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38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如表所示为春秋时期《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晋国(    )

    《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

    《左传·哀公二年》

    公元前493年,晋国赵简子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参政),人臣隶圉免。”

    A . 郡县的主要功能是守边防 B . 县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 C . 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 D . 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
  • 2. 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 . 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 . 杜绝了吏治腐败 C . 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 . 抑制了豪强地主
  • 3.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 . 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 . 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 . 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 4.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南北治学各有侧重。贞观初,唐太宗诏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又诏颜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五经义疏》,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唐太宗此举意在(   )
    A . 确定科举考试内容 B . 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 C . 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 . 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
  • 5.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并宜准时价变粟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便充随近军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这一规定(   )
    A . 体现中央对财政的统筹调配 B . 旨在抑制豪强势力发展 C . 推动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 D . 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 6.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
    A . 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 .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C . 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 . 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 7.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 .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 .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 8. (2022·安徽模拟) 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也有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的涌现(    )
    A . 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 B .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 . 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 D . 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
  • 9. 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
    A . 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 . 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 . 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 .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 10. 嘉庆十八年九月,天理教起义愈演愈烈,史书记载:“数十逆贼,哄然直进,官兵空手遮拦,皆由经年累月不修军器”;震惊之余,嘉庆帝下诏罪己,将本朝与发生“梃击案”的明朝相提并论,亲自撰写《因循疲玩论》。据材料可推知嘉庆(    )
    A . 试图引导群臣摆脱天朝上邦的意识形态束缚 B . 试图对专制体制内孕育的民主色彩加以扼杀 C . 意在挽救积重难返的清代吏治困局 D . 意在重构兴利除弊的中央行政中枢
  • 11. (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材料中所涉及的战争(   )
    A . 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 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 .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D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2.   1861年,法国驻沪代理领事爱棠称,“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因此“地皮价格抬得很高,最初每亩地卖200两,已经被认为很贵了,现在即使卖1200两,买方还争先恐后”,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1864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 上海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 .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D . 洋务运动的有力刺激
  • 13.   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

    A . 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 . 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 . 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 . 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 14. (2022·安徽模拟) 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 . 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 .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 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 15. (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看似是因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实际上正如后来史家所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见,《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
    A . 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 B . 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 .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 . 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
  • 16. (2022·南开模拟)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该材料主要反映出作者认为(    )
    A . 列强要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B . 西方工业国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C . 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D . 五四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四则材料题,共52分。
  • 17. (2019高二下·江阴期中)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 (3)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 18. (2021高一上·期中)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 (3) 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社会秩序的“失范”,就是指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失范”行为呈现多样化和普遍化的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行为型”“部门利益型”和“规范冲突型”三种类型。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

    ——据赵金山、田翠琴《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金融家注意到开放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

    1860年,英法双方签订条约,承诺取消或大幅削减进口关税,“此时的英国实际上已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

    ——摘编自何平《全球化1.0时期英国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持续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关税与经济史论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和对英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