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试...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4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装固曾对公孙引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的“短视频单元”评选活动收官。本届上影节短视频单元共收到报名作品近1500部,最终评审团遴选出20部入选作品。

    但今年的上影节短视烦之所以引人注目,也在于前不久的一则“负面”新闻给了它们一个“反差”的背景:一位视频平台网站的CEO公开斥责短视频为“简单洗脑式“拉低用户心智”的“猪食”。

    “猪食”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对于用户规模接近9亿、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的短视频而言,毋庸讳言,盗版、重复、趣味低下等问题常见且突出,流量大于内容的现象也严重,“猪食”论虽是激愤之言,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短视频这种“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几小时到几分钟”的新事物,打破了传统审美与创作习惯,造就了无处不传媒、无物不媒介、无人不作者的新传播形态,也消除了技术和身份的边界,又绝非“猪食”’论所能涵盖。它不仅应该成为拍摄者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还应该成为发掘和培养优质原创的渊薮,展现个人才华和趣味的平台,总之,对于艺术而言,它是一片能够有无限可能性的无人区。

    “猪食”还是艺术?既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心态:如果只是将它当作吸引用户、赚取流量、哗众取宠的工具,它就很可能游走在低质、雷同、无底线的边缘;如果更将它当作忠于内心、尊重自我、“在情绪碎片中提取大众情感最大公约数”的途径,那么它一定会充分利用自身“短、精、趣”的叙事优势、碎片化和视听一体化的传播优势,走向“大胆、积极、纯粹”的艺术表达。

    律诗是诗,截律(绝句)也是诗,艺术从不以长短分高下: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短视频,艺术也从不以形态分高下。只要修辞立其诚——对社会、生活、历史、艺术、自我、观众充满诚意,艺术便无处不在。从这点说,我们不仅希望看到电影节里的短视频“艺术”,更希望看到无论电影节内外短视频的诚意。

    (摘编自周劫《只要修辞立其诚,短视频也是艺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易传·文言》的“修辞立其诚”,虽诞生于两千年以前,但现在仍是发言著论写文的一一个原则。 B . 人在观察现象、认识事物的时候,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但是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干扰。 C . 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的“短视频单元”评选活动收到众多报名作品,说明活动深受全国人民的热爱。 D . 各种艺术短视频,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可,因为艺术从不以形态分高下,就像诗歌不以长短论优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艺术和诚的关系,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无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表现世界,还是制作短视频都要有诚意。 C . 材料一中的许多材料来自经典作品,整个文章显得厚重,有很强的说服力。 D . 两则材料立论公允,持之有据,文气沛然,思辨有道,语言活泼,能感染人。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朱光潜《望舒诗稿》:“思想必须与语文同一,人格必须与风格同一。” B . 孔颍达《周易正义》:“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 C .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认为有些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D . 孔子的“三不主义”,即“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 (4) 对于艺术而言,短视频是一片能够有无限可能性的无人区。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
    5. (5) 如何推动中国短视频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城三月

    萧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

    我有一个姨,叫翠姨,她不是我的亲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她的妹妹小她两岁,大概是十七、八岁,那么翠姨也就是十八、九岁了。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平静。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那时候流行穿绒绳鞋,翠姨的妹妹就赶快的买了穿上。翠姨,她没有买,她犹疑了好久,不管什么新样的东西到了,她总不是很快的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从此我知道了她的秘密,她早就爱上了那绒绳鞋了,不过她没有说出来就是,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

    翠姨非常聪明,她会弹大正琴,会吹箫或是吹笛子。翠姨弹了一个曲子,和我们大家立刻就配合上了。于是大家都觉得在我们那已经天天闹熟了的老调子之中,又多了一个新的花样。

    我的哥哥(伯父的儿子,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最好,这时候他放下了萧,对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子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的看住那帘子。

    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就是她妹妹出嫁不久的事情。

    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在外祖父的家里。人长得又低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五耳帽子。

    那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高跟鞋了。可是在我们本街上却不大有人穿,只有我的继母早就开始穿,其余就算是翠姨。并不是一定因为我的母亲有钱,也不是因为高跟鞋一定贵,只是女人们没有那么摩登的行为,或者说她们不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打网球时,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才用球拍遮了一下,否则她半天也打不到一个球。因为有的时候,她竟拿着网球拍子站着一边去看风景去。尤其是大家打完了网球,惟有她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有一年冬天,刚过了年,翠姨就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哥哥,就正在我家里。

    我的哥哥,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人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

    冬天,学校放了寒假,所以来我们家里休息。我们的音乐会,自然要为这新来的角色而开了。翠姨也参加的。

    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听些,在理解力上,比我们更接近一些哥哥的了。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的客气一点。他和翠姨说话的时候,总是“是的”“是的”的,而和我们说话则“对啦”“对啦”。

    有一天晚饭之后,翠姨和哥哥都没有了。我想一定是翠姨在屋里。我跑进去一看,不单是翠姨,还有哥哥陪着她。

    他们出来陪我玩棋,这次哥哥总是输,从前是他回回赢我的,我觉得奇怪,但是心里高兴极了。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翠姨的婆家,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但没有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

    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绝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的妹妹。

    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更不愿意出嫁了。她一想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

    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出嫁的日子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不肯回去,她说她要念书,她不想出嫁。

    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哥哥去看翠姨。那天,哥哥正想,翠姨在什么地方?或者在里屋吗?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她就在里边说:

    “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的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的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

    “你来得很好,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等我到春假回来,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原载1941年7月!日《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选自1948年1月海洋书屋初版《小城三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翠姨伸手拿櫻桃吃的细节承载了东方传统女性之美,翠姨就是一位温柔恬静、端庄大方的女子。 B . 小说从生活中的购买衣服、对待人生婚姻大事等方面将翠姨跟妹妹比较,写出了翠姨的不苟且。 C . 打完网球的翠姨独自站在短篱前面、痴望哈尔滨市影的细节,让人看到了翠姨内心的渴望向往。 D . 病入膏肓的翠姨突然拉住了去看望她的哥哥的手,这一动作似乎昭示了翠姨的苦苦等待和怨恨。
    2. (2) 关于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翠姨的不痛快和最开心集中在一起,表现翠姨对婚期的反感和被平等看待的满足。 B . 作者由叙述直接转化为议论评点,可以看出作者也被作品中的人物翠姨所感染。 C . “一生中”三个字虽然平淡,内涵却十分丰富,暗示人物的命运会因此而惨淡。 D . 不仅交代了那几天的人生意义,还为下文写翠姨坚定要读书的想法埋下了伏笔。
    3. (3) 多次遇到哥哥,翠姨的情绪随着她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心中有所爱却什么也不肯说的翠姨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相近,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不肯说”的文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卻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 B .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 C .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 D .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广,人称飞将军,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也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B . 秩八百石,文中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在古代,“秩”有时也指古代官职级别。 C . 阴,暗中,暗地里,与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意思不同。 D . 刀笔之吏,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故指代办文书的小吏,后只指讼师幕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广,系出于名门,他们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其先祖即秦朝时追获了燕太子丹的的李信将军。 B . 李广将军,曾因积极参与抗击匈奴且杀敌很多升职。俩兄弟凭着英勇善战而伴随皇帝左右。 C . 大将军卫青率领李广等出征匈奴,捉到敌兵后知道了单于所住之地,就亲率精兵去追逐单于。 D . 李广去世之日,天下无论识与不识的人都为之尽情哀痛,可见其优秀品格确实得到了认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5. (5) 六十多岁的李广参与出击匈奴,遭遇了哪些曲折?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①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诏入京接受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客栈里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诗。②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苟且偏安只求享乐。诗人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位诗人都在客栈中完成诗作,这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旅舍,更易生伤感之情。 B . 陆游因迟迟未得到召见而想到一生际遇,情不自禁地发出世味凉薄如纱的慨叹。 C . 林诗构思巧妙,从热闹场面写起,讽刺冷言冷语,虽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D . 两诗中的主人公不一样,陆诗中主人公念及清明,只想及早回家,不再威武不屈。
    2. (2) 两位诗人都抒写心中之“愤”。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水和舟作喻,告诚君主的句子是“”。
    2. (2) 自然界的芙蓉(荷花)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汉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
    3. (3) 窗子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代的词作者常常因之叙述、讴歌,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关键时刻,总有一群①__________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②__________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

    即便年事已高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驱动着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胸怀祖国未来者的老科学家③__________的重要建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正确。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①__________。从发放体育消费券,到举办跑步、羽毛球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再到组织龙舟、空竹等民俗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燃了人们的健身热情,引导更多群众在运动中挥洒汗水、感受快乐。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更加注重追求健康生活,主动健身、科学健身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②__________,既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完善群众健身运动场地设施,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才能更好满足群众健身需要,激发人们的健身热情。

    健康中国,你我同行。保持健康,科学锻炼,不仅是对自己负责,③__________,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把健康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把健身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天,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必能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更加饱满的精神,健康中国建设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撑。

    1. (1) 下列“全民健身日”宣传语中,与其他三项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
      A . 八八健身,奖牌诞生。 B . 伸手健康,动腿无病。 C . 走走活筋络,跑跑无烦恼。 D .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滴水,虽小却有无穷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江大河,才不会干涸;一滴水顺大江大河而流淌,顺势才有为。当个体的青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当奔涌跳跃的生命浪花汇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人生才有了非凡的意义,也才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