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度质量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6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豐从示。豐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是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 (1) 下列认识和观点与材料一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 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B . 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 .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 . 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B . 材料一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C . 材料二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 材料二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3.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于传统。 C .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 . 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4. (4) 材料一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 (5)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 2.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非攻

    鲁迅“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

    “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

    “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1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

    “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ロ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

    “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墨子只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是想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劝说楚国放弃侵宋行动。 B . 墨子说话是“三句不离本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见到公输般时,抑或是说停攻宋之后,始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C .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 . 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善于描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 . 墨子家吃的是窝头、盐菜,公输般家吃的是鱼肉、美酒,小说从饮食上进行对比,暗示墨子要说服公输般难度之大。 C . 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D . 小说结尾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公输般真心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不再替楚王设计攻城略地的器械,只想造福百姓。
    3. (3) 《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4. (4) 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 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人望,字俨叔。咸雍中,第进士 , 为松山县令。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吐浑怒,下吏,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曾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

    改上京副留守。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 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人望令关津讥察行旅,悉获其盗。寻擢枢密都承旨。岁中,为保静军节度使。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配之。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阙,路不鸣桴。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镪。未几,参知政事。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人望以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 奸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逾年,天祚诏之,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遂拜南院枢密使。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

    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其畏慎如此。

    (《辽史•马人望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B . 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C . 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D . 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 黥,古代一种刑法,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C . 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辟”“除”“擢”等。 D . 驿递,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人望认为松山民众负担的运送官炭的劳役太重,要求改由各县平均分担。他虽遭关押、审讯,但仍不肯屈服,最终说服了上司。他为官不扰民,了解他的官员大多向皇帝举荐他。 B . 马人望率兵追捕劫掠上京的大盗时负伤,简单治疗后奋勇追击,夺回了被劫掠的人和财物,将盗贼全部抓获。对凶狠残暴的官吏,他暗中查清他们的劣迹,将其刑惩发配。 C . 燕京地区钱粮出纳弊端严重,马人望建立账目,严加管理,使得奸人黠吏无法营私舞弊。为避免助长赋税繁重的弊端,马人望检验户口时对百姓的资产只登记了十分之六七。 D . 马人望为官正直、谨慎。他注重节操,从不巴结奉承以求晋升。他认为得到朝廷重用,就会遭到别人更加激烈的对抗、更加严酷的排挤,因此,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

      ②奸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

    5. (5) 文中多处史实体现了马人望施政“以民为本”的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 诗歌鉴赏(10分)
  • 4. 古代诗歌阅读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春季结束的时候开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 (1)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B . “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C .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D . “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2. (2) 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 默写(8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分。
    1. (1) 《春江花月夜》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2. (2) 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 。”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和书法美的欣赏。
    3.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两句,写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欢声笑语地参加元宵盛会,为下文写“那人”作反衬。
五、作文(6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餐馆吃饭,客人点了两个菜,服务员上了三个菜。客人要求退菜,但怎么说服务员都不退。客人实在烦了,一拍桌子,说:“你把你们经理叫来!”话音刚落,服务员“哇”地哭了,说:“如果你不要这菜,我就得赔,我哪儿赔得起啊!”客人赶紧给姑娘递餐巾纸,说:“算我什么都没说,你赶紧走,别哭了,我吃。”

    原本的真相只有一个,一旦进入故事环节,就开始变得脆弱。它可以变成一个霸道的商家蛮不讲理,强占消费者的便宜的故事。打工妹一哭之后,马上可以变成另外一个版本:花钱任性的土豪,在餐厅发飙欺负打工妹。

    读了这个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物最使大学生青睐。除此之外,借阅率较高的图书都是各专业的必读书。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国内高校没有普遍设立必修的文学人文公共课。在没有学分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自然倾向于阅读娱乐化的书。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阅读不过

        枯燥的专业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一生精力最为充沛、时间最为充裕、阅读条件最好的时候,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娱乐化的作品上,实在是枉费日月。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时之书和永久之书。前者流行一时,     , 阅读体验也许很好,但不会令人反复阅读;而后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严酷筛选,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日益绽放璀璨的光芒,不论何时读、读多少次都会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时间有限,既然读书,(  )。经典的特点就在于深刻的主题、高度的思辨和敏锐的洞见,反复阅读经典会令人思维敏锐、视野开阔、情操高尚,对人格的完善、志趣的培养的作用,是普通读物难以与之    的。有人说:读书要把快与慢结合起来,流行读物要快读速读,否则见闻不广;经典著作要     , 最好能背诵,否则无根基。这是很符合阅读规律的见道之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调节

      转瞬即逝

      比肩继踵

      细嚼慢咽

      B . 调剂

      转瞬即逝

      比肩而立

      细嚼慢咽

      C . 调节

      白驹过隙

      比肩而立

      浅尝辄止

      D . 调剂

      白驹过隙

      比肩继踵

      浅尝辄止

    2. (2) 文中加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物最让大学生青睐。 B . 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物最受大学生青睐。 C . 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物最受大学生青睐。 D . 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物使得大学生青睐。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要读第一流的永久之书,用经典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 B . 永久之书和一时之书就都要涉猎,使二者相得益彰 C . 通过阅读永久之书这唯一的选择,用经典洗礼自身 D . 就要多读永久之书,享受理性和感性思想的灌溉
  • 8. 阅读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甲 _______ (心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乙_______(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 儒家式的温柔敦厚载道言志、道家式的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佛家式的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国文化人最丙_______(熟习/熟悉)的是儒家式的,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道家式和佛家式的。

    1. (1)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情

      熟习

      B . 激情

      熟悉

      C . 心情

      熟悉

      D . 激情

      熟习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三个短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