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2-08-27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字”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

           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吏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米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捞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轻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运气》)。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几(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

           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但“天人合一”并非如当今许多人所误解的“天人一体”,而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同构”。它的两个重要推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和“天人感应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道家强调“以人合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天人感应论,沿着意志感应论和自然感应论两个方向发展。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使占星术具有了司法或预警的性质,天文学家成为天意的解释者。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认为天地是含气自然,人不能以行为感天,而着力发展自然感应论,为物理科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

    (摘编自《学习时报》第86期《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作者董光璧)

    材料二

           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蒸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 (1) 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宇包括上下四方,宙包括所有时间。宇宙在古代中国指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 B . 中通古代最早出现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后续出现的浑天说则认为宇宙如鸡蛋。 C . 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认为天地万物由“道”和“太极”生成。 D . 浑盖之争是中国古代旷世持久的学术之争,对推动当时天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对宇宙的明确定义,后经过历代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宇宙观优于西方宇宙观的历史沉淀。 B . 受朱熹“元气漩涡”假说的影响,几百年后,西方的笛卡尔和康德分别提出了“以太阳旋涡假说”和“星云假说”。 C . 董仲舒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会反映于天,而王充则持相反观点,可见古人并没有形成筑一“天人合一”观。 D . 《太初历》、“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都是由浑盖之争直接或间接带来的重要历史成就。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研究天体的内部规律。 B . 测量天体距离。 C . 根据天象制作历法。 D . 夜观星象,给皇帝提供吉凶建议。
    4. (4) 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观?请简要概括。
    5. (5) 简要分析泽盖之争促成了哪些成就?带绘我们什么启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放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晚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往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叫人听了只想快块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线的攻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褚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桶破星天。靠近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线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用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拳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向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却是新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孩子越来越太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由于二胡质劣导致技艺发挥不出来,盲人尽管演奏着哀伤的曲调,却无法打动行路的人。 B . 面对“我”关于蜡烛的质问,盲人半天才答复,且语气吞吐,有一丝做了亏心事的慌张。 C . 盲人没拿过50元这么大面额的钞票,而反复摩挲钞票正反面,可见他是一个谨慎的人。 D . 盲人虽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却有着质朴而美好的心灵,他心里装着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标题看似矛盾,实则表明盲人虽看不见大千世界,但胸中却装着美好的世界,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的。 B . 小说以盲人接孩子放学作为开头,又以盲人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着孩子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写法高明。 C .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了作者对窗人的两次误解,而实质上要表达的是对盲人的赞美之情。 D . 小说语言生动,表现力很强,如“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蚊穴”等都能体现这一特点。
    3. (3) 有人说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本文中的盲人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
    4. (4) 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有何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秀才。臣以供乔元土,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塑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阿语相关内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察、举,在这里指察举制,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间。 B .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C . 县,古代一级行政单位,原与悬为同一字,春秋时楚国最先设县,并在全国推行县制。 D . 服阕,指守丧期漪除去丧服。古礼制,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王确的一项是 (   )
      A . 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辞不就任。 B .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惰表》后,赞扬他是真名主,并停止征召。李密守丧期满后,蕃武帝恢复了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C . 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傻国家兴整,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面遭遇不幸。 D . 借皇上东堂赐宴钱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满。警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荀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5. (5) 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李密的性格特点。
  • 4. 古代诗歌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 (1)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 .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 .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2. (2) 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蜀相》中“”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2. (2) 《离骚》中,屈原以“众女”比喻朝中群小,他们嫉妒自己,“”,诋毁正直的诗人,而荒唐的君王却“”,让诗人忧愁痛苦。
    3. (3) 《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二十四节气倒讨时里,北京冬奥会迎来惊艳开场。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谁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很多人心中的答案当然是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中国式浪漫”的实现也离不开制作团队         的付出。《立春》节目从创意到完成,就是众人接力、         的过程。制作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找到材质、操控方式等都能满足要求的方案,将柔性发光杆从图纸变为实物。高达9.5米的柔性发光杆,普通人连拿稳都成问题,400多人的表演团队却要拿着它完成各种动作的配合。中华武校的同学们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在开幕式上凭着         的表演完美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正是参与开幕式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         的巧思得以落地,让冬日的滚漫永远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没世无闻      迎难而上    环环相扣    不拘一格 B . 默默无闻      攻坚克难    环环相扣    天马行空 C . 没世无闻     迎难而上     丝丝入扣    不拘一格 D .   默默无闻    攻坚克难     丝丝入扣     天马行空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刷新疏量的“中国式浪漫”,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B . 支撑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C . 支撑着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正是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D . 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电影《长津湖》近期热映,也引发人们对长津湖战役历史的热搜,说明了这部电影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

    《长津湖》之所以反响热烈,是因为电影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振。任何一部作品,     , 就必须拨动人心中的某一根琴弦。同样是抗美援朝题材,近几年也拍了一些电影,除了圈子里叫好,几乎没有破圈,而《长津湖》破圈了。

           在我看来,《长津湖》的首要特征,     , 这是作品引起共鸣的基本前提。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就是符合历史逻辑地认识历史,把抗美援朝战争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伟大转折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这就是意义所在。反映这个历史事件的文艺作品,都面临如何认识、如何评价这个事件的历史观问题。有些作品不被观众接受,首先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暧昧不明,不知道为什么战,不能解释战争的力量之源,更不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只注重渲染战争的残酷,无形中削弱了参战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也就消解了这场战争的意义。很显然,这是违背历史逻辑的。(  ),那肯定不可能获得历史的真实性和思想的力量。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历史逻辑如果不能与艺术叙事达成一致 B . 如果艺术叙事不能与历史逻辑达成一致 C . 如果历史逻辑不能艺术叙事与达成一致 D . 艺术叙事如果不能与历史逻辑达成一致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

    ——苏翊鸣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刘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