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19)2021-2022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入早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   )
    A .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重要依据 B .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 C .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 D .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
  • 2. 春秋时期的霸主大都需要打着周王室的旗号.来凝聚诸侯,同时号令诸侯。战国初期,不论是田氏齐国还是赵、魏、韩三国,虽然获得了实质性的自立,但也需要周王室的册封。这表明当时(   )
    A . 血缘纽带关系加强 B . 王室已经形同虚设 C . 诸侯被迫臣服周王 D . 周王影响依然存在
  • 3.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图,下列属于这一朝代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党锢之祸 B . 焚书坑儒 C . 围魏救赵 D . 商鞅变法
  • 4. 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   )
    A . 中央开始垂直管理地方 B . 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 C . 郡国并行制度势在必行 D . 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
  • 5.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 6.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D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 7. 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2%

    5%

    46.1%

    A .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 放宽了录取标准
  • 8. (2021高二上·白城期中)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民族之间文化互动增多 C . 汉代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异域文化占据社会主流
  • 9. 下表所示是宋元文献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

    记载

    文献

    (赵)普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责天下自安矣。”上(宋太祖)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于是召集石守信等饮酒,释其兵权。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太祖即位后,禁军将帅自恃功高,所以“多银赛(傲慢无礼)”,太祖收其兵权

    [宋]王巩《闻见近录》

    “艺祖(赵匡胤)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脱脱《宋史》

    A . 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 B . 宋太祖以和平方式收回兵权 C . 北宋初期武将危及君主集权 D .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
  • 10. (2020高二上·北京期中)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A .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 . 制瓷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 . 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 .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 .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12. 欧阳修、苏询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B . 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C .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 13. 谥法是古代依据某种准则对尊者、高官死后定尊称的一种制度。明代的改谥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下谥改上谥、为谥美而改谥,这是朝廷利用谥法对前朝蒙冤皇帝、重臣平反昭雪、矫枉过正或者对前朝重臣再次渲染、重塑楷模形象。这说明明代朝廷旨在(   )
    A . 实现稳定有序之治 B . 弘扬儒家传统文化 C . 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D . 制造夺权理论依据
  • 14. 藏传佛教主导古代西藏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代尊奉藏传佛教为国教,并倚重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管理西藏政教事务,怀柔笼络其宗教上层,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体现出的治藏特点是(   )
    A . 适时改革 B . 中央集权 C . 因俗而治 D . 恩威并重
  • 15. 如表为清代江南地区竹枝词(摘录)。由此可见(   )

    竹枝词

    出处

    “持筐拾穗聚儿童,蚱蜢纷飞四野中”

    《田家四时竹枝百首》

    “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

    《黄溪竹枝词》

    “少小鱼娃能打浆,银鱼满载不论钱”

    《梁溪竹枝词》

    “小小当垆学数钱,挽郎下马接郎鞭”

    《姑苏竹枝词》

    A . 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 B . 江南地区尤为注重儿童教育 C . 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 . 精英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16. 西域都护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

    材料二: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

    材料三: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1. (1) 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
    2.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 19.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 (3) 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