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四)

更新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3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二十四节气这个符号得到进一步普及。

    二十四节气大部分是以气象物候之名,但实际上,它们更重要的本质属于天文学——取冬至为始终的太阳回归年,平均分为24份,用以细致地记录太阳的运行规律。对于节气准确性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中国天文历法史。我们熟悉的祖冲之、郭守敬等我国古代学者,都对节气的算法作出了杰出贡献。当然,今天历法计算的基础是牛顿力学和现代天文观测。可以说,在观测自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同民族发展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最终汇聚成为现代科学,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

    注重观测记录和规律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特点,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着至今令人赞叹的闪光点。在天文、地理、气象、农学等领域,古人勤勉的记录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为后人追溯和重现历史现象,发现长期规律准备了宝贵的资料。如自春秋以来,哈雷彗星的历次回归在中国古籍中都可以找到记录。

    近些年来,古代科技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研究者、科学史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讨、发表的众多专业和科普著作,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历史长河里的科技之光。而科技史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象上的启迪,它拥有着更多内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蒂文·温伯格在《第三次沉思》中指出,我们在研究古代科学的同时,不得不采取某种程度的辉格史观倾向,以现代标准来评判古代科学的进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及其中国古代对日月运行的算法,在唯象理论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与古希腊传统对比)从唯理层次上略有欠缺——中国天文学始终持“天圆地方”模型,在二维球面上用代数方法描述(拟合)日月运行,缺少了距离讨论。所以即便是在郭守敬时代,日月食的计算仍有“当食不食”(计算结果显示应该发生,实际上却看不到),并且无法解释。但我们似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古希腊天文学从柏拉图时代起,就致力于建立三维几何模型,托勒密时代提出了地心说,并为一千五百年之后哥白尼科学革命准备好了舞台。

    这应该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科学始终来源于现实问题,但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现象层次上,忘记了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未知问题的瞻望。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上尤应警惕——科学教育不能只从书本到书本,而要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兴趣、启迪爱好,鼓励更多青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养成科学思考的方式。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也应该对比、借鉴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理解科学发现大多数是“反常识”的。因此,相对于其他文化领域,科技领域更需要多样性观点和宽容精神,需要批评和争鸣,因为我们无法事先评判哪一种新思想是正确的,更无法通过计划书来决定原创新科学的诞生。这样,才能为促进原创科学技术的产生提供丰厚的土壤。

    (摘编自孙正凡《古代科技的现代映照》)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象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天”与“气”同源,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从一开始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走上了与西方同时期的从哲学思想出发的西方气象学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其文化和地域特色构成了古代4000多年的中国气象史的基调。其中,又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既有天文含义又有气象含义,流传数千年,成了中国典型文化遗产的载体。

    中国古代气象学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但是,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理所当然成为第五大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等,对于形成这个结论功不可没。

    我国古代浩繁的文献典籍广泛记录了古人观察自然、认识气象的重要信息。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他们发明了测度风力、湿度、降水、物候等古代气象仪器,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相雨、观天、候气等气象理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积累形成了很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气象科学知识体系,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象遗存,即气象科技文化遗产。

    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气象强国建设。同时,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可以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气象科技发展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气象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构建中华气象科技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和气象科技文化内涵,服务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的需要。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祖冲之,还是郭守敬,抑或是牛顿等人,他们在观测自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求索与研究,都是现代文明基础的构成部分。 B . 注重观测记录和规律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最重要的特点,古人在天文、地理、气象、农学等领域的历史记录,为后人发现长期规律准备了宝贵资料。 C . 中国古代气象学文化内涵深厚,其发展路径与西方同时期从哲学思想出发的西方气象学不同,其文化和地域特色构成了古代几千年中国气象史的基调。 D . 挖掘气象科技文化遗产,不仅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还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于气象强国建设。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哈雷彗星是肉眼可见的彗星,自春秋以来,哈雷彗星的历次回归在中国古籍中都有记录,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观测记录。 B . 在郭守敬时代,日月食的计算仍有“当食不食”,并且无法解释,说明当时我国的古代科学家重视观测记录而轻视理论研究。 C . 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相互交融渗透,气象学制约天文学的发展高度。 D . 只有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才能认识中华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气象科技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科技史研究积极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史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观测与记录,还应该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未知问题进行探索。 B . 科技史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用发展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科学发现,因为研究条件、视野、环境等会产生不同观点。 C . 科技史研究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引导更多青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养成科学思考的方式。 D . 科技史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只有以现代标准评判古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否定中才能深入地解决科学发现中的重要问题。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卡尔·波普尔曾说:“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隐匿的光芒

    胡玲

    多年前,村里突然来了一位神秘的老头。

    老头头发花白,腰杆笔直,脸上细密蜿蜒的皱纹里,仿佛写满了沧桑的故事。最显眼的是他的右手臂,光秃秃的,只剩一只空袖管在冷风中轻轻晃荡。人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更不知道他曾经历过什么。有人好奇,问起他,他淡然一笑,什么也不说。时间久了,大家也懒得再问了。

    老头把村头一间废弃的破房子简单修整一番后,住了进去。他虽然没有右臂,但左手干起活来灵活自如。他在这里开荒种地、养鸡养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换来了鸡鸭成群,庄稼茂盛。

    我和小伙伴喜欢去老头家玩,因为无论我们在他家里怎么疯闹,他都不会责骂我们。有时候,他还会塞给我们一些零食,时而是一把香脆的炒瓜子,时而是几块甘甜的红薯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零食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老头喜欢给我们讲故事。他讲的是清一色的打仗的故事,如八路军打日本鬼子,解放军打国民党反动派,等等。

    夜色如水,我们坐在柚子树下,听他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语调时而欢快时而悲伤。他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仿佛亲身经历一样;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仿佛亲眼目睹一般。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我们问。从书上看到的。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念书,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啊,他说。

    有一次,老头熬夜给我和小伙伴每人做了一把木头小手枪,那小手枪做得生动逼真,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握着小手枪,奔跑在绿油油的田埂上,饶有兴致地玩起打仗的游戏。他静静地坐在田埂上,出神地看着我们,若有所思,沧桑的眼里闪烁着亮晶晶的柔光。

    日子久了,我们都成了老头的小尾巴,他去哪儿,我们都紧跟着,他干活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玩。

    那时,村里办了个酒厂,村民们家里有多余的玉米,会卖给酒厂换些零钱。老头家的玉米吃不完,也会卖一些给酒厂。村里人一般都是把玉米晒干后,直接装进袋子送进酒厂。老头和大家不一样,他每次晒玉米,会把晒玉米的空地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玉米晒干后,他还用筛子仔细筛去灰尘、杂物和小粒的劣质玉米,再装进袋子里送去酒厂,这样,玉米称重自然会少很多。村民笑话他多此一举,他不恼,憨厚一笑说,这样出来的玉米干净,酿出的酒也干净。

    20世纪90年代,村里集资修路建桥,发动村民捐款,老头毫不犹豫地捐出五百块钱。在那个年代,五百块钱是个大数目。村干部说,你捐这么多,日子不过了?老头露出质朴的笑容,我就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用不了几个钱!

    老头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一个寒冬,老头几天没出现。大家推开他的房门时,发现他躺在床上,神色安然,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已经离世。

    村民们把老头葬在了后山,时间久了,大家都快将他遗忘了。

    去年,在某电视台的一档寻人节目里,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八路向节目组寻求帮助,想要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老战友小春子。老八路在节目中讲述了小春子的故事。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小春子的家乡沦陷。14岁那年,小春子的父母和许多乡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他因为在山上砍柴,才幸免于难。为了生活,他四处流浪。流浪到省城时,他听说附近有一个专门打日本鬼子和反动派的八路军队伍,就到处打听。找了半个多月,他终于找到了八路军部队。部队的首长见他可怜,把他留在了部队。于是,他成了部队里最小的“小鬼兵”。他从小就喜欢玩弹弓,到了部队,他没事便缠着老战士学习射击。每次部队和敌军交战,他都不怕危险,总爱往前沿阵地钻,看战友们如何开枪打敌人,时间长了,他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后来,小春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他跟随部队身经百战,屡建战功,被战友们称为“神枪手”。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撤离,他的右臂被敌人的子弹打中,截了肢。

    战争结束后,失去右臂的小春子知道自己不能再握枪打敌人了,就主动离开了部队。之后的岁月里,战友们到处打听小春子的消息,可他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

    看着电视屏幕上那张被放大了的小春子的照片,大家突然想起尘封在记忆里的那位独臂老头,实在太像了。

    村干部和节目组取得了联系。几天后,老八路来到了我们村。村干部领着老入路来到独臂老头生前住的房子前。老头去世后不久,这间房子就锁上了,再没人进去过。

    打开尘封已久的屋子,裂了缝的泥土墙壁上,独臂老头在遗像里朝大家微笑。老八路颤巍巍地站在那张遗像前,老泪纵横。他轻轻拭去照片上的灰尘,抚摩着照片里那张笑脸,喃喃地说,小春子,好不……

    村干部从床底下取出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对老八路说,这是老人唯一的遗物,我们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现在交给您保管吧。

    老八路撬开箱子,箱子里放着一套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叠得整整齐齐。军装胸前位置,别着几枚经过岁月洗礼的旧勋章,阳光照在上面,冈烁着耀眼的金光……

    (选自2021年08月27日《羊城晚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人给“我”和小伙伴零食、做木手枪,看孩子们做游戏等情节,侧面表现了他孤独的生活境况。 B . 老人卖玉米给酒厂时的“较真”,捐钱修路建桥时的毫不犹豫,体现了老人的善良无私与不凡。 C . 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同时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说明老人很重视农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D . 老人住在一间废弃的破房子里,唯一的遗物是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暗示了英雄晚年的凄凉。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儿童视角和补叙手法叙述老人的故事,结构严谨,避免了平铺直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 . 小说在刻画老人时,多次写到他的笑,如“淡然一笑”“淡淡的微笑”等,展现了老人平和的内心世界。 C . 小说除了老人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名字,这种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使主次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老人的形象。 D . 小说中老人讲的故事都是打仗的故事这一细节,暗示了老人的真实身份,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
    3. (3) 文章标题“隐匿的光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文章富有传奇色彩,请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幼以才敏著闻。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闻之以告泌曰:“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泌不得已受之。服之,入谢,上笑曰:“既服此,岂可无名称。”出怀中敕,以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泌固辞,上曰:“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泌乃受之。

    初,帝在东宫 , 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上皇有天下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南方地恶且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万一感愤成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君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说议,能寤移人主。贞元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和《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B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C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D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B .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还以黔首、白丁、氓隶、闾右、黎庶等称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 紫袍,紫色朝服。古时用颜色和图案区分不同等级的官服,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但颜色并不代表固定的官职,只表示等级。 D .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这里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同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泌年少时用棋局的“方圆动静”来比喻行仁义、用智慧、施展才能和功成名就,被赞为奇童,玄宗说他拥有超过了身份的神采气质。 B . 李泌在肃宗即位时前来拜见,陈述治理天下有成有败的原因。肃宗听后很喜欢,想给他官做,他坚决推辞,只愿以宾客身份相随。 C . 李泌在肃宗打算掘墓焚尸以泄对李林甫的怨恨时,劝肃宗不要念念不忘旧怨,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气量宽宏,此言令肃宗感激涕零。 D . 李泌屡屡被权贵忌恨,常常靠他的才智过人才幸免,李泌雄辩善言,常有公正议论,能让人主醒悟而改变主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

      ②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

    5. (5) 李泌为何能得到玄宗、肃宗的赏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4. (2022·石家庄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明诗人漂泊巴蜀、流浪万里的艰苦的现实境况,但“三巴路、万里身”又给人以气象宏大之感。 B . 颔联写到虽然与家乡亲人相隔万里,不过幸好有朝夕相处的僮仆相伴,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 C . 戴叔伦的诗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与本诗“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D . 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情韵幽绝,手法虚实结合,虽不事雕琢,却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2. (2) 《围炉诗话》中评价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道:“说尽苦情、苦境矣。”请结合领联简要分析该评论的合理性。
  • 5. (2022·石家庄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自己现在的境况,不过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亡国俘虏,但是却“”,因此,他并不敢再奢求得到更高的官位。
    2. (2)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表达对逐客令的态度时说道,为君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可以战无不胜,而现在“”,只会让天下贤才裹足不前,不敢事秦。
    3. (3) 《木兰诗》中用“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腻描写了木兰褪去戎装,对镜梳妆的场景,古代诗词中也经常会用女子照镜子这类梳妆打扮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女性形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麓流出的涓涓细流,一路融合百川,汇成了宛如一条巨龙的黄河,在中国大地上盘旋。有人见过她的娴静温柔,有人见过她的凶猛暴戾;有人见过她的清澈见底,有人见过她的浑黄如浆……真可谓,说不完的黄河,看不尽的黄河。在黄河博物馆的大厅内,“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是毛泽东同志潇洒飘逸的红色草书大字。毛泽东同志这句话,既朴实无华,又______,道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天然的血脉联系。

    黄河博物馆里,图片、化石、出土文物等______,形象简洁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孕育脉络。场景复原和声光电技术的运用,让我们迅即产生了强烈的“沉浸感”。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在这片土地上______。“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奔腾不息的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勤劳的先民,促成了黄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她是中华民族______的母亲河。但是,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泛滥成灾,只能常常是人们的美好梦想。当今,黄河解决了断流问题,实现了连续20年不断流,维持了河流的健康生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掷地有声       包罗万象       前赴后继       实至名归 B . 字字珠玑       一应俱全       前赴后继       实至名归 C . 掷地有声       一应俱全       薪火相传       当之无愧 D . 字字珠玑       包罗万象       薪火相传       当之无愧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因为社会制度落后,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只能常常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B . 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泛滥成灾,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C . 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的,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D . 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100多年里,全球温室气体逐渐增加,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的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当考虑全球能量或热量变化时,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①_____________,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  ②__________ ;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

    温度影响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海水温度越高,③__________。全球变暖使海水表层增温更快,而深水的增温更慢,这不利于表层和深水区的物质交换,氧气向下输送会更加困难,这会让海洋缺氧“雪上加霜”。

    1. (1)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困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 .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C . 当代青年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行动理念,在各行业各领域,练就过硬本领,放飞青春梦想。 D .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是,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