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

更新时间:2022-09-11 浏览次数:6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列各项与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关的是(    )

    A . 群居生活 B . 原始农业 C . 贫富分化 D . 采集捕鱼
  • 2.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A . 原始社会解体 B . 私有财产制萌芽 C . 族长权威萎缩 D . 财产公有制强化
  • 3.   1986年在北京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器内铭文大意为: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今北京地区)的诸侯。它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4. (2019高二下·淄川期中)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
    A .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C . 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 .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 5.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
    A . 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 . 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 . 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 .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 6. “西周时,各诸侯封国无论他们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一元化贵族文化的引导下,都开始互视彼此为同一个统一体的同僚”。材料意在说明,西周分封(    )
    A . 促进了各诸侯贵族化进程 B . 消除了各封国间的矛盾 C . 推动了共同文化意识形成 D . 强化了周王的天子地位
  • 7. (2019高一上·海口期中)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 . 孟子 B . 老子 C . 孔子 D . 墨子
  • 8. 商鞅曾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韩非子也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法不易者乱。”这反映出法家(    )
    A .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 强调法律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C . 重视法律使用时的实际效果 D . 认为事物不断向前变化发展
  • 9. 春秋时有人询问子贡,孔子的门生为什么那么庞杂。子贡曰:“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这反映出孔子(    )
    A . 倡导经世致用学风  B .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C .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D . 践行平等教育理念
  • 10.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
    A .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 .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 1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以下直接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措施是(    )
    A .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 .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C .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 . “斗桶、权衡、丈尺”
  • 12. (2021高二下·河南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 . 诸侯纷争 B . 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    C . 百家争鸣 D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13. 商鞅变法中提道:“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 . 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 . 扶植新兴地主成长 C . 鼓励按军功受爵位 D . 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 14. 移风易俗远比军事征服艰难。秦灭六国,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强烈反抗。东方六国旧地中,楚文化与秦文化差异最大,楚人对秦的统治最反感,反秦亦最为激烈。西汉立国后,诸侯王与“奉汉法以治”的郡县长官不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缓和了矛盾。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 从俗而治有助于缓和文化矛盾 C . 未从俗而治导致了秦的灭亡 D .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 15. 以下四项史实,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 火烧赤壁—三国鼎立 B . 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 C . 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D . 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西汉灭亡
  • 16. 《永嘉衣冠南渡诗》中写道:“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诗中提到了西晋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人南迁主要是因为(    )
    A . 北方战乱频繁 B .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 17. (2021高一上·喀什期中) 下列史实与推论均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班超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C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 . A B . B C . C D . D
  • 18. (2018高二下·阳高开学考)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 .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 .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 19. (2017·汕头模拟)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

    A . 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 . 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 . 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 . 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 20. (2021高二下·邢台开学考)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方化得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据此可知,汉代经学(    )
    A . 完全取代了其他学说 B .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 . 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D . 促使儒学走向思辨化
  • 21. 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
    A .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 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 . 掌握了同家最高决策权力 D . 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 22.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
    A . 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 . 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 23.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 .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 .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D .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 24. 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
    A . 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 . 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 C . 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 25.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 . 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 .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 . 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 . 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 26. 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 . 冯太后聪颖惠达 B . 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C . 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 . 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 27. 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
    A . 隋朝的建立 B . 隋朝的统一 C . 隋朝的灭亡 D . 隋朝的疆域
  • 28. “盛世的形成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创造,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他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材料中的“盛世”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29. 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 . 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 . 形成五代十国 D . 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 30. 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
    A . 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 . 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 . 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 31. (2020高一上·揭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重大意义。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33.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 (2)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材料三: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 (1) 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2. (2) 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松赞干布为何要娶“大唐公主”?
    3. (3) 材料三中“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三中吐蕃赞普的书信内容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