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5:文学文化常识(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66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度,用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十个月。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C . “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D . “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可以学习各种技艺了。“束发”与“及笄”都指15岁。
  • 2. 下到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字的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来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楷书也叫真书,汉魏之际形成,沿用至今。 B .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的种类繁多。 C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D . 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
  • 3.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历代儒客尊孔子为“先师”。 B .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的主要成就是创立儒家学派,创作“六经”,创办私学。 C .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被宋代朱熹列入“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据传为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D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 . 《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 .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5. 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 . 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 . 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 .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 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 .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 .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 . 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 7. 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 . 《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 《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 8.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 . “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 .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 . 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 .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 . 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 10.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 .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 .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 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 11. 下列对《大学之道》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B . 格物:郑玄释曰:“格,来也;物,犹事也。”(《礼记注》)基本的意义是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 C . 庶人:周代国人中的下层,大部分庶人居于郊外,耕种天子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 D . 天子:天之嫡长子,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 .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 . 《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 . 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 13.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以及封王贵族的死亡。 B . 黍离,黍,一种农作物;离,繁茂的样子。黍离多描绘草木茂盛的景象,抒发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C . 兖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 D .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 1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 .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 . 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 15. 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 . 《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 . 《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 . 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1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 .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 .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 . 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 17.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B . 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C .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 . 《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8.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并非地方官职,后逐渐成为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成为地方官职。 B . 赐姓名,一般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皆有之。皇帝赐姓名给臣民以示褒宠、安抚或惩罚,其中以示褒宠的占多数。 C . 服除,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 追赠,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一是帝王加尊称于其父祖,二是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
  • 19. (2022·高一上) 下面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是朱赫来。 C .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D .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个。
  • 20. (202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施耐庵的《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吴用等。 B .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叙事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都控诉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戕害。 C .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字里行间充满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D .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是英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鹦鹉螺号”潜艇船长阿龙纳斯周游海底的故事,构思巧妙。
  • 21. (2022高一上·开学考) 下列回目不属于《水浒传》的一项是()
    A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B .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C .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D . 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 22. (2022高一上·开学考)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秀美的巴山孕育了勤劳善良的巴山儿女”中“秀美”是形容词,“了”是助词,“儿女”是名词。 B . “心旷神怡”“百废俱兴”“伛偻提携”都是并列短语。 C . “村寨院落中巴山孩童的儿歌,清脆悦耳,久久回荡。”句中的主语是“巴山孩童”。 D . “虽然巴山民歌会被岁月剥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永远传唱下去。”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 23. 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 . 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 . 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 . 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 24.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 . 《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 .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 .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 25. 《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
    A . 汉乐府 B . 乐府旧题诗 C . 律诗 D . 新乐府诗
  • 2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 . 除《声声慢》以外,李清照还有《醉花阴》传世,这两首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 . 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 . 李清照处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 27. 下列各项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封狼居胥。

    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 . 刘裕    周瑜    张季鹰    霍去病 B . 周瑜    刘裕    霍去病    张季鹰 C . 周瑜    刘裕    张季鹰    霍去病 D . 刘裕    周瑜    霍去病    张季鹰
  • 28.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人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出自由不羁的个性。 B . 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 . 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D . “歌”“吟”“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 2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 .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 .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 .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 3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 . 《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 . 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 . 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 31.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茅盾的小说《百合花》通过对护送、借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 B . 细节常常独具魅力。《百合花》中多次提到百合花被子,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C . 《百合花》是一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安排精巧合理;二是运用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 D . 《百合花》结构谨严,文字优美,全文洋溢着抒情的氛围。郭沫若堪称作家茹志鹃的伯乐,称赞她作品的风格“清新、俊逸”。
  • 32. (2022·必修上) 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B .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C . 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D . 闻一多与徐志摩都属于新月派,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 33. 下列有关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33年获得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随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跟史禄国教授(俄国人)学人类学,1938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出国前已经开始实地的社区研究。 B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早期著作,其中首次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一时期是费先生写作高产期,《美国人性格》《重访英伦》《内地农村》《乡土重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费先生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 C . 费孝通先生前期的社会学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主要作品有《花篮瑶社会组织》《乡土中国》。第二期的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从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主要作品有《生育制度》《禄村农田》。 D . 《乡土中国》收集的是费孝通四十年代后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该书出版是在1947年,之后又多次重刊,对中国社会学而言,该书具有示范性和开创性。
  • 34. 下列对《乡土中国》中出现的概念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一轮一轮向外推的波纹,关系愈推愈远,人情也愈推愈薄。每个人与众人交往,这里的众人不是平等的地位,而有着亲疏远近的差别。 B . 道德观念——一种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C . 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于是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督促别人履行义务,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力也愈扩大。 D . 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秩序是指用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如国家)来维持,维持礼治秩序的力量是传统。
  • 35. 下列选项中,有关诗词中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代贵右贱左,左迁同左除、左授、左宦、左擢一样,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B .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 . 缠头,唐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凌帛锦缎之类物品,称为“缠头彩”。 D . “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中,“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 36.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 . 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 . 从《礼治社会》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而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它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D . 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 37. 古人名与字往往存在意义上的关联,有的相同,如杜甫字子美;有的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有的相关,如苏轼字子瞻。据此推断,以下对班固、许慎、王弼、朱熹四位古代学者的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坚  辅嗣  元晦  叔重 B . 元晦  辅嗣  叔重  孟坚 C . 孟坚  叔重  辅嗣  元晦 D . 元晦  叔重  辅嗣  孟坚
  • 38. 汉语中有很多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取义各不相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距离极近”之义的是( )
    A . 意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后,中国只能寻找另一个合作对象。 B . 这件事进行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 C . 他上任伊始,便凭借高明的手腕平息了公司内部的纷争。 D . 刘备视诸葛亮为股肱之臣,军国大事都向他咨询。
  • 3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 . 史铁生,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C .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D .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 40.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其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C . “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 .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摒弃六朝以来浮靡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 41. (2022高二下·吉林期末)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对偶。 B . 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 .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 . “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也多有人咏蜀地山川之险。
  • 42. (2022高二下·吉林期末)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    B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农历每月十五日又称“望”,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C . “顷之,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即象牙做的手板。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后来只有大臣使用。    D . “莫春者,春服既成”中的“莫春”即“暮春”,指阴历三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仲春”。
  • 43.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B .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稷”,谷神叫“社”,后来以社稷代指国家,可见土地和粮食的重要性。 C . 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封禅” D . 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 44.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
    A . 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之。 B . 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 .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 .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 45.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下列对于称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南面。 C .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 .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 46. (2022高一下·长春期末) 下列有关古代宗法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B .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C . “五常”指封建礼教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 D . “六亲”,《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
  • 47.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下列有关文化生活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B . 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表现出的共同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

    展示强烈个性,诗歌主题风格慷慨激昂、刚健有力,故名。

    C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大胆丰富,其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一句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衬托出天姥山的高耸雄奇。 D . “沉郁顿挫”常用来形容杜甫诗歌的风格,其中“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登

    高》一诗的颈联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苦心情一起倾泻出来,这正是杜甫诗风的集中体现。

  • 48. 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
    A . 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B . 廪:粮仓。 C . 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 D . 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4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 .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 .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 D . 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 50.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 .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兴起于隋唐,盛于宋。 C .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 .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