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9-02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记录与超越》)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文学的功能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B . 在中世纪,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C . 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政治空间有相当的自由度,吴越名流不再需要假托于梦幻的作品。 D .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一种表现。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想了解十八世纪以前宗教和权贵对文学的束缚及影响,《荷马史诗》应是可供参考的书目。 B . 文学作品的内容无须都要获得理性的证明,其中超越现实的创作能给予读者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C . 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受到欧洲的影响,过分强调文学的作用,放大了文学的功能。 D . 小说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3. (3)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作品不是以反映“世俗生活”或“个人经验”为主一项是(  )
      A . 薄伽丘的《十日谈》 B .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C .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D .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提高能源利用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构建“发展可持续、资源可获取、科技可支撑、经济可承受、体制可保障”的新时代能源安全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稳定传统能源生产。稳定国内煤炭产能规模,满足国内煤炭消费的基本需求。加大海域石油勘探以及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提高采收率,加强页岩油开发技术储备和转化,努力实现国内石油产量长期稳定的目标,力争对外依存度控制在70%以内。加大陆上、海域主要含气盆地的勘探力度,坚持常规气、非常规气并重,保持国内天然气产量稳定。

    保障进口油气供给安全。我国原油进口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依赖程度较高,从全球获取资源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要保持引进通道的海陆均衡、航线多元。加大原油储备设施建设,提高对国际原油市场波动的调节能力。建立并完善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体系,逐步开展天然气战略储备建设。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油气供应安全。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加快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施大渡河、澜沧江上游等西南地区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建设;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开发,扩大核电装机规模;稳步推进风、光资源的集约化开发,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转换效率和风电单机容量;大力发展储能技术、降低储能成本。

    提高能源科技水平。继续加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能源生产与利用的新型节能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投入,加强能源行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合,优化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

    完善能源发展机制。推进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并提高能源市场开放程度,推动能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建设,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期稳定的机制,建立风险应对机制,通过完善各项机制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摘编自黄维和等《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对策探讨》)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能源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能源事业的稳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今天的中国,从大西北一望无际的光伏电板,到大草原矗立的“大风车”,再到来往穿梭的新能源汽车……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呈现出蓬勃生机,能源领域的创新方兴未艾。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能源基础,而且本身就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增长点,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摘编自任平《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材料三: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短期内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很难改变。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4%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消费比重依然达到57%。天然气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利用它来替代煤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电力供应为例,在我国,煤电目前以不到五成占比的装机,生产接近六成的电量,并支撑超过七成的高峰负荷需求,仍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力能源。

    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来看,新能源在短期内也很难完全替代煤电。近年来,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但它们发电“靠天吃饭”,具有波动性、随机性等不足之处,依然需要煤电发挥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的作用。2021年的欧洲能源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问题。202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但2021年欧洲风电出力显著低于常年均值,以至于不得不增加煤电和气电发电量来弥补缺口。这也警示我们,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仍要做好煤炭等常规能源的应急储备,以保障用电高峰时段的供应。

    (摘编自丁怡婷《立足国情统筹降碳与能源安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内的传统能源的稳定生产,与保障进口油气的供给安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都很重要。 B . 对已经成熟的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技术要推广应用,在能源行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合方面要加大投入。 C .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可以给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断注入强劲的新动能,其本身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增长点。 D . 近年来我国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虽然新能源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新能源完全替代煤电是指日可待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就要大幅降低对国外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提高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以满足需求。 B . 推动能源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期稳定的机制和建立风险应对机制,是完善能源发展机制不可或缺的。 C . 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体现。 D . 煤电目前依然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能源,这是因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天然气主要依赖进口,新能源则“靠天吃饭”。
    3. (3) 三则材料都涉及“能源安全”,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 . “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 . 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 . 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2. (2)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3)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 , 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 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B .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C .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D .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 . “不伤一人”与“何伤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 .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D . “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C .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 .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 5. 古代诗歌阅读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 , 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 (2)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思想一致。
    2. (2)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琵琶女演奏完后,人们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中的诗句是“”。
    3. (3) 汉族传统婚姻的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诗经·氓》中与“纳吉”相关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笔法的变换、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行云流水  挥洒自如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浑然一体  悠然自得 C . 天衣无缝  挥洒自如  浑然一体  泰然自若 D .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 C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
  • 8. 语言文字运用II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       ,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       , 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比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些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南京大屠杀85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回望历史,热血澎湃。当下,新冠疫情肆虐,俄乌冲突激烈、台海风云变幻……人类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身处这样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只有能者,方堪大任。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能者”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