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22年上学期高考期中模拟评估卷(三)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次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跋涉之旅,此后八年(1í)难,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才能的象征;因此,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持续不(chuò)的象征。 B . 将这样的外表抽丝(bō)茧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都只是外界加上的“条条(kuāng)框”,学会摒弃这些“条条框框”后,会更能和别人共情,从而减少冲突。 C . 一个记者还有许多必学的“(qián)规则”和写作秘诀,如做记者的原则与意气,编辑的考量,新闻标题的暗藏机锋,如何运用“(qǔ)笔”的技巧呈现真相。 D . 烈日下的考古工地,同事们远远就辩认出了田建文的身影,他斜挎一个老旧的包,脸庞因常年的户外工作而显得粗糙(yǒu)黑,摇摇晃晃地走在田(chéng)上。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过去很长时期,尤其是在鼓吹“儒法斗争”的年代里,“抑兼并”被视为法家的思想,因此 , 历代“抑兼并”的著名人物,从桑弘羊、汉武帝直到王安石、朱元璋、张居正,都被冠以“法家”称号。然而,实际上正统儒家思想中“抑兼并”的倾向并不亚于法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信条与对三代“井田制”的崇拜,历来是我国“抑兼并”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乙)而王莽作为历代王朝中最“激进”的“抑兼并”实践者,作为以“五均六管”“王田私属”为主要内容的严厉的国家经济统制政策实行者,则是满脑子周公之道的超级腐儒,从没有人试图给他“法家”的头衔。有趣的是,历来被认为具有儒、法两种倾向的思想家在进行辩论时,常常会反戈一击 , 攻击对方纵容了“兼并”。(丙)如曾被视为“北宋的商鞅”的王安石,就宣称儒家教条主义者(“俗儒”)要对当时的“兼并”狂潮负责:“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而另一方面,汉唐诸儒则无不把“兼并”之泛滥归罪于秦代的法家政策,委咎于商鞅与秦政“信并兼之法”“尊奖兼并之人”。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此 B . 统制 C . 反戈一击 D . 委咎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绪心态能量层级,而决定一个人的能量层级高低的关键自身因素是这个人的使命愿景,即社会动机和心灵境界。 B . 在《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拥有甜美笑容的奥运冠军杨倩,在和全国同学进行云连线时,又对着镜头比了一个大大的爱心,体现了奥运颁奖仪式上的“名场面”。 C . 当前形势之下,我国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对生育三个以内(含三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 D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各种疾病死亡率之首,成年人血液系统疾病已成为引发突然猝死的“头号凶手”。
  • 4. (2021高三上·奉贤期中) 下列交际用语中,加点词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令尊大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真令人钦敬。 B . 悉闻婚讯,礼成之日,定当携拙荆前往祝贺。 C . 鉴于兄台如此真心实意,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D . 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 , 终有所成,不胜感激。
  • 5. 毕业前夕,为磨砺高三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团委举办了以“青春毅行,超越自我”为主题的徒步登山活动。请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 (1) 补写讲稿:下面是该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代表说的一段话,请补写出空格处的内容,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字。

      对每个人来说,,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青春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青春是美好的,。我们只有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

      今天,我们青春毅行,超越自我!

    2. (2) 假设你为本活动设计了以下徽标(主色调为绿色,略有炫彩),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设计意图,字数不超过150字。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验,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节选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有删节)

    1.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 .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它们的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 . 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则是砖石,说明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 . 文中“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一例,证明了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2. (2) 下列对“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传统建筑艺术,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 B .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不能抛弃传统建筑艺术。 C . 在大力追求和发展新形式建筑结构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 D . “宫殿式”建筑是表现中国建筑精神的途径之一,我国艺术背景丰富,有更多可发展的方面。
    3. (3) 作者认为“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其理由是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早市

    鲍尔吉·原野

    ①沈阳的早市是指每天早上五点至九点出卖副食的露天市场,这是对客户而言。对经销商而言,这段时间是早四点至九点。一年四季,莫不如是。

    ②早上,最显示城市的富足和活力。如果北朝鲜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来中国访问,最好请他们到我家附近的早市参观。他们看过没有不佩服中国的。先说嗓子。商贩的嗓子不分民声、美声,也不讲究铜锤、花脸这些腐朽的国粹。他们全撕扯着嗓子以最大的声音叫喊:蚬子啊蚬子,便宜!狗宝咸菜,新鲜的狗宝咸菜(纯粹胡扯!狗宝咸菜是晾干的桔梗根茎,何来新鲜?说新鲜增加语感上的递进效果)!黄瓜啊!倭瓜倭瓜倭瓜!耗子药!便宜电池啦!玉米面大饼子喽!土豆,一块钱一堆!筋饼!豆腐脑儿!来买蒜薹!铁岭烧酒噢!白条鸡!老谢家大煎饼!蟑螂药,药不死我死!回民火烧!馒头!这里只是早市百分之一的喊叫。喊叫一声高过一声,仿佛就是为了压倒对方的耗子药或烧酒,让它们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些喊叫汇到一起,什么也听不清,只觉得生活在这里呼隆呼隆沸腾冒泡。那些睡眼惺忪、背手拎空兜子的闲逛人心里的激情被唤醒,眼睛全睁大了,自兹时起投入火热的生活之中。

    ③早市如果没有呐喊,对沈阳人来说显得十分寂寞。鲜鱼在洋铁皮的水池里拨跳;黄瓜一根根顶花带刺,花的部分全对着顾客;电灯泡把鲜牛肉照得红亮。如果没吆喝声,商贩默默盯着你,这市场谁也不敢去。然而我在杭州就见过这样的场面。葱啊菜啊全洗好摆在卖货人的脚下,卖货人蹲着看自己的菜,一言不发,十分高古。看到杭州小摊贩白皙的手与低眉顺眼,我觉得他们正在腹中默诵唐宋诗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他们腾不出嘴来跟你讲什么鸡毛菜这些不合古韵的白话。

    ④成车的西瓜、成扇的猪肉、成罐的散白酒,从街这头堆到街那头,在漓江早市堆了一竖两横三条小马路,你感到人真能吃。如果让被宰前的猪、牛、羊、鸡排队参观早市上的人,导游讲解:注意啦!各位家畜家禽,他们就是你们的下游客户。呵呵,猪氏羊氏该做出怎样的感想?这帮穿睡衣的娘们儿,穿T恤衫的爷们儿,牵狗染金发的高龄妇女,推电动车在人流中躲闪的装修工人,他们怎么能这么狠呢?以后谁来吃他们呢?以后吃他们的是心脏病、糖尿病,谁都跑不了。

    ⑤我离开农村之后,每天早上都在这里见到亲切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作物。披绿包衣的玉米带着白金色的流苏,刚灌浆的玉米籽如婴儿皮肤那么娇嫩;泥土沾在象牙白萝卜须子上;柿子椒的外皮呈现金属般流动并凝固的形态;芹菜就是芹菜,仿佛等待与牛肉相会……卖货人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对粮食蔬菜的爱,无论多么水灵的菜都引不起他们的审美,他们与菜五个小时前在八家子市场相遇,尔后分手。清嫩的菜变成他们围裙口袋里肮脏的纸币与硬币,卖肉人手里的纸币更脏,带油污。

    ⑥早市上的卖货人说了一早上的话,内容超不过“X斤”“X钱”,是单词而非促膝谈心。散市,他们穿着沉重的连体水裤、推着手推车改造的玻璃房子疲惫地往家走。这时,他们也唠几句家常话,内容是副食品的批发价以及家里上初中的孩子。

    ⑦我几乎听过好多卖菜卖肉人谈论上初中的孩子,以及中考。为什么呢?他们大都是四十多岁的人,孩子正念初中。早市的活计到了五十岁就干不动了,冬天,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四点钟到二十公里外的八家子上货,是个艰难活。如果不为孩子念书,他们谁也不去吃这样的苦。他们为什么不谈论大学以及高考呢?商贩们上大学的孩子不多,或者孩子上大学的商贩已经不出来干了,去干更轻快一点的活儿,比如扫大街。商贩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更能感受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变化很多,一个值得记忆的变化是现在上大学的人太多,念完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四年大学将会耗干商贩所有的血汗。

    ⑧早市上人流拥挤,人们像在舞场那样穿插逢迎,手里拎着菜或馒头,没什么买的,买一长筒卫生纸也看着富足。早市上也有安静的人,比如卖金鱼的就不叫喊。小金鱼装在拳头大包水的透明塑料袋里游,水在折光现象下放大了鱼的身影。据说这些鱼拿回家就死,卖鱼人做了手脚。修表的也不叫喊,修表修表啊,不像话。卖盗版碟的人比较自负,推车上摆的碟片包装印满了中国所有走红影星。少一条腿、拄着板凳乞讨的人手里端着搪瓷缸子,沮丧地随人流走。

    ⑨在早市溜达,看前边的人几乎都是胖子,扭着各式各样的屁股。他们身上的脂肪全都来自这个早市。

    (有删改)

    1. (1) 作者安排第⑦自然段有何用意?
    2. (2)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隐藏着“幽默”的美学原则,请分析文章第②自然段如何体现“幽默”的美学原则。
    3. (3) 文中加点词语“经销商”“卖货人”“商贩们”都指同一类人,试分析三个词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4. (4) 本文用多种风格的语言体现了早市多方面的特点,试作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 8. (2021·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诸暨州重修州学记

    (明)刘基

    学校以教民明人伦,见于书传,肇自虞夏,以逮于今,莫不以先代圣人为师。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太皞迄于孔子,圣人迭出,莫不以道德被于民物,垂于后世。孔子既出,而天下翕然师孔子。自汉以来,释奠先师,皆于孔子。至唐太宗,遵诏州县学,悉立孔子庙,至今因之,无有间议。先孔子者,得志行乎当时,后世不获见闻其言行之详也,而欲学焉,何从而入哉?孔子独无位于时,而以淑其弟子,故论学至孔子而始备。微孔子,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往古之言行无所折衷,而人不知轨范。故至孔子而后大中之论定,亘古今,弥天地,不可易也。是故宰我、子贡、有若,孔子之弟子也,其论孔子,或曰“贤于尧舜”,或曰“自生民以来未有也”,而后世不以之为。子思,孔子之孙也,其论孔子则曰“譬如天地之无不覆帱,无不持载”,后世不以之为私。然则学校以孔子为师,谁得而议之哉!国家仍先代旧制,凡天下郡县莫不有学,学皆有孔子庙,立官设教,以作成贤能。至今且百载。承平既久天下忘危于是盗贼窃发而有事于师旅为郡县者往往以戎事供给告疲且怠故学校多不举。

    奉议大夫伯不花侯来监绍兴之诸暨州,即注意治学事。而州学不修久,墁瓦剥落,梁木蠹腐,且堕且压。侯大以为忧,亟谋新之。会同知张君守正,判官许君汝霖、吕君诚,俱以进士受命来佐是州。侯大喜曰:“吾事成矣!”乃与其知州元侯思中、同知张君友仁,及山长包君瑛,咸会于治事之堂,集吏民,劝儒户有田而羡于财者,俾以力高下供役,众皆愿听命。乃择木伐石,命之曰:“必必完。”自殿堂以及廊庑、斋居、灵星之门、先贤之祠,罔不毕葺。于是庙益邃以清,学益隆以严,弦诵蔼然,士气为之新。经始于至正十五年五月,告完于是年七月。乃以其事请记于刘基。

    昔者冉有问于夫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国家自混一以来,以仁泽施于民,涵濡养育,蕃衍滋息,可谓庶且富矣。今至相率而为盗,庸非教者失其职耶?夫民之所以敢犯法者,以其不知人伦也。圣人之教行,则人伦明矣。人伦既明,则为民者莫不知爱其亲,而不敢为不义以自累,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国事,盗贼何由而生?亦由而滋蔓哉?诸君子可谓能知治道之本矣,可无述乎?于是乎为之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九《覆瓿集》)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后世不以之为          党:同类 B . 必完                  巩:牢固 C . 庸非教者失其职耶        典:主管 D . 而不敢自私以国事        偾:败坏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自生民以来未有也        夫晋,何厌 B . 后世不以之为私          归求救国之策 C . 至相率而为盗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D . 由而滋蔓哉            不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出现之前,圣人迭出,他们以道德教化百姓,受百姓尊崇;孔子出现之后,天下人一致以他为师, 祭拜先师时,祭拜的都是孔子。 B . 在过去的近百年里,国家重视学校教育,注重培养贤能人才;而现在世风衰败,时局动荡,作者认为这与人伦教化的缺失有紧密关系。 C . 伯不花侯对州学年久失修的现状深感忧虑,召集官民商议修葺之事,并在当年七月完成了修建工作,由此当地读书人的精神风貌得以改变。 D . 本文叙议相结合,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显伯不花侯勤政崇教的形象,进而强调了兴办学校的重要性,阐明了教育是治道之本的思想。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承平既久天下忘危于是盗贼窃发而有事于师旅为郡县者往往以戎事供给告疲且怠故学校多不举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唐太宗,遂诏州县学,悉立孔子庙,至今因之,无有间议。

      ②集吏民,劝儒户有田而羡于财者,俾以力高下供役,众皆愿听命。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宋代)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 , 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注)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魔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

    1. (1) 下阕中,“”一词点明冯深居与吴文英的关系,“悭”的意思是
    2. (2) 陶尔夫评价此词“立意之高,也确有一份奇思壮采”,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陶尔夫评价的理解。
  • 10. (2021·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1. (1) 孔子严厉批评了妄言的子路,告诫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应采取的做法;同时,孔子又详细向子路解释了他选择先“正名”的原因,这体现了他教育学生的特点。(请各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
    2. (2) 简析两则材料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 11. 古诗文默写。
    1. (1) 子曰:“为政以德,。”(《论语》)
    2. (2) 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 (3) ,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 (4) 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5. (5)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四、作文(60分)
  •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演戏人生,一种是观戏人生,前者“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物在一块玩把戏”,后者“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关照人生的精神,体现了“超世观世”的人生观。朱先生这种鲜明的态度深得沈从文、周作人的共鸣,却引起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强烈反感。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对于这两种人生观,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