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入学检测...

更新时间:2022-09-18 浏览次数: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艺术教育一直被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美育的实践看,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方式开展美育,有力地推动了美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认识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直接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艺术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对美的兴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使人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享享受。因此,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过程,强调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体验。具体到艺术领域来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否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审美的兴趣,二是审美的能力。前者决定审美主体是否能够通过作品激发审美意识、获得美的体验;后者则影响着体验的程度和效果。另一方面来看,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础,如果审美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审美能力也无从谈起。

    对于提升审美能力而言,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通过艺术教育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对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也是有帮助的,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举例来说,一个不会唱歌甚至五音不全的人,并不一定就不喜欢音乐,也不妨碍他能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愉悦。反之,如果过度强调艺术技能,甚至以应试的压力强制学生学习,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兴趣,反而会扼杀兴趣,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因为此,有学者提出,作为以美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其任务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让学生通过各类艺术活动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情感和精神上的“纯粹快乐”,从而激发和培养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使之成为“业余的艺术爱好者”。

    关于“美育之用到底为何”这一问题,近代美育思想家王国维提出的“无用之用”思想影响深远。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指出,“益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在他看来,审美在物质和现实层面上是完全去功利的,而美育正是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来实现其对人的精神提升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功用”,最终造就“完全之人物”。王国维所倡导的美育“无用之用”,恰恰“可为大用”。美育不能成为实现功利的工具,而是应该摆脱技能化、功利化的束缚,充分发挥好在涵养道德、丰富情感、美化心灵、提升心境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高尚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人生乐趣。做到这一点,美育的实施者应及时更新美育观念,依据美育规律,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构建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并重、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相容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融通的美育教育体系。

    (捕编自杨明《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

    中华美育传统认为,美育和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其意义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一思想在今天非常有现实意义。

    中华美育传统十分重视遵循教育规律,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所以一定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痊。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露被卉未,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阳明这段话讲的就是教育规律。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家长埋怨,孩子们放学回家老是想玩,不想坐在那里做作业。其实小孩喜欢游玩是少年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草木萌动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感到作业压力太大,每天放学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精神十分疲惫。这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就是王阳明说的“摧挠之则衰痿”“生意萧索,日就枯槁”,而不是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日长月化,其进自不能已。

    (摘编自叶朗《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在认识上将二者等同,更不能让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 B . 一个人的审美体验是由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决定的,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其中审美兴趣则起着基础性作用。 C . 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思想认为,美育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实现其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大用”。 D . 从传统美育来看,古代思想家强调的是要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而不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审美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但如果以考试为导向强制学生学习,就会适得其反。 B . 只要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到“纯粹快乐”,就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爱好者”。 C . 美育课程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而应与其他课程融通,构建完善的美育教育体系。 D . 办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符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阐发的教育规律。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美的旁观者。 B . 美育促使艺术教育回归本质,艺术教育可以让美育落地开花。 C . 在世俗的世界里,美育是实现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的有效路径。 D .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体,可通过技艺竞技比赛来衡量学校美育效果。
    4. (4) 材料一的标题是《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指出是哪两个问题。
    5. (5)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 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 . “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 . 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 (2) 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 . 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 . 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 . 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3. (3) 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 , 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释】①谷应泰(1620一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 .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 .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 .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 . 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 . 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 . 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 . 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 . 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 . 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②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5. (5) 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估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 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 . 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 . 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 . 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2. (2) 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相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句子是:“。”
    2. (2) 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两句从正面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 (3) 《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炎夏日,雪糕成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就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①       但付钱时会用价格“”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被誉为“冰淇淋界爱马仕”的“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但事实上,“钟薛高”与一般的雪糕在配料上并无太大差异。最近“雪糕烧不化”的新闻更是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红品牌空有“昂贵的价格”,却无“合格的质量 , 一点儿也不②         

    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大多数消费者青睐文创雪糕还是图它的意义和颜值。植物类雪糕有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建筑类雪糕雕梁画栋,精细到一砖一瓦;西湖传说等文化类雪糕成双成对,放一起还能拼成图案,可谓③       。雪糕的创新形式让景区文化迅速植入人心,让历史眉目生动 , 以美妙的风姿向我们款款走来。

    创意是文创产品的立足之本,盲目跟风,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只有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接榫当下社会潮流,安全健康、价格适中,“接地气”而非华而不实,文创产品才能经得起考验,长红不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可适当调整、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原句: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

    3. (3) 请指出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

      ①“雪糕刺客”:

      ②“刺”:

      ③“合格的质量”:

      ④“聪明”: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①__,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②__。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钟。

    ③__。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1. (1) 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 B . 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 . 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 D . 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使用否定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