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其作者主要出于炫才目的而非抒情需要才插入一些楚歌。说到底,小说家是否具有“诗心”并将之运化于叙事写人之中,才是决定小说抒情色彩浓淡的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抒情传统”,致力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陈世骧认为:《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源头,把叙事和抒情两项要素结合起来,只是两要素之主从或有差异。自此,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航道确定下来了,尽管往后这个传统不断发展与扩张。”以穿插的骚体歌赋为视角,可以充分认识到抒情性是中国古代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文体特征之一。

    (摘编自陈才训《楚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偏重小说“故事性”的阅读习惯,使学界不够重视古代小说与诗骚传统的关联研究。 B . 《红楼梦》的创作成功借鉴楚骚传统,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使读者感受到多重意蕴。 C . 古代小说中运用楚歌,未必能够增加小说的抒情色彩,有些只是满足作者炫才之需。 D . 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穿插骚体歌赋,使其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基于中西方对小说的认知,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的论断。 B . 文章举唐传奇与《聊斋》之例,旨在论证楚骚传统很早就被引入叙事文学领域。 C . 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更具有抒情性和文人性。 D . 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审视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具有思辨意味。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与诗骚抒情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独到的学术眼光。 B . 有人认为,“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同样具有诗人的气质”,这与本文理念不谋而合, C . 《聊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是因为作者拥有“诗心”,并能将之运化于作品中。 D . 古代史传叙事传统与诗骚抒情传统的交汇融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 8.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间烟火

    朱长伟

    ①烟火是立在生命里的一道风景,是飘在岁月里的一种味道,是活在记忆中的一抹乡愁。从呱呱坠地起,熊熊之火,缕缕炊烟,便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而最先让我认识烟火的便是母亲。儿时,或伏背上,或拥怀中,或立一旁,看着母亲擦燃火柴,火光一闪,瞬间升腾起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母亲迅速点燃手中的柴禾放入灶中。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在烟火熬煮中“咕嘟嘟”吟唱,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

    ②记忆中,灶屋低矮窄小,靠墙垒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台,上蹲一口大铁锅,锅上扣有一个用玉米苞叶编织的锅盖,左边配有烧火用的风箱,锅头前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炭盆和炭铲等。不大的壁龛内放置着一个小小的煤油灯,灯芯如豆,发出昏暗的光,映照出主人忙碌的身影。黑乎乎的墙壁上张贴着灶王爷像,灶王爷慈眉善目,心存仁爱,护佑着朴实善良的凡俗人家。

    ③在凡尘行走的日子,总是充满烟火气。印象最深的是在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下饺子时的情景。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只见它们在母亲的“催促”下,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当饺子完全下到锅里,一时间便热闹起来了,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盖,任凭饺子们在锅里再“调皮”上一阵。

    ④母亲手拿笊篱站在锅灶旁认真候着,等饺子在锅里煮三个滚才能熟。姐姐也没闲着,她与母亲密切配合,左手卖力地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右手不时地往火塘里填充着柴禾,努力把炉火烧旺,让鼓煽起的烈火起劲地烘烤着锅底。干柴燃烧得很彻底,也很壮烈。呼呼响的火苗扭着身子,跳着舞蹈,郑重地完成了它在人间的最后一个仪式后,便化为了灰烬和青烟。青烟最需要安抚和疏导,烟道则是其告别人间的最佳路径。它们多数都能顺从乖巧、井然有序地滚滚涌出,排向天空。但也有少部分青烟自由散漫,随机开了“小差”,从灶口“偷偷溜出”,先是顽皮地钻入烧火人的眼鼻里,然后再在灶屋里四散开来,一边“捣乱”,一边乘机和锅里冒出的热气搅和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咳嗽流泪,环境“恶劣”,但我们心中有期盼,嘴上便无怨言。

    ⑤每天的炊烟都是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声中醒来,伸伸懒腰,然后从烟囱里袅袅升起,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母亲蒸、煮、熬、炒的忙碌中演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至深至纯的烟火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当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⑥回想起那些特殊年份,粮食绝产或减产,家里粮囤羞涩,听着肚子里咕咕叫的“抗议”声,禁不住心慌。偌大的村庄上空死气沉沉,没有多少炊烟能够飘散出来,而仅有的几缕也仿佛含着泪,飘得短而低,显得没有力气,很容易抖搂出一个个不殷实的家庭。大人孩子忍饥挨饿,家里甚至几天都没有烟火气。那时,孩子们心中最期盼的便是母亲生起红彤彤的一炉火,做出香喷喷的一锅饭。

    ⑦后来粮囤鼓起来了,日子也好过些了,但脸上还不能挂着从容,因为人们还要为生火用的柴禾而忙碌。生产队时,麦收季节,仅有的一台脱粒机白加黑日夜不歇,慢腾腾地吐出一堆堆麦穰,在场院里堆积如山。麦穰是烧火做饭离不开的“主打”柴禾,我们用拖拉机把麦穰运到场院外,在生产队长的分配下,把麦穰打捆系好,过磅背走。一个麦收季节下来,每家都能堆成两个左右的麦垛,成为储备的柴禾。秋收更是储备柴禾的最好时节。玉米秸、玉米皮、玉米芯、秸秆茬都是上好的燃料,任你敞开胸怀拥抱。等家家把柴禾规规整整地码放好,那颗坦然过冬春的心才总算安稳下来。

    ⑧每次摊煎饼,母亲都要用到麦穰或玉米皮,它们比较软,容易燃烧。母亲用砖块把鏊子支好,点火续柴,等鏊子烧热了,用黑乎乎的油布在上面擦抹一遍,泛出油光,以防粘连。然后母亲从一旁的盆里舀出一勺玉米糊倒在鏊子中间,赶紧用煎饼耙子转着圈均匀地摊满鏊子,轻盈飘逸的动作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像是在用心描绘着美好生活的蓝图。随着“呲呲啦啦”的声响,热气蒸腾起来,飘浮在母亲的脸上。其间要适时续柴,掌好火候,瞬间煎饼的边沿翘起,一张泛着豆香玉米香的酥脆煎饼便从母亲灵巧的手上揭了下来。母亲要把满满的一盆磨糊变成一摞厚厚的煎饼,非个把小时不可。有时遇上逆风,排烟不畅,灶屋内浓烟滚滚,常传出母亲被烟熏的咳嗽声。其间,母亲不时地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涔涔的脸。此时她不能怨也不能歇,为了全家人一天三顿的干粮,她得坚持着完成。整个过程下来,她常常是累弯了腰、熏疼了眼。

    ⑨母亲每次摊完煎饼,便能攒出一个冒着轻烟的大火堆,余烬闪闪烁烁,热度持续良久。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地瓜埋入火堆中进行焖烤,熟时取出,皮焦瓤甜,香气扑鼻,口味胜于煮地瓜,常吃不厌。

    ⑩家里喂着十几只鸡,它们常常溜达到柴垛旁,时不时地从垛上扒拉下些柴禾来,无聊地啄来啄去,大风一吹,刮满院落。母亲每次摊完剪饼,都把掉下来的碎煎饼渣扔给它们吃。鸡们扑扇着翅膀一窝蜂地围过来抢食,狗也撒开腿窜了过来,吓得鸡们扑棱棱惊叫着飞出去老远,狗则伸出红红的长舌头贪婪地独吞着。小时候看母鸡趴窝下蛋是一件乐事,眼瞅着鸡蛋从鸡屁股里亮晃晃地滚落出来,落在身下软和和的麦穰上,我第一时间抓在手里,热乎乎的。几只鸭子也不闲着,当姐姐从水井里打上水来,担着两只水桶颤颤悠悠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将水倒进水瓮,几只鸭子便一拥而上,争先把头扎进了水桶里。

    ⑪有一年遇到了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铆足了劲的雨在任性的季节里“叮叮当当”地下个没完,家里的部分院墙禁不住雨淋水泡倒塌了。垛在院子里的柴禾更禁不住缠绵雨水的细浇慢洇,变得湿漉漉的。柴禾点不着,饭怎么做?母亲一时犯了愁,真是巧妇难为无“柴”之炊!冷锅冷灶难见烟火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

    ⑫每当黄昏时,炊烟便迎着余晖在村庄的上空依次袅袅升起,飘出一股股幸福的味道。这时,母亲便开始在锅台旁忙碌了。我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外边疯玩,常常忘记了吃饭。天一擦黑,大街上便想起了母亲们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

    ⑬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温馨,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人生不过一蔬一饭、柴米油盐,但在缭绕心间的烟火气里,那才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人间最绵长的滋味。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母亲下饺子的动作刻画很有特色。如使用“托举”,“吹拂”,“抓起”,“推动”等动词,描写了饺子下锅、推动饺子的整个过程,表现了母亲下饺子动作的娴熟、麻利。 B . 第⑥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困难时期,村人们忍饥挨饿,孩子们对于一顿热饭的极度渴望。 C . 第⑪段写的是阴雨时节,柴禾淋湿,无法做饭的煎熬。与其它段落母亲忙碌做饭的场景形成对比,突显人间烟火气的可贵。 D . 文章语言细腻生动,“人间烟火”,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让人回味思考。
    2. (2) 本文题为“人间烟火”,请分析文章在行文构思上是如何与之相扣的。
    3. (3) 请结合本文及《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探究文学作品中“饮食”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选自《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9. 文言文阅读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中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察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激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 , 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金陵”也指的是南京市。 B .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 .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又可泛指税金。 D .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 . 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 . 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 . 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 (4) 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A . 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B . 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试图平叛盗贼的军队。 C . 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抵御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D . 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抵御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试图平叛盗贼的军队。
    5. (5) 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A . 当时,枢府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好几个人情绪沮丧仍去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士兵不能夺取一点东西。 B . 当时,枢府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好几个人情绪沮丧仍去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C . 当时,枢府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士兵不能夺取一点东西。 D . 当时,枢府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 10. 古代诗歌阅读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①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中“木叶”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 . 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C . “天淡云闲”四字使全词有张有弛、疾徐有度,悠然的景色引发了词人的感触。 D . 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呈现的是一幅萧疏的景象: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 B . “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不多。“敛芳颜”,即敛眉、敛容,脸上没有笑容,刻画出歌女内心的情感。 C . 下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 D .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
  • 11.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氓》中借桑叶凋落变黄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
    2. (2)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主人和客人饮酒作乐,纵情高歌的场景,歌词中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两句是:
    3. (3) 《离骚》中,屈原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是:
    4. (4)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5. (5)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6. (6) 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7. (7)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8. (8)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9. (9)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 1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____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__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_____是要不得的。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 . 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 .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 . 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 .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 .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 . 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B . 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C . 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D . 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五、写作(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中的两只乌鸦,可能会引发你的一些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根据漫画,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