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第...

更新时间:2022-09-24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课内基础知识(33分,每小题3分)
  •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kuì)        遐(ěr)         (shù)惕        八( yì) B . (shān)埴      一(ɡǔ)         (qiǎnɡ)行者    (zhuì)行 C . (yǒnɡ)      自(xiàn)者     ( yāo)誉        自(jīn) D . 其脆易(bàn)   (pì)如         (cè)隐          (jī)成而败之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 其脆易泮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 . 若火之始然                其未兆易谋 D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未成一篑
  • 3. 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②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③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④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⑤天下仁焉               归:归顺

    ⑥智之也                 端:萌芽、发端

    之事父                 迩:近

    ⑧自者无功               伐:攻打

    ⑨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⑩自者也                  贼:伤害

    A . ②⑤⑨⑩ B . ①⑥⑦⑧ C . ④⑦⑧⑩ D . ②③⑥⑨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恕乎?                 微易散 B . 若火始然               人有是四端也 C . 后已                 人不仁 D . 千里之行,始足下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 5. 下列对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足以父母  ②闻道,夕死可矣 ③见不贤而自省也 ④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⑤譬如地 ⑥就有道而焉 ⑦见思齐焉  ⑧先其意

    A .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 . ①⑤/②⑥/④/③⑧/⑦ C . ①/②③/⑤⑥/⑦/④⑧ D . ①②/③/④⑦/⑤/⑥⑧
  •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日克己复礼 B . 大学之道 C . 譬如平地  D . 勇者不惧
  • 7.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A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 . 质胜文则野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 B . 非恶其声而然   译文: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C . 复众人之所过   译文:回复众人所犯的过错。 D . 知止而后有定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 9.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至圣”。 B . 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C . 《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D .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有德、有学问的人,是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人,如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
  • 10. 对《论语十二章》中有关章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孔子在《八佾》中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他认为礼与乐是外在的表现,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B .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仁义之道”,要懂得仁义的道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 C . 《卫灵公》一节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主张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D . 在《阳货》一节中,孔子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价值,强调了《诗》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
  • 11.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彰明美好的德行,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所强调的“三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B . 作者认为君子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就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世合宜。 C .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他从“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实行仁政需要君主领悟后才能实行。 D . 孟子的文章经常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
二、单元拓展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12. 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回答问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有不慊于心,则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拔起 C . 今日矣                病:生病 D . 敢问夫子恶乎            长:擅长
    2.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直养而无害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 . 芒芒归                            后君子 C . 则塞天地之间                  勿施 D . 其子趋注视之                     死不亡者寿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 . 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揠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 . “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 . 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 .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 .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 .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 . 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 . 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 .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②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5. (5)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四、默写题(12分)
  • 14. 默写题
    1. (1)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2.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3. (3)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
    4. (4) ,智之端也。《孟子》

      苟能充之, 。  《孟子》

    5. (5) 《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6. (6)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五、名著阅读:(16分)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活①(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俄]

    庭长一早就来到法庭。他是个又高又胖的人,留着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成了家,可是生活十分放荡。今天早晨他收到瑞士籍家庭女教师来信,说她下午三时至六时在城里的“意大利旅馆”等他。因此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结束,好赶在六点钟以前去看望那个红头发的克拉拉。去年夏天在别墅里他跟她可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啊。

    他走进办公室,扣上房门,从文件柜的最下层拿出一副哑铃,向上,向前,向两边和向下各举了二十下,然后又把哑铃举过头顶,身子毫不费力地蹲下来三次。

    “要锻炼身体,再没有比洗淋浴和做体操更好的办法了。”他边想边用无名指上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摸摸右臂上隆起的一大块肌肉,他还要练一套击剑动作。这时房门动了一下。有人想推门进来。庭长慌忙把哑铃放回原处,开了门。

    “对不起。”他说。

    一个身材不高的法官,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耸着肩膀,脸色阴沉,走了进来。

    “马特维②又没有来,”那个法官不高兴地说。

    “这是说还没有来,”庭长一边穿制服,一边回答,“他总是迟到。”

    “真弄不懂,他怎么会不怕难为情。”法官说,生气地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闹了起来。“嘿,规规矩矩过日子就落得如此下场,”他心里想,眼睛瞧着那容光焕发的庭长,庭长正宽宽地叉开两臂,用细嫩的白手理着绣花领子两边又长又密的花白络腮胡子,“他总是扬扬得意,可我却在活受罪。”

    书记官走进来,拿来一份卷宗。

    “多谢,”庭长说着,点上一支烟。“先审哪个案?”

    “我看就审毒死人命案吧。”书记官仿佛漫不经心地说。

    “好,毒死人命案就毒死人命案吧,”庭长说。他估计这个案子可以在四点钟以前结束,然后他就可以走,“马特维还没有来吗?”

    “还没有来。”

    “那么布雷威来了吗?”

    “他来了。”书记官回答。

    “您要是看见他,就告诉他,我们先审毒死人命案。”

    布雷威是在这个案子中负责提出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遇见布雷威。布雷威耸起肩膀,敞开制服,腋下夹一个公文包,沿着走廊像跑步一般匆匆走来,鞋后跟踩得咯咯发响。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书记官说。

    “不用说,我总是准备好了的,”副检察官说,“先审哪个案?”

    “毒死人命案。”

    “太好了。”副检察官嘴里这样说,其实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们给一个同事饯行,喝了许多酒,打牌一直打到半夜两点钟,又到正好是玛丝洛娃六个月前待过的那家妓院去玩女人,因此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书记官是个自由派,布雷威却思想保守,书记官不喜欢他,但又很羡慕他这个位置。

    “那么,阉割派③教徒一案怎么样了?”书记官问。

    “我说过我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副检察官说,“因为缺乏证人,我也将这样向法庭声明。”

    “那有什么关系……”

    “我不能审理。”副检察官说完,往自己的办公室跑去了。

    他借口一个证人没有传到而推迟审理阉割派教徒的案子,其实这个证人对本案无足轻重,他只是担心由受过教育的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被告很可能被宣告无罪释放。但只要同庭长商量妥当,这个案子就可以转到县法庭去审理,那里陪审员中农民较多,判罪的机会也就大得多。他功名心很重,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认为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件都非达到判罪的目的不可。

    走廊里熙熙攘攘,越来越热闹,人群多半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在审讯休息时,民事法庭里走出一位老太婆,她被人们口中的那个天才律师硬敲出一大笔钱给了被控方的生意人,而那个生意人是根本无权得到这笔钱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很清楚,原告和她的律师当然更清楚;可是那个天才律师想出来的巧计已经把案子弄到这样一种地步:那老太婆非拿出这笔钱来不可。老太婆身体肥胖,衣着讲究,帽子上插着几朵很大的鲜花。她从门里出来,摊开两条又短又粗的胳膊,嘴里不断地对她的律师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您帮个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律师望着她帽子上的鲜花,自己想着心事,并没有听她说话。

    那位名律师跟在老太太后面,敏捷地从民事法庭走出来。他敞开背心,露出衬领,脸上现出得意扬扬的神色,因为他使头上戴花的老太太倾家荡产,而那个送给他一万卢布的生意人却得到了十万以上的卢布。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律师身上,他也察觉到这一点。他的全身仿佛在说:“不必对我恭维。”他快步地从众人身边走过去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部分为毒死人命案(妓女玛丝洛娃被控毒死商人)审理之前法院的情形。②马特维是参与本次庭审的法官之一。③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认为生育是罪恶,因而阉割自己。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取庭长办公室和走廊两个场景,让庭长、法官、书记官等人在开庭前依次登场,并自然引出一起民事案。 B . 庭长形象有多面性。他一早来到法院并非为了工作,体现其私心;对总是迟到的下属,他又表现出包容心。 C . 从副检察官布雷威对于阉割派教徒案子的考虑可以看出,陪审员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案件判决结果。 D . 无论是老太婆自己的律师还是被控方的律师,他们并不在意当事人的利益,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仅介绍了庭长、法官等的私人琐事,而且具体描述其隐秘心理。 B . 小说用词讲究,画线处“仿佛”一词,写出书记官看似很不经意、实则别有用心,与下文内容形成呼应。 C .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并通过个性化语言传达人物真实的想法,符合“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原则。 D . 与契诃夫“漫画式”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托尔斯泰善于在朴素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透露出讽刺的意味。
    3. (3) 作为检察官,布雷威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末写老太婆民事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写作(60分)
  •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⑷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⑸致知在格物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述五句话中任选其一,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