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8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既属于吸热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 B . 铝热反应 C . 高温条件炭与水蒸气的反应 D . 生石灰与水反应
  • 2. 一定量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增大且生成氢气总量不变的是(  )
    A . 降低温度 B . 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 . 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 . 不用铁片,改用等量的铁粉
  • 3. 设C(s)+H2O(g) CO(g)+H2(g) ΔH >0,反应速率为V 1;2NO2(g) N2O4(g) ΔH <0,反应速率为V 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降低时,V 1和V 2的变化情况为(   )
    A . 同时减小 B . 同时增大 C . V 1增大,V 2减小 D . V 1减小,V 2增大
  • 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2SO2(g) + O2(g) 2SO3(g),已知SO2、O2、SO3三者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05 mol·L-1、0.1 mol·L-1 ,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容器中不可能的情况是(   )
    A . SO3为0.15 mol·L-1 B . SO2为0.25 mol·L-1 C . SO2、SO3总浓度为0.2 mol·L-1 D . O2为0.03 mol·L-1
  • 5. 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M(g)+N(g)  2P(g)+Q(s)。下列不能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 . 消耗1 mol M的同时消耗2 mol P B .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 .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 . 当容器中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不变
  • 6. 向3份浓度和体积均相等的NaOH溶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浓硫酸、稀氢氟酸、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ΔH1、ΔH2、ΔH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ΔH1>ΔH2>ΔH3 B . ΔH2>ΔH3>ΔH1 C . ΔH2>ΔH1>ΔH3 D . ΔH1>ΔH3>ΔH2
  • 7. 用惰性电极电解等物质的量Na2SO4、AgNO3、KCl的混合液,最先从阴极和阳极上析出的物质分别是(   )
    A . H2和Cl2 B . Ag和Cl2 C . H2和O2 D . Ag和O2
  • 8. 甲醇燃料电池在碱性条件下的电池反应为2CH3OH+3O2+4OH-=2CO+6H2O。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O2在正极参与反应 B . 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溶液pH变小 C . 负极反应为:CH3OH-6e-+8OH-=CO+6H2O D . 每转移0.6 mol电子,则消耗氧气的体积为3.36L
  • 9. 用石墨电极电解100 mL H2SO4与CuSO4的混合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mL 气体(标准状况),则原混合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 0.1mol·L-1 B . 0.2 mol·L-1 C . 0.3 mol·L-1 D . 0.4 mol·L-1
  • 10. 已知一定温度下在2.5L密闭容器中加入0.10molCO2和0.40molH2S,发生反应CO2(g)+H2S(g) COS(g)+H2O(g),达到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H2S的物质的量为0.39mol B . CO2的平衡转化率为10% C . 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 . 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约为0.0028
二、填空题
  • 11.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测得10g液态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释放出227kJ的热量。试写出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 (2) 现已知A2(g)和B2(g)反应生成1 molAB3(g)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如下图。根据下列已知键能数据计算A-B键键能为kJ/mol 。

      化学键

      A≡A

      B-B

      键能(kJ/mol)

      946

      436

    3. (3)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ΔH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甲同学用50 mL 0.50 mol·L-1盐酸与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计算得到ΔH=-54.8kJ/mol,该结果与ΔH=-57.3kJ·mol-1有偏差,产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A、用温度计测定HCl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

      B、一次性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C.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③若改用 60 mL 0.50 mol·L-1盐酸与 6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两个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或“不相等”)若用50mL0.5mol·L-1醋酸代替盐酸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会(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 12. 铁的锈蚀是工业上研究的重点内容。为研究铁锈蚀的影响因素,某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序号

    内容

    实验现象

    1

    常温下将铁钉放在潮湿空气中一小时

    铁钉表面依然光亮

    2

    常温下将铁钉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个月

    铁钉表面已变得灰暗

    3

    常温下将铁钉放在干燥空气中一个月

    干燥的铁钉表面依然光亮

    4

    将潮湿的铁钉放在常温的氧气流中一小时

    铁钉表面略显灰暗

    5

    将潮湿的铁钉放在高于常温的氧气流中一小时

    铁钉表面已变得灰暗

    6

    将铁钉放在燃煤的厨房中一个月

    铁钉表面已变得灰暗

    7

    将浸过氯化钠溶液的铁钉放在高于常温的氧气流中一小时

    铁钉表面灰暗程度比

    实验5严重

    1. (1) 上述实验中发生了吸氧腐蚀的是(根据实验现象填序号,下同),正极反应式是
    2. (2) 发生的腐蚀是析氢腐蚀的是(填序号)负极反应式是
    3. (3) 由该实验可知,可以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有(填两项);
    4. (4) 为防止铁的锈蚀,地下埋的水管可采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请列举工业上普遍采用的其它方法是(答两种方法)。
三、综合题
  • 13.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2. (2) 若乙池中X、Y、Z,分别是石墨、铁,硫酸铜溶液,那么,石墨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要使乙池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电解完成后硫酸铜还有剩余),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A.Cu(OH)2      B. CuO  C.CuCO3       D.CuSO4

      当通过0.04mol电子时,通电后乙中溶液体积为200mL,则通电后所得的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 (3) 若Z是足量R(NO3)m溶液,当通过0.04mol电子时,某一电极析出了a g金属R,则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Mr(R)的计算公式为Mr(R)=(用含a、m的代数式表示)。
    4. (4) 若将乙池中两个电极改成等质量的Fe和Cu,实现在Fe上镀Cu,则Y是 ,当甲中消耗0.8gCH4时,乙池中两个电极质量差为
  • 14. 恒温时,将4molA和4molB气体投入固定容积为1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 C(s)+xD(g),10s时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2.8mol,D的反应速率为0.18mol·L-1·s-1;40s时反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此时A的转化率为50%。请填写下列空白:
    1. (1) x =
    2. (2) 从反应开始到10s,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 (3) 从反应开始到40s达平衡状态,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4. (4) 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中A的体积分数为
    5. (5) 某条件下,c(A)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上画出加入催化剂时c(A)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6. (6) 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升温逆反应的速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5. 煤化工中常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投料比及热值等问题。
    1. (1) 在一定条件下:①C(s)+CO2(g)2CO(g)

      ②C(s)+H2O(g)CO(g)+H2(g)

      ③CO(g)+H2O(g)H2(g)+CO2(g)

      如果在一定温度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和K3,则K1、K2、K3之间的关系是

    2. (2) 已知C(s)+H2O(g)CO(g)+H2(g)的平衡常数和温度关系如表

      温度℃

      700

      800

      830

      1000

      1200

      平衡常数

      0.6

      0.9

      1

      1.7

      2.6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H0(填﹤,﹥或=)

      ②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13C(H2O)=5C(CO)·C(H2),则该温度是

      ③恒温恒容条件下,下列各项能表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是

      A.消耗C(s)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断开2molH—O键,同时生成1molH—H键

      C.压强不再变化

      D.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3. (3) 工业上还可以利用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来合成甲醇。

      CO(g)+2H2(g)CH3OH(g)

      已知某温度下向体积为1升的恒容容器中充入CO(g)和H2(g)各1mol/L。平衡时,其中某种气体反应物的浓度为0.75mol/L,同时生成甲醇的浓度为0.25mol/L。

      ①气体反应物是,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另一种气体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为

      ②相同条件下,向该平衡体系中再充入三种物质各0.25mol,此时反应的V(正)V(逆)(填﹤,﹥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