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入...

更新时间:2022-09-26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只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犬马之间”。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垄断者。到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了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作了精确地描述。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自觉时代,不同于西汉文艺的“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时代。 B . 曹丕处帝王之尊仍追求文章华美,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利禄会随时间而湮没,内在的精神才能世代相传,实现人生的不朽。 C . 在两汉时期,文学家创作的大赋洋洋洒洒,其主要功能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结尾的“讽喻”也主要是为了娱乐皇帝。 D .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专门描述和探讨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这是中国美学史的第一次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对魏晋开始进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观点进行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 . 文章将两汉和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加凸显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C . 文章讨论魏晋时代“文的自觉”的产生原因,既考虑到曹丕提倡的因素,又分析了历史背景的因素。 D . 文章末段强调魏晋南朝注重文词、文体等内容,是证明“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得到传播和发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曹丕注重文学的不朽,更强调文学的形式本身及其价值意义。 B . 贾谊、司马迁等人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政治家、史学家等重要身份而知名,这说明文学家在当时地位不够高。 C . 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建立门阀统治后,更注重用文学表达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是因为他们想追求精神的不朽。 D . 曹丕提倡的新观念之所以迅速地得到了响应和发展,是因为曹丕地位甚高,以皇帝的身份自觉参与文学创作。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2021年12月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空间站第一课在“天宫课堂”与地面之间顺利开讲。当天下午,三位“太空教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轨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答问交流。你知道稳定清晰的画面和声音是怎样从九天之外传回来的吗?

    在“天宫课堂”的背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不仅在天地之间打造出一条宽带、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还满足“天宫课堂”对课时“超长待机”的需求。测控系统全面覆盖方面,中国电科在陆上测控站、中继卫星系统中,从不同维度编织了一条实现100%覆盖的测控通信网。遍布各个测控站点的统一测控系统,与架设在太空3.6万公里的中继卫星组网运行,提供天地之间的图像、语音等数据传输。

    中国电科研制的天链一号地面终端站是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天地信息传输的关键为适应空间站任务需求,中国电科对天链一号地面终端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链路资源的自动化分配及故障自动处置,提高任务运行可靠性,并缩短任务准备和故障处置时间。

    为适应中国空间站和神舟飞船任务对通信系统的要求,中国电科新建了多套固定站、车载站和便携站,并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在新建和升级后的系统中,中国电科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等设备,系统传输容量提升5至10倍,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大大提升,可满足中国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需求。

    此外,中国电科新研制的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中国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完成低速图像、高清图像及全景图片等各类图像信息的传输,为天地间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让地面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显示屏能清楚看到“天宫课堂”实时画面。

    (摘编自《助力中国空间站第一课》,“中国新闻网”2021年12月10日)

    文本二: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敬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屏幕正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重要设备之一。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宫课堂”在轨展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及演示多种科学现象,从而实现了与地面课堂的实时交流。 B . 中国电科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拥有一条宽带、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还能满足“超长待机”需求,实现测控系统全面覆盖。 C . 作为天地信息传输关键的天链一号地面终端站,经升级改造,实现了链路资源的自动化分配及故障自动处置,能适应空间站任务需求。 D . 在空间站核心舱内同步展现学生听讲画面的液晶屏幕,是具备人机交互功能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重要设备之一,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用严谨准确、清丽晓畅的语言介绍“天宫课堂”授课的技术支撑,既让读者充分了解相关内容,又能提升阅读兴趣。 B . 中国电科新建的多套固定站、车载站和便携站,完全能够使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大大提升,满足中国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需求。 C . 文本二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这一事实,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子。 D . 文本二介绍了升级之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够提供环境照明。
    3. (3) 请结合材料,概括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技术保障因素。
三、文学类阅读(1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旗杆子

    冯骥才

    过去,天津人把个头极高的人,称呼为旗杆子。锦衣卫桥边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叫旗杆子了。十二岁已经高人一头,二十岁时高人四头。饭量如虎,别人一顿饭顶多吃三个馒头,他吃八个,还得喝四碗粥。

    男人向来靠干活吃饭,可是能叫他干的活儿只有三样:盖房子时往高处递砖头瓦片,擦洗店铺门上边的招牌,天黑时点路灯,别人用梯子的事他全不用,可是这种活儿并不常有,这就得叫他饿肚子了。然而,他饿肚子,并不全是活儿少,还因为他怕见人。他走在大街上,孩子们总拿他当作怪物,笑他,骂他,用石头扔他,但他从不回应。他怕人们见到他时,露出那种吃惊和嘲笑的神气。他从不招惹任何人,人人却可以招惹他。

    清明后的一天,他上街找活儿干,像没头的苍蝇那样到处乱撞,忽有两个穿戴像模像样的中年人笑嘻嘻迎面走来,仰着脸问他:“我们给你一个活儿,一天三顿饭管饱,外加五个铜子儿,你干吗?”

    旗杆子一怔,他不信有这种好事,多半拿他找乐。这两人说,他们是西头公园的,给他的活儿是站在公园门口收门票。真有这种好事,还管三顿饭吃?是不是天上掉馅饼了?他当即答应了。

    到了西头公园,他的差事确实如那两个人说的,再简单不过。他每顿吃十个馒头居然也没人管。他愈想愈不明白,这种事谁不能干,为什么偏找他?

    自从他站在公园门口那天开始,游人居然翻了两番。公园园长说他衣服太破,像个超大乞丐,就请来裁缝给他缝一件干干净净的蓝布长衫,用的布比公园客厅的窗帘还长。头发剪成平头,还给他特制了一顶皮帽檐的制服帽,大小能给酒坛子当盖儿。郝园长还用彩带给他缝了个胸花。这样,他即刻成了一景,全城各处的人都跑来看。来到西头公园的人,不只站在公园外边看他,都要买张门票递到他手里,尝一尝这世上难得的神奇。公园赚大钱了。

    为了叫旗杆子变得更高大,更神乎,更有光彩,郝园长叫厨子给他菜里加些肉骨头和鱼脑袋,旗杆子天天吃得周身冒火。腰身很快宽了一倍,这一壮,更威风。

    可是,这就叫公园里其他人心生忌恨。暗地骂他这个没人要的怪东西,居然跑到这儿吃鱼吃肉,成了人上人。

    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的人见到这个天下罕见的巨人,便会给一点赏钱,旗杆子收下后,知道这钱不该归自己,不管多少,尽数给了郝园长。可是公园里其他人说他私藏了不少赏钱,这些话传到郝园长耳朵里,郝园长说:“你们总把人往坏处想。他藏钱你们看见了?”

    有人把郝园长带到大门口的门柱边,支上梯子,叫郝园长爬上去看,这墙柱顶端铜球底座下边竟然掖着一些钱,有铜子儿、银元,还有洋人的纸币。旗杆子比墙高,铜球在他身边,只有他才能把这些钱藏在这里。

    郝园长火了,把旗杆子叫来劈头盖脸一通骂。旗杆子站在那里,嘛话没说,也不分辩,表情发木,只是脸不是色儿,最后他把长衫脱了,帽子摘了,转身走了。

    郝园长是有脑子的人。等事情闹过去,他便琢磨,那钱真是旗杆子藏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不拿回家,干嘛掖在墙头上边?他暗想,是不是有人做手脚,成心搅局?可是,旗杆子离开他这儿之后,哪里还能找到一天三顿的饱饭吃?

    这事对都园长也是一样。旗杆子一走,他的公园好像荒了。他就又跑到老城内外去找旗杆子。一连找了十天,在锦衣卫桥那边找到了旗杆子的破房子,敲了半天没动静。郝园长进去,只见旗杆子躺在床上,已经断了气儿。郝园长发现他身子板平,肚子凹了下去,肯定是饿死的。他动了良心,后悔那天一气之下辞退了这个被冤屈的大个子。

    郝园长打听房前屋后的邻居,只听说过他的一点零碎。诸如他家是山东鲁西南的沂蒙山人,父亲给人扛活,父母早已死去,没有手足,也无亲友,孤单一人。郝园长心里有愧于旗杆子,出钱给他打了一口松木棺材,可是,棺材打出来后,旗杆子却放不进去,量一量尺寸没有错,为什么放不进棺材,难道死了的旗杆子居然长了一块,比棺材还长?棺材铺老板惊奇地说,这事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人死了本该抽抽,怎么反倒长了一截?这傻大个子真有点奇了!

    人间容不得高人,只有死后再去长了。

    于是,郝园长又加点钱,把棺材加长一尺,才装了进去。旗杆子无亲无故,入殓时没人,郝园长也不愿意看,只是雇人草草埋在南门外乱葬岗子里完事。

    从此,此地再无高人,亦无奇人。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全本》,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里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雕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郝园长虽然注重经济利益,但他也关心“旗杆子”,与周围嫉妒冷漠的人形成对比,也给文章增添一抹暖色调。 B . 文本一讲述故事、描写人物时多使用天津卫的方言俗语,如“嘛”“搅局”等,使文章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 C . 文本一采用限知视角讲述故事,叙述者适机站出来品评人物、表达观点,与古代话本小说的“说书人”相似。 D . 文本二阐明作者创作《俗世奇人》的写作理念,写一方水土下独有的人物,来反映这个地域独有的性情精神。
    2. (2) 文本一体现了“旗杆子”的哪些奇人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 (3) 文本二提及“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文本一从“旗杆子”的故事中反映出天津卫的哪些性情精神?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犀首①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  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  恐亡其国,不在索王 , 非子莫能吾救。”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②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  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  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犀首:即魏相公孙衍。②负海:指齐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B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C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D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索王”指索取王位,“索”与《庄子》“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的“索”字含义相同。 B . “事齐”的意思是侍奉齐国,“事”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事”字含义相同。 C . “荐”在文中指推荐,“荐”与《自题小像》“我与我血荐轩辕”的“荐”字含义不同。 D . “止其遇”意思是阻止他们会见,“止”与《黔之驴》“技止此耳”的“止”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国犀首想要集结五国一起称王,但齐王反对中山国称王,羞与中山国并列为王,中山王因不能称王而十分担心,召张登商议,张登答应出使齐国游说田婴。 B . 张登见田婴,指出废除中山称王并联合赵、魏攻打它对齐国不利,不如许诺中山,那么中山定会与赵、魏绝交,赵、魏则将怒而攻之,中山就会主动废王事齐。 C . 张丑劝谏田婴说,有相同忧患的国家更容易亲近,齐国许诺中山国称王会让其他四国寒心,并且张登为人不足为信。然而,田婴没有听从张丑的建议。 D . 张登见赵、魏国君,声称齐国要讨伐河东,因为齐国之前坚决反对中山称王,如今却同意,想必是要联合中山对赵、魏用兵。于是赵、魏结交中山,中山倒向赵、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

      ②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先写“贬”,呼应诗题,以“秋月”“猿声”的意象勾勒凄切之景,想象朋友在途中的孤冷心境。 B . 颔联写自己本可趁着南风北上,却因友人被贬郴州,不得北归,故反恶南风,可见“语妙意曲”。 C . 颈联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料想在明春瘴气起、江水涨之时,友人可经夏口、盆城而北归。 D . 尾联将杨少府比作屈原,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六、 默写(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以木材经墨线裁定就能变得笔直、刀剑经过磨砺就能变得锋利为喻,来引出“”的道理。
    2. (2) 在曹操的《观沧海》中,“”以浪漫的笔法描写银河的壮观景象,展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
    3. (3) 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
七、语言运用(11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稼穑之事祈求_____________,这是事农者的希冀。但是纵观《诗经》中关于耕耘田间的叙述虽有诸多丰收喜悦的书写,却也不乏天灾降临时百姓的苦吟。

    先秦时期是历史上的干旱时期,(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擒拿蚩尤的记载中,天女魃是身穿青衣的旱魃形象;在《诗经》中关于干旱的描写就更多,而且更加真实具体。干旱让土地皲裂如遍地罗网,种子灼成飞沫,又或是茁壮的秧苗渐次枯萎,终至_____________。在两千多年前人工降雨还是_____________的时代,先民用诗歌记载着大早之际人们的呼号与希冀。在《大雅·云汉》中,诗人六次高呼“旱既大甚”,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众人“克禋克祀”,旱情却毫无缓和。  虽然“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却从侧面写出了旱情的严厉  。即使_____________的祭祀也无力回天时,先民们只能寄希望于上天能网开一面。

    1. (1) 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论是在《诗经》,还是在《山海经》中,都有对于旱灾的描写与记载 B . 对于旱灾的描写与记载,不论是在《山海经》,还是在《诗经》中都有 C . 对于旱灾的记载与描写,不论是在《诗经》,还是在《山海经》中都有 D . 不论是在《山海经》,还是在《诗经》中,都有对于旱灾的记载与描写
八、语言运用(9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银杏的本名是由杏花而来,因二者果形相似而一白一黄。但银杏为干果,杏为水果;银杏为银杏科,杏为蔷薇科。           , 若风牛不相及。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美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是以发出桃杏为东君所爱宠而芙蓉却遭世人冷落的感慨。其实,银杏虽有桃之美,亦有杏之名,但比起桃杏在诗国画范的春风得意,显然也是颇为寂寞冷淡的,甚至尤甚于芙蓉。这个具有物质、精神多重意义的珍稀罕有的树种,虽造园家还未曾忘怀,但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作。

    今天,银杏已从名园古刹行道走向社区,           , 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溽暑的盛夏,           ;霜寒的初冬,我们感受着它灿烂的温暖,我们是否也能回报些许诗情画意的感恩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九、材料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昔者,晏子用烹饪为例来说明何谓“和”:“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也就是说,“和”就像烹饪一样,融合各种调味,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之恰到好处。“和”是在多样与差异中经过调节达到适中的平衡。

    材料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表演设计出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体现出中国“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材料三: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题曲《雪花》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