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6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成为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

        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绘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不为目”的精神内蕴。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而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主体生命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中国山水画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贯穿着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理念,使得简括空灵、大巧若拙、虚实相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标志性的美学旨趣,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智慧与创造手法,可为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美学滋养。

        古代艺术家对意境营造特别推崇,这不仅体现在诗文绘画等艺文创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园林、家具、盆景、建筑、日常器物的功能属性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物所承载的礼仪、情感乃至伦理内涵。强调造型的简约与洗练,使器用之物蕴含丰厚的美学内涵、人文意趣。所谓“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正表达了中华造物文化特有的美学趣味。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心物相照、巧法造化、顺乎自然的美学特征,尊崇“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熔铸着法天象地、“空故纳万境”的造物智慧。古典园林与建筑在空间布局、意趣营造上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构建法则,将建筑与自然浑融一体,追求“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的天然意趣,造就出一个充满生命灵动趣味的世界。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如何赓续传统文脉、实现时空转场,成为重要时代命题。文脉赓续应从具体艺术作品中感悟内在精神,阐扬新意,寻求当代表现方式。“千年石上苔痕裂,落日溪回树影深”的寂静空灵、“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的超以象外、“消受白莲花世界,风来四面卧当中”的活色生香等,不仅能够在现代诗歌、小说中获得延续,而且可以在影视、动漫短视频等视觉艺术中发扬光大。《清明上河图》的数码动画呈现,实现静态意境的动态映现;京剧表演的动画呈现,突破了舞台空间局限,推动国粹的线上传播;在舞蹈综艺《舞蹈风暴》中,李响在古典舞中融入现代舞元素,将古典舞的意境演绎得魅力四射,刷新了人们对古典舞的认知。

        古典审美与造物的现代转场才刚刚起步,肇创之初难免步履维艰。在材料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对传统美学的创新转化,既要有文化自觉,不断涵泳传统经典,还要有科技自觉和当代视野。

    (摘编自管宁《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并非单纯描绘山寺桃花盛开的景象,而是着重抒写了由时空转换而生的生命感悟。 B . 张文通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体悟,更追求由主客体融合而达成的心灵自足。 C . 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理念,主张摒弃雕琢修饰的细节,最终成就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旨趣。 D . 无论“孤舟随意还”的天然,还是“落日溪回树影深”的空寂,都体现了某种艺术品格,可以赓续发扬。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即指明中华美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于当今文化创造和美好生活的意义,确立了高屋建瓴的视角。 B . 综观全文,文中兼用了并列式和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前者主要用于“析古”,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论今”。 C . 文章在论证中对造化与心灵、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皆有论及,显示了作者思维的辨证性。 D . 文章题为“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对于“邂逅”的二者,作者关注的重心在于“古典审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等古代文艺作品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其中体现了先人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 B . 简括空灵、大巧若拙的艺术旨趣从艺文创作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致使后者因重意趣而丧失了自身的实用功能。 C . 现代艺术对京剧、古典舞等的成功改造,证明现代元素及科技手段能够复活古典文艺,从而赓续传统文脉。 D . 要完成传统美学的创新转化,实现古典审美与造物的现代转场,关键在于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涵泳传统经典。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元宇宙”是2021年科技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半年来,热度集中在游戏与VR领域。VR作为终端设备接口,可以实现“元宇宙”要素中的“沉浸感”。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赵思泉表示,“元宇宙”对VR上下游硬件、软件生态圈起到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腾讯、字节跳动、Meta、微软、HTC等科技大厂纷纷入局,已经形成应用内容提供者、硬件参与者、基础技术提供者三足鼎立的局面。数字孪生是虚拟现实应用的深化发展,其先行应用有航空航天、制造、医疗和智慧城市等。例如感知MR/VR数字孪生协同平台,为工业4.0、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数字孪生构建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远程三维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指出,“我国已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延伸的数字孪生技术和产业,将迎来下一个快速发展爆发期。”

    (摘编自卢梦琪《虚拟现实:元宇宙点燃新一轮发展热情》,《中国电子报》2021年12月21日)

    材料二:

           伦理道德方面,“元宇宙”深度释放了人类创造力与能动性,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突破物理限制、拓展生命体验的内在向往。“元宇宙”中构建的数字虚拟世界,既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和创造物,也是科技改变生活与科技向善的结合。但它并非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更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进一步讲,“元宇宙”营造的沉浸式体验不是“沉沦式”生活,不能成为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的借口;“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尝试无法去平台化,难以阻断商业组织的天然垄断倾向;“元宇宙”的数字创造无法摆脱关键生产要素需求,依然得遵循劳动价值规律;“元宇宙”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虚拟化,必须依托社交网络演化发展,难以切断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必然联系。因此,“元宇宙”中构建的虚拟身份、虚拟产品、虚拟市场、虚拟交易、虚拟生活、虚拟经济、虚拟人生等,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约束。

    (摘编自王保魁、刘海陆《“元宇宙”来了,勿忘风险与挑战》,《解放军报》2021年12月17日)

    材料三:

           元宇宙概念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监管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追问上市公司概念的含金量,但投资者依然追捧,资金围猎之下眼中已没有利空。元宇宙还没有一个框架,可是已经有人在宇宙空间里卖地皮,把熟悉的一套在另一个空间发扬光大,不久之后,就有可能在上面大兴土木,卖起虚拟房地产。可怜当代人在城市里买房子不容易,到了一个虚拟空间,还要继续给自己安置一个窝儿。不可否认,元宇宙是个大概念,近年来很少有这样级别的概念出现。有些投资者会想,应该抓住一些机会,不管最终是否能成,重要的是在股市变化中赚到钱。这种情况下,相信不少已经赚到钱的投资者,也不关心元宇宙后面会怎么走。这个阶段的炒作,不过是一部分跟风者将钱财交送给了聪明人,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当作股东退出筹码。不过在炒作彻底熄火之前,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满腔热忱,多是要错付。

    (摘编自余胜良《元宇宙炒作何时休?》,《证券时报》2021年12月15日)

    [注]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象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VR是“元宇宙”热度集中的领域之一,因此,可以用VR作为终端设备接口实现“沉浸感”。 B . 感知 MR/VR数字孪生协同平台,是数字孪生在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先行应用的一个实例。 C . 与2020年相比,2021年中国VR头显出货量呈大幅增加趋势,“元宇宙”对此有一定推动作用。 D . “十四五”期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延伸的数字孪生技术和产业将可能获得快速发展。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元宇宙”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一旦脱离约束,就会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 B . 如果“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尝试能够去平台化,则可以阻断商业组织的天然垄断倾向,从而切断与物理世界的联系。 C . 虽然元宇宙还没有一个框架,可是已经有人在宇宙空间里卖地皮了,以后也必会在上面大兴土木,卖虚拟房地产。 D . “元宇宙”风险与挑战并存,现阶段对“元宇宙”概念的炒作,会使一部分跟风者陷入经济风险,遭受损失。
    3. (3) 在“元宇宙”概念火爆的当下,如何才能使“元宇宙”有利无害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哀伤

    [俄]契诃夫

        旋匠格里戈里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医院去。道路糟透了,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到处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都弄得他看不见眼前的车轭。瘦弱的老马吃劲地拖着雪橇。旋匠常常不安地从赶车人的座位上跳起,不时挥鞭抽打马背。

    “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驾!”旋匠抽着拉车的瘦马,也没有看他老伴一眼,继续小声地自言自语:“只求上帝保佑,别迷路才好。瞧这暴风雪!把我的眼睛都迷住了。”

        旋匠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嘟哝着,只求能稍稍减轻一下他那沉重的心情。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心疼你哩。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这么说她死了……”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

        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要疼爱老太婆,觉得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的,麻烦事!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他回想起,四十年前玛特廖娜是个年轻、漂亮、快活的姑娘,富裕人家出身。父母把女儿嫁给他,图他有好手艺。本来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不幸的是,婚礼后他烂醉如泥,一头倒在暖炕上,从此就迷迷糊糊,好像直到这一刻都还没有清醒过来。

         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动不了了。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天哪,是巴维尔!”旋匠看着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

         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

    “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哀伤》通过格里戈里的遭遇,形象地体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穷困与孤苦,作者直接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B . 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的语言朴素自然、平易直白、不事雕饰,符合小人物的身份和口吻,也反映出人物的遭遇。 C .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道路糟透了,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到处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为小说定下了苍凉阴冷、悲怆哀伤的基调。 D .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的省略句反复出现,表意无尽。写出了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深歉疚和无限哀痛之情。
    2. (2) 这篇小说以“哀伤”为题,寓意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哀伤”的含义。
    3. (3) 作品是怎样叙述“旋匠”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晋元帝建武元年,河南王吐谷浑卒。吐谷浑者,慕容魔之庶兄也,父涉归,分户一千七百以之。及魔嗣位,二部马斗,魔遣使让吐谷浑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异,而令马有斗伤!”吐谷浑怒曰:马是六畜,斗乃其常,何至怒及于人?欲选别甚易,恐后会为难耳!今当汝万里之外。”遂帅其众西徙。魔悔之,遣其长史乙那娄冯追谢之。吐谷浑曰:“先公尝称卜筮之言,云‘吾二子皆当强盛,祚流后世’。我,孽子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意乎!”遂不复还,西傅阴山而居。永嘉之乱,因度陇而西,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鲜卑谓兄为阿干,魔追思之,为之作《阿干之歌》。成帝咸和四年,羌酋姜聪刺河南王吐延。吐延不抽剑,召其将纥挖塗,使辅其子叶延,保于白兰,抽剑而死。叶延孝而好学,以为“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乃自号其国日吐谷浑。吐谷浑王辟奚,叶延之子也,好学,仁厚而无威断、三弟专恣、国人之。长史钟恶地,西强羌豪也,谓司马乞宿云曰:“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宿云请先白王,恶地曰:“王仁而无断,白之必不从:万一事泄,吾属无类矣。事已出口,何可中变!”遂于坐收三弟杀之。辟奚惊怖,自投床下,恶地、宿云趋而扶之,曰:“臣昨梦先王敕臣,云‘三弟将为逆,不可不讨。’故诛之耳。”辟奚由是发病恍惚,命世子视连曰:“吾祸及同生,何以见之于地下!国事大小,任汝治之,吾余年残命,寄食而已。”遂以忧卒。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谷浑盛衰》,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B . 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C . 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D . 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户一千七百以隶之”与“氓隶之人”(《过秦论》)两句中的“隶”字含义不同。 B . “今当去汝万里之外”与“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C . “属永嘉之乱”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 . “国人患之”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马匹相互争斗,慕容唐派使节责备吐谷浑,认为他们的部族有差别,希望他们离远点儿,于是吐谷浑率领部众向西迁徙,决定不再相见。 B . 慕容唐后悔逼走吐谷浑,派他的长史追赶并向吐谷浑致歉,但吐谷浑认为因马离别是天意而不再返回,后来,慕容魔为他创作了《阿干之歌》。 C . 河南王吐延被羌酋姜聪刺杀,临终前让大将纥挖塑辅佐儿子叶延;叶延孝顺好学,认为按照礼应用王父的字作为氏,于是确立国号为吐谷浑。 D . 吐谷浑王辟奚的三个弟弟专横放肆,百姓深受其害,他们被钟恶地、乞宿云使用计谋处死,但辟奚受惊得病,神志恍惚,最后忧郁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公尝称卜筮之言,云“吾二子皆当强盛,祚流后世”。

      ②王仁而无断,白之必不从:万一事泄,吾属无类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 .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将”,景色融合自然。 D .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2. (2)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
    2. (2) 《桃花源记》中用“”写出了老人与孩子在令人向往的桃花源的快乐生活。
    3. (3) 燕属候鸟,为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近邻”——最近距离5500多万公里、最远距离4亿公里的火星,是“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目的地。因为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所以探测火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可以促进对人类生命乃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把握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最终的命运。大量迹象表明,火星以前很可能与目前的地球一样,只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才变成大气层稀薄、温度较低、水源枯竭的样子;(  )所以,不少天文学家推断:火星是地球的未来,而金星是地球的过去。因此,深入探测火星对研究地球的演化,防止它变成人类难以生存的第二个火星具有促进作用。

    1. (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 C .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D . 那时的人们虽然“足不出户”,却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而像金星这样也是离地球很近的行星,正好与此相反。 B . 而像金星这样也是离地球很近的行星,与火星不一样。 C . 而另一颗离地球很近的行星一金星,正好与此相反。 D . 而另一颗离地球很近的行星一金星,与火星不一样。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写作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____。事实上,____,即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不都一定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____,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

        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

        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善意的微笑,听到一句真情的话语……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1. (1)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涟漪”本指细小的波纹,在这里指在心灵产生的某种效应。请简述“麻木”在文中的含义。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箱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