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2 浏览次数:5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是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首次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

    由“翻译”和“史学史”两个关键词组成的“翻译史学史”,是介于历史学和翻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此,中国翻译史学史显示了学术研究的两重维度,即一是中西维度,一是古今维度。“翻译”作为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交流的产物,自动显示出中西研究的广度,即“中西维度”;而作为史学著作,自然必须形成从“古今维度”来观照翻译史研究演变的厚度和深度。全书采取这两个维度来审视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的演变,时段上起20世纪初1902年的《译书略论》,下迄2000年年底,以多叙述、少议论的表达方式,希望追求一种比较朴实的表达,尽可能在叙述中提出作者的见解。笔者重点关注中国翻译史研究的主题、资料积累和书写方式的演变,当然也不仅是史料罗列,还会充分注意与中国翻译史密切相关的学术体制的变化,以及社会变革对于翻译史研究演变的影响,尽力将各个专题内容的讨论,还原到当时的思想和学术及其历史环境之中,避免“后见之明”式的裁断。

    在具体编排上,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的研究个策的主题为纬,尽可能地利用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论著的分析和评价,以使这一全方位的透析显得公允和全面,全书分上下两篇,凡七章,上篇为前五章,大致是线性式的叙述,下篇六、七两章,基本上是横向的分科式叙述,本书不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写法,尽管在目次上显示出章节两级结构,每章分出若干小节。但实际上,作者根据手头所掌握的资料的多寡,在小节下再分出若干细目,因此,在分量上会出现某些不平衡,即有些小节下设的细目,分量甚至会超过某些小节的篇幅。这一点需要向读者加以说明。

    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在《异的考脸: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写道,“翻译史的构成是现代翻译理论的头等任务,对自身的反思,就是自身的确立。”翻译演变过程的反思固然重要,而对翻译史学的反思,同样也是翻译史学科确立的重要条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翻译史研究发轫算起,迄今已逾百年,但却未见有任何专著来叙述这一繁复的演变历程。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过罗志田主编的《学术与社会》,这是一部较为系统地反省20世纪历史学进程的作品,其中蒋大椿所撰写的“中国专门史研究领城的拓展与深入”,详尽地讨论了中国专门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商业史、交通史、金融史、财政史……甚至中国的病态社会史也列入了讨论的范围,可惜唯独缺了20世纪以来百余年轰轰烈烈的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历程。可以说,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编纂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仅此意义上,本书的价值堪称填补了20世纪史学学科研究史上的一大空白。

    (摘编自邹振环《起承转合:<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导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的中国翻译史,研究时段是1902年至2000年年底。 B . “中国翻译史学史”具有两个维度,其中“中西维度”体现对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进行研究的广度。 C . 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研究个案的主题为纬,这样编排使《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显得公允、全面。 D . 要想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历程,就离不开《学术与社会》这一部历史学重要文献。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指出了《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性质,同时肯定了本书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B . 第二段由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研究维度切入,论述《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特色。 C . 第三段既介绍了整本书的编排框架,又具体说明了章节细目的划分,行文层次清晰。 D . 第四段评述《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价值,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重点关注中国翻译史研究的主题,也关注相关学术流变,显示了广阔的学术视野。 B .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讨论中国翻译史研究,较为理性客观。 C . 基于贝尔曼的观点,作者认为反思翻译演变过程和翻译史学,才可能确立翻译史学科。 D . 中国翻译史研究已逾百年,且演变历程非常繁复,所以过去并没有产生相关学术专著。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青蒿素。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材料二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此时,我国南方地区也饱受疟疾折磨、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在第一阶段,我从本草、民间方药研究入手,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有:“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之,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改为低温提取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去海南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1;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这样,我们终于打开了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三

    发现青蒿素之后,屠呦呦一直致力于其结构和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开发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而双氢青蒿素因其作用迅速、效力高、毒性低、半衰期短的特性,成为理想的抗疟药物。如今,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抗疟的一线药物使用,降低了20%至30%的儿童死亡率,仅在非洲疟区,青蒿素每年能挽救10万人的生命,不过,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耐药性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针对青蒿素出现的耐药性现象,屠呦呦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并用好青蒿素,完全有希望解决好现有的青蒿素耐药性问题。“老药新用”是研发新药的捷径之一,除了抗活性,青蒿素是否具有其他药理活性呢?近年来,屠呦呦开始探索青蒿素的新用问题,他们发现,双氢青蒿素对于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然而,青蒿素研发的意义远不止此,抗疟特效药的背后,是用科学的方法,开于传统中药材中发掘新药的先河。

    (摘编自《科学家精神·创新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屠呦呦团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中医药优势,开展了繁琐的搜集、整理工作,从众多方药中提取到了具有一定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 B . 在成功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团队随即转向开展将天然分子变为药物的工作,最终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解决了青高素抗药性的难题。 C . 屠呦呦身上体现了探索无止境的科学精神,她没有止步于已有成绩,继续深耕青蒿素领域,开发了双氢青蒿素,优化青蒿素用药方案。 D . 三则材料虽都与青蒿素的发现有关,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二侧重介绍当时严峻的抗疟形势和屠呦呦团队新抗疟药物研究的艰难历程。
    3. (3) 青蒿素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秋霜尽染(节选)

    季志敏

    焦灼的日头,仿佛看到了汾河西岸石楼曹马村一土地庙旁几个惊慌失措的国军将士的疲惫相,尤其那些黄呢将校军服此时已被硝烟焦土蒙上一层悲鸣的气味。对岸红柳滩上空,一群乌鸦在炸弹爆炸后,七零八落地喘着粗气,四下逃生。

    卫立煌抬头望天空,闪耀的光线刺痛了他的眼睛。

    保卫太原,忻口战役打了21天,日军没想到这么难打,司令部被日军骑兵队包抄上来时,卫立煌身边只有卫队拼命抵抗着。日军多路围攻,从韩信岭失守,到后来的中条山撤退,卫立煌的部队一直在突围。逼上来的日军一群一群地嗷嗷狂叫着冲锋 , 暂编一营打剩了一半,暂编二营英勇不屈,从西路阻击三千日军两天一夜。卫立煌已经第五次催促参谋长郭寄峤发报给辖内的第十八集团军东路军,快派援兵,附近有洋马嘶鸣,远望周围,靠汾河东岸的几个村庄已经燃起熊熊大火,参谋长郭寄峤在作最坏打算前,心里一直不甘失败,嘀咕着应该再次派人去找东线的东路军求救。

    日军又冲上来了,遍地都是,像苍蝇闻到了野猪肉,蜂拥而至。电讯处女上尉毕加雨干练地跑到军械掩体,抓上几支卡宾枪和几箱德式手榴弹、子弹,跑出掩体,发给正在射击的两个战友,她边发边说,快把短枪换下,用冲锋枪打,这瞬间的急变,谁都没有提防。郭寄峤一摆手,把毕加雨叫到跟前,说,情况危急,我命令你:一,想出各种可能,天黑前与友军联系上;二,我任命你为卫队少校参谋副官,全力保护卫长官和总部安全。还没等卫立煌反应过来,他高声喊道,卫队留下一半人归毕加雨指挥,其他所有能动的人,全都装满子弹跟我上去……他喊着,率先冲了出去。外边天地间,爆炸声、枪炮声、喊叫声,混成一片片气浪。足足打了三袋烟工夫。参谋长军帽被子弹打飞了,他光着头,左手提者左轮手枪,右手不停地向四周甩手榴弹,他已经一连几次打空了卡宾枪的子弹,还不停地叫卫兵快取子弹。

    这时已经是10月30日下午6点多钟,他命令左侧打枪的传令兵,你快去叫毕副官来见我,要快!敌人又要冲锋了。

    毕加雨猫着腰,提着冲锋枪跑得很快,一下子拉上了郭寄峤。她说道,报告参谋长,形势太坏,友军没有消息。刚才独立旅黄劲副旅长派人来,说日军炮火太密,他们阵亡的弟兄多,附近连两个营都凑不齐了,他给卫长官写了绝命书,说为保总部突围,他愿与连队战死成仁,郭寄峤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水,说,叫你来,就为这事,现在还不是成仁的时候。敌人追得急,你快回去见卫长官,叫他赶快转移,向汾河上游撤退,过到西岸会好一些。我这里还能坚守一个半小时,天一黑,你们立即行动,记住先向西3华里,翻过砍树崖,再折向东南,队伍一定快速隐蔽逆河而上,路上做些伪装,赶到石楼以东,也快天亮了。毕副官,告诉卫司令,我抽一个加强班,在你们走后15分钟,紧随你们后面搜索掩护,防止意外。记住,后卫班与你们会合,赶到河东时,你向西北方向打三发黄色信号弹,我看到后再坚守半小时,然后我把日军引向东北10里外的吕梁谷。还有,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你就一个目标,保护卫司令一直向外冲,不要管我们,天亮前,你们必须到达石楼东边的罗村一带,电台两小时开一次,一次3分钟,只收不发,保持静默。假如天亮后还不见我们,那就不用等了,你们自己想法子穿过风陵渡,赶到卫庄,一直向黄河走,会找到朱德的部队,他们也会找你们。

    毕加雨抹了一下汗水,顺手摘下钢盔,递给参谋长。她刚要转身,又把左手的冲锋枪和抱着的十多个弹夹留给了他。

    她奔下阵地,他稍微缓了一口气。虽说他还难料,战局对他是死局还是一刹那的活局。

    秋霜尽染,硝烟弥漫。这已经记不清是中条山会战哪一次战役中的惊险一幕了。

    (有删改)

    【注】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惨烈、对日本侵路者打击最重的一次战役,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四大战役。

    文本二:

    荷花淀(节选)

    孙犁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得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既有如镜头般由远及近的聚焦面面,也有由近及远的景深画面,聚焦点的变化让画面有了空间的层次感。 B . 文本一结尾“已经记不清是中条山会战哪一次战役中的惊险一幕了”让读者瞬间从数量和强度上忠受到战争的残酷。 C . 两个文本均有自然环境描写,但作用不尽相同,如文本一的自然环境渲染紧张气氛,文本二的自然环境给读者轻松、舒适之感。 D . 文本中三处画线句都巧妙地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嗷嗷狂叫”展现出日军冲锋时的凶猛和疯狂。
    2. (2) 军人郭寄峤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 (3) 同样是写战争,文本一与文本二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丙戌,夏人倾国而至,号三十万。大将高永能曰:“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祈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今先至者皆精兵,急与战破之,则骇散,后虽有重兵,亦不敢进,此常势也。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徐禧岸然捋其髯谓永能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抚膺谓人曰:“吾不知死所矣!”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夏人至者益众。丁亥,夏人渐逼,永能清及其未阵击之,又不听。俄夏人纵铁骑渡河,曲珍曰:“此‘铁鹞子’军也。当其半济击之,乃可以逞,得地则其锋不可当也。”禧不从。铁骑既济,震荡冲突,大军继之。时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先接战,败奔入城,蹂后阵。夏人乘之,师大溃,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辈、士卒八百余人尽没。曲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兵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夏人遂围成。乙未,诏李宪、张世矩将兵救永乐,又令沈括遣人与夏约退军,当还永乐地。夏人围永乐城厚数里,且据其水砦。珍士卒昼夜血战,城中乏水已数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绞马粪汁饮之。括与李宪援兵及馈饷皆为夏人所隔,不得前。曲珍度不可支,请禧乘兵气未竭,馈囤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高永能亦劝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夏人环城急攻,城遂陷。

    (节选自《西夏纪事本末·永乐失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B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C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D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有的一项是(   )
      A . 岸然指高傲的样子,“岸”与《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的“岸”含义不同。 B . 王师指天子的军队,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含义相同。 C . 半济指渡河到一半,“济”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的“济”含义不同。 D . 缘崖意思是沿着山崖,“缘”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的“缘”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西夏人的先锋精锐,高永能主张迅速出击以挫其锐气,震慑后来者。但徐禧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应等到对方排好阵列后再与之作战。 B . 西夏派铁骑“铁鹞子”军渡河,曲珍认为其渡河后将锐不可当。但“铁鹞子”军却被宋军骁勇的鄜延选锋军击败,四散逃奔,后阵惨遭歼灭。 C . 宋军在折损寇伟等将校和八千匹马后,被西夏人围困。朝廷一方面命李宪、张世矩教援,另一方面以归还永乐城作为条件,与西夏商议退军。 D . 西夏人截断了永乐城的水源,阻隔了宋军的援兵和粮馆。而徐禧对众人谏言的拒绝则使城内的宋军错失了突围的最后机会,永乐城最终失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

      ②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

  • 5. 古代诗歌阅读

    听雨

    陆游

    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

    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

    夜坐听雨

    范成大

    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

    恰似秋眠天竺寺,东轩窗外听跳珠。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诗以诗人当时的人生状态起笔,范诗则直接描写雨落檐头的画面。 B . 两首诗都巧妙运用叠词,产生了绵密悠长而又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 C . 陆诗的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将诗人听雨之时的心绪表现得真切直白。 D . 范诗描写在天竺寺酒醒后听到如跳珠般雨声,以声写形,活泼灵动。
    2. (2) 两首诗都写“听雨”,但心境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歇写
    1. (1)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回顾了先达的普遍人生境遇,并高扬纵情畅饮的价值观。
    2. (2)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了《离骚》事例浅近却意旨深远,所写寻常却关涉治乱的特点。
    3. (3)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两句批判了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我的祖国》优美的旋律响起,我们就会      地随之哼唱。《我的祖国》《爱我中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的歌曲,都是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的作品。这些歌曲之所以传遍神州大地,就是因为它们都展示着时代的风貌,留存着动人的历史,表达了对家乡、人民和祖国的真挚情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谈到创作,乔老常说:“就我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还是不断积淀为好,一个人,练就了千斤之力去弄百斤之重的刀枪,自然是      , 创作起来就会更加      ;反之,说句俗话,那就叫玩不转喽。”文化部老部长周巍峙指出:“乔羽是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的一位作家,他有扎实的生活积累,优厚的文化功底。他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作家——从十九岁开始专业学习,十年后成功创作了《我的祖国》,他的作品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四个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 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 C .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D . 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昆明教场中路的蓝花楹,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花期在4~6月。虽说叫蓝花楹,但      。在光谱里,紫色是人类能看到波长最短的光,这种颜色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汇合而成,在冷暖之间游移不定。蓝花楹一簇一簇连成一片片时,周围一切都蒙上了蓝紫色的光晕。蓝花楹的果实很奇特,像两片乌龟壳,更为奇特的是,冬天花叶完全落尽,而果实      , 到第二年夏天还挂在树上。因此,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观赏效果。      。澳大利亚每年有“蓝花楹节”,阿根廷的艺术家为它创作探戈舞曲,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有“蓝花楹之城”的美誉。和这些国家相比,昆明虽然引入蓝花楹树种的时间比较晚,但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C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 .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秦始皇陵铜车马马辔头上的这几个小配件叫做“节约”,主要是用来固定辔绳,减少绳结,以便更容易驾驭马匹。“节约”起到了“节制、约束”的作用。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敬天惜物。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衣着简朴,“食不重肉”,把省下来的钱财用来赈济百姓,被后世尊为晏子。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勒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进入新时代,节约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以上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