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获得了一些好评,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梁庄》的价值和它的文学性就有多么的高。我认为,它的启发性,即它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要大于它本身的价值。那它为什么让人有震动之感?它只是写出了一些真实、现实与事实,但这些故事、细节早已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继续。

    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譬如卡夫卡写《变形记》,那就是他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无可比拟的压抑;譬如你走在中国大地上,矿山、小镇、城市、原野,你不只是个思考者,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材料二:

    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在中国的登陆和中兴,相隔了一百年的时空,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新世纪的10年代。百年之间,先是报告文学逆风而起,一批写实性书写的大将横刀立马,撅起了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一次次风起云涌。

    时光荏苒,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报告文学年代,一大批报告文学横空出世,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构成了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其影响甚至盖过了小说与新诗的势头。然而,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从此告别轻骑兵时代,转而向长篇转身,并以坦克集群正面强攻方式重新聚集,成为宏大叙事的主体方阵,涌现了一部接一部的长篇报告文学。

    这种转场,由于远离了前沿精神,对现实生活干预的锐度大大减弱,不少报告文学家徘徊犹豫之后,转场去写国史大事,或写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事件,或为企业家作传,再无洛阳纸贵的名篇、名作出现。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文学纬度与情感温度,都今不如昔。尤其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再不是一部精品风靡全国的时代了,新世纪之后,报告文学越发受人诟病,渐次走向沉寂。

    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民文学》成为非虚构的大纛,以两位河南女作家梁鸿、乔叶打头阵,闪亮登场。一副青衣扮相,水袖掩面,抛出来梁庄众生相,拆楼记忆,莲步款款,引喉如鹂,非虚构很快形成了与报告文学分庭抗礼之势。

    毋庸讳言,非虚构的出现是对报告文学及其致命弱点的一次拯救。《人民文学》当时推出的时尚作家当数梁鸿女士,她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是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一种小切面的切片写法,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多舛。如今梁鸿已经实现了从非虚构作家到小说家的华丽转身。《人民文学》也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了殿堂的高度,有第一国刊的导引,非虚构从一株小苗,迅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与风靡8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抗衡,形成了两座山峰。

    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到底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高与低、大与小、重与轻、宽与窄的关系。一个是殿堂性的书写,一个是处江湖之远;一个是国史叙事,一个是私人档案;一个是宏大题材,一个是苍生世相;一个侧重于时代之声,一个注重百姓之情;一个写江山家国,一个观人生宿命。前者是对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后者则是对老百姓内心世界的细微观摩。报告文学担纲的是对一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记录,像古代史官一样去记录,而非虚构就是一个家庭、一座村庄、一个群体命运的短歌散曲。前者因为高大上,在文学叙述上,往往会滑入假大空,后者更多生动灵活,但又会因为小而碎,导致坐井观天。但无论写什么、怎么写,真实性都是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共同安身立命的底线,亦是高压线,偏离或者背离了真实的基石,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书写都将被钉在文学史的耻辱架上。

    与20世纪80年代属于报告文学相比,今天的非虚构远未达到报告文学的顶峰状态。其实,任何一件事物,一旦达到顶峰状态,就意味着跌落,走向式微。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

    (摘编自徐剑《报告文学、非虚构的理性辨识与文学分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鸿认为,《梁庄》能获得好评是因为其所展示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能给人一些新的视野。 B . 梁鸿认为,托尔斯泰在写作时,把人物的命运和处境跟自身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谦卑使作者和人物之间形成既开放又贴近的关系。 C .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采用小切面的切片写法,描写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 D . 非虚构在报告文学逐渐走向沉寂的背景中产生并迅速发展成可以和报告文学抗衡的写作高峰,梁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重在论述非虚构写作中“行动”和“谦卑”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论述非虚构产生的背景、发展和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B . 面对书写对象,非虚构写作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不行的,必须要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 C . 20世纪80年代,很多报告文学是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 D . 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这一说法符合事物产生、发展、高湖、衰落的一般规律。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梁鸿在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时候,想到的是:我要有能力知道在这一群人——外出打工者艰辛的生活背后的某种普遍性。 B . 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前后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 C . 梁鸿认为,非虚构跟读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这是作者给你的,不是告知你生活就是这样的。 D . 梁鸿在梁庄系列作品获得好评后,反观自身,我对梁庄有一种负疚感,觉得自己如此虚荣、自私和无耻,完成书稿后有一种极大的空虚。
    4.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所说的“谦卑”的理解。
    5. (5) 如何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厢里

    [俄]苔菲

    “请问,太太!您姓维格多尔奇克吗?”

    “对不起,太太!我本姓楚克尔曼。”

    “楚克尔曼?到底还是楚克尔曼!我永远都不会想到!您是楚克尔索恩的亲戚吗?”

    “不,我不是。”

    “他们是非常富裕的人。谁不知道楚克尔索恩啊!他们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马匹。他们还想买车呢,已经想了两年了。穷人才不会想这些呢。既然一个人想买车,而不是买什么鲱鱼和洋葱之类的,那就是说,他兜里有钱。楚克尔索恩家,嗬!楚克尔索恩家族是一个富裕家族。”

    “可能他们是亲戚呢,我怎么知道。甚至,也许是亲戚。只是我不会为此而骄傲的。我没时间骄傲。我们有自己的造纸业。”

    “请问,您在哪里定居?”

    “我们在里加。”

    “在罗马?哇,太太,太太!您是多么幸福的人啊,太太!”

    “呸,那有什么!”

    “因为,也许非常美!我宁愿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看上一眼也好啊!”

    “看上一眼,也许会感觉很好。而我是用双眼在看,所以我已经厌烦了。”

    “您也许在开玩笑!请问,太太!您当然会说意大利语了?哦,我真想听一下!”

    “意大利语?不会说。为什么我要说意大利语呢?”

    “如果您要向意大利人买点儿什么的话,人家听不懂怎么办呢?”

    “您说什么呀?假如有个牵着猴的坏蛋向我推销假琥珀,那我还要为了他来说蹩脚的意大利语?呸!我才不需要呢!”

    “哦,太太,您真让我惊讶!请问,您那儿的天气怎么样?很热吗?”

    “不是很热。夏天还不错。”

    “而我有一个熟人去过那里,他说,都热得让人出汗。”

    “也许他在撒谎。”

    “他为什么要撒谎呢?因为我要给他钱,让他撒谎?还是别的什么?”

    “太太,您不要这样生气。柳利卡先生是一位富人,有自己的药店,可撒起谎来就像个低级下流的叫花子。如果他早上喝了咖啡,他一定会对别人说,他喝了茶。”

    “好吧,随便。就算我的熟人没有出汗。我在争论吗?什么?请问,您那里的自然风光一定很美吧?一定是令人惊叹的!我想象那里会有各种各样的仙人掌,还有其他一些动植物!”

    “什么呀!没什么特别的。请您允许开一下窗,好吗?这里很闷。”

    “请允许我亲自为您打开……”

    “你为什么要操这个心呢……”

    “对我来说,这是顺手的事……瞧,打开了!你现在感觉好些了吗?我很高兴能为您服务。那么,您那里的自然风光还是非常美的,对吗?”

    “呸!那只不过是自然风光而已!”

    “当然,对习惯于美的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啊,太太,只要看着您就觉得舒服。我在想,您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就在您身上,有某种特别的痕迹。这个胸针……是在那里买的吗?”

    “这个?是在维尔诺。太太,您有孩子吗?”

    “我有一个女儿。哦,那是怎样的孩子啊!简直就是某种特别的东西。美人儿,甚至羞于启齿。但是,只有一点不好:可以想象一下,她的眼睛长得就像我的一样非常美。眉毛也像我,额头、脸颊,甚至鼻子,而下面都像她父亲,父亲,父亲!这么好的孩子!我想,明年带她去你们那座伟大的城市。只是麻烦的是出国护照,否则……”

    “您为什么要出国护照呢?来我们这里不需要出国护照!”

    “您说什么?”

    “也许,您去莫斯科也要带着出国护照?”

    “去莫斯科不要护照!”

    “那为什么去里加要,而去莫斯科不要?”

    “里加和我什么关系,您为什么硬要跟我说里加呢?”

    “因为您想去里加啊。”

    “去里加?我想去里加?不,您听到了某个相像的名字了。”

    “抱歉,太太!您一听说我是从里加来的,就完全昏了头。简直就像用牙咬住我的脖子一样,紧紧不放。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为了里加而疯狂!”

    “请原谅,太太……但是,只是您自己……”

    “不,请您原谅我,而不是我原谅您!”

    “不,请原谅!这一点请您原谅我。因为您在这里自吹自擂,而现在自己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您把窗户关上,风吹到我牙齿了。”

    “您还要给我解释,有风在吹!先给自己办好去里加的护照吧。哈哈!”

    “她还说楚克尔索恩是她的亲戚呢!楚克尔索恩才不想认识您呢。我要是告诉他,您死乞白赖地想做他的亲戚,他的背心会被笑破的!等着瞧吧!”

    “哎,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请不要碰那窗户!我感觉很闷。”

    “本来是从里加来的,却觉得自己是萨拉·贝恩哈特。”

    “哪有这种没教养的人啊!请您不要动我的窗户。”

    “这已经是她的窗户了!你们听见了吗?怎么,您是文达沃——雷宾斯卡娅路还是什么?”

    “您别忘了,您这是在跟谁说话!”

    “跟一位里加的小市民在说话!”

    “真有修养!请您别动窗户!”

    “那风吹到我的牙齿了……”

    “请原谅,太太……”

    “不,请您原谅……”

    “不,请原谅。请您原谅我。乘务员!乘务员!请您给我换个地方。你们这里坐着的是里加的乘客!”

    “呸!”

    【注】①俄文里,单词“里加”与“罗马”的前两个字母相同,因此被听错了。②法国女演员。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即使有自己的造纸业,算是个有钱人,但是因为她居住在里加这个隶属于俄罗斯的小城市,而受到小说中另一位太太的嘲讽。 B . “意大利语?不会说。为什么我要说意大利语呢?”一句,说明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并没有意识到她被对方误当作是一位居住在意大利的俄罗斯人。 C . 小说所讲述的闹剧是由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口齿不清,致使另一位太太产生误解而引起的,最终两人都很生气,这一闹剧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 D . 和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对话的太太不断追问对方所居住的地方自然风光是不是很美,可能是因为她极力想开启新的话题,继续和对方攀谈下去。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将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节正在行驶的空间狭小的火车车厢里,将笔触聚焦在两位太太身上,使小说富有戏剧舞台效果。 B . 小说通过两位互不相识的太太的对话来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颇具戏剧色彩,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C . “他的背心会被笑破的”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说话人对姓楚克尔曼的太太的讽刺,既突出人物性格,又使小说语言生动幽默。 D . 小说选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遭遇到的事件,来揭示小人物的悲苦命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 (3) 故事在两位太太的吵架声中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这样处理的妙处。
    4. (4) 有评论认为,苔菲在塑造小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情节的反转来推波助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B .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C .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D .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 . “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 . “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 D .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制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 . 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 . 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 . 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②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5. (5) 司空马“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赋松上鸥

    杨万里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注】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一生未被重用,此词是他辞官家居江西吉水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偶听”两句从听觉和心理两个角度描写沙鸥泊松投宿,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B . “稚子”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沙鸥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莫”“恐”二字生动传神。 C . “俄顷”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沙鸥的牵挂和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D . 这首咏物词立意的起点虽是“松上鸥”,但其最终归趣则在词人含蓄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2. (2) 如何理解“我已乞归休,报沙鸥”两句的多重内涵?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揭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 (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绘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的两句词是“”。
    3. (3) “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钱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尤其喜欢酒,就曾写过很多带“酒”的诗句,比如“”“”等。
六、简答题组(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南泥湾》歌词被其①   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而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②   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③    , 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间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两横线的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11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因为白色不吸热,黑色吸热。①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符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②     , 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穿什么衣服更凉爽,    , 更和穿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星期天晚上,我们乘着朦胧的月色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 B . 我们总是在注意错过太多,却不注意自己拥有多少。 C . 这次运动会比赛,我们班得了第一,真是振奋人心啊。 D . 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主席曾在《积小胜为大胜》一文中说:“每年抓几个重点,完成几项任务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而随后几十年,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中国工业和中国科技由弱到强,逐一突破各道难关,终于迈入世界前列。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就会主动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决不放弃。所训“冠军品质”,其实就是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万事从来贵有恒。”在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不断激发热情、超越自我,才能日有所进,最终取得一番成绩。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守正·创新·卓越”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首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