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15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十世纪兴盛的诸多文学批评学派存在一个普遍的特征:思辨与理论密度。开疆拓土的草创时期,许多文学批评学派选择文学经典初试锋芒。文学经典的成功与声望内在地包含了审美价值的事先肯定。但对于常规的文学批评,审美价值的品鉴仍是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文学批评的缘起无疑包含了审美愉悦的催化。批评家选择这一部而非那一部作品加以考察,审美反响往往是首要理由。然而多数时候,文学批评只能显现为单行道:审美愉悦逐渐凝固为整饬的理论语言,一部作品如同合起来的折扇般收缩为一个主题或结论;相对地说,各种概念组成的表述不会从“理论的高度”重返审美愉悦。

    那么对文学批评来说,审美愉悦是必须甩下的内心羁绊吗?一种观点认为,进入文学世界只需进行纯粹的审美。然而,多数人更愿意撤除文学世界的栅栏。对于他们说来,文学之所以值得阅读,恰恰由于文学提供的经验可能与更大的世界产生互动。文学批评并非审美的喃喃自语,而是文学与社会历史互动的引子。因此批评家无法逃离这种理论纠缠:审美产生的钦慕、向往、愤怒、悲哀是否汇入种种认识观点,增添肯定或者否定的分量?事情或许更为复杂,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逐渐从“坏女人”转变为神采奕奕的核心人物,道德观念如何承接来自审美领域的压力?《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是封建社会没落者,然而这种历史判断能否取缔宝黛哀婉爱情带来的嗟叹?复述这些众所周知的文学史事实,我试图阐明的观念是:审美愉悦制造的内心波澜构成了各种评判观点的组成部分。当道德评判或社会学分析与审美愉悦的意向存在差距时,批评家必须意识到某些重要的内容可能遗落在视野之外。

    如果说审美愉悦意味的是感性参与的激情,那么审美对象必须纳入感性视域。理性的认可并非审美,审美对象通常必须进入感官洞悉的日常生活,唤醒种种云谲波诡的情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叙述的历史运动时常夹杂于太太的唠叨或者夹脚的鞋子之间。

    巨大的社会转折亦然,只有当社会转折挣脱抽象的概念、公式而聚合起具体的形象时,它才能充当真正的文学主题。然而对于杰出的作家来说,上述程序恰恰颠倒过来:他们的慧眼可能捕获某种形象,从中察觉动人的内容,扩大、发展和完成这种形象体系的同时酿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主题。这种文学主题的源头并非文件或者实验室的理性工作,而是形象本身的内涵。换言之,这时的感性与审美溢出了传统观念指定的框架从而产生强大的解放冲击力。种种细节和故事的演变有力地抵抗一系列强加的预设——即使作家本人也无法责令这些形象就范。形象拥有自己的个性,拥有意识形态来不及处理甚至无法处理的剩余。某些时候,这种剩余代表了更大的世界。这是形象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于理性主义形成的霸权,相当多批评家往往羞愧地回避审美愉悦,迫不及待地撤退到概念设置的理论矩阵。批评家坚定地拒绝审美愉悦对于理论预设的干扰,这表示了理论的贫乏还是理论的傲慢?我想说的是,审美享受的放弃不仅带来感性的枯竭,同时将导致认识的枯竭。

    (摘编自南帆《审美的洞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经典已经过审美价值的事先肯定,许多文学批评学派在形成之初往往将其作为首选。 B . 审美愉悦的催化是文学批评的缘起,审美反响是批评家选择某部作品考察的首要理由。 C . 审美会产生钦慕、向往、愤怒、悲哀等内心波澜,最终构成各种评判观点的组成部分。 D . 文学形象拥有自己的个性,形象本身的内涵有时会成为一些崭新的文学主题的源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设问,在引出观点的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 B . 文章运用折扇的比喻,形象论证了文学批评将作品收缩为主题和结论的肤浅。 C . 文章第二段对审美愉悦的评述,既有辩证分析,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 . 文章对杰出作家创作程序的论述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证,这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批评具有不可逆性,审美愉悦可以逐渐凝固为理论语言,但理论表述很难重返审美愉悦。 B . 多数人愿除去文学世界的藩篱与更大的世界产生互动,这正是他们认为文学值得阅读的原因。 C . 巨大的社会转折走出文件或者实验室,渗透日常生活,才有机会成为崭新的文学主题。 D . 批评家如果受到理性主义霸权影响而放弃审美愉悦,可能会导致感性和认识的双重枯竭。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睡眠质量决定着白天的精神和工作效率,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一旦缺乏睡眠,人会明显出现精神浹散、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反应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睡眠影响大脑功能的机制。

    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麦肯·内德加德发现大脑有一套排污系统,大脑在睡觉时,可以通过该系统将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蛋白排出去。其中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的脑脊波扮演着“清洗剂”的角色。研究者发现脑脊液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入大脑组织执行任务。在清洗过程中,大脑会随着脑脊液排出一种有重要负面影响的蛋白——β-淀粉蛋白,这一蛋白通常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内德加德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小鼠在睡眠和麻醉时大脑皮层中细胞周围的空间会扩大60%,这意味着睡觉时会有更多的脑脊液进入大脑,同时内德加德还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β-淀粉蛋白消失的速度大约是清醒时的两倍。

    内德加德的发现激起了神经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劳拉·路易斯也验证了内德加德的结论。在研究中,路易斯在人类的大脑中观测到了脑脊液反复清洗大脑的过程,并且她还发现这一过程和睡眠节律是同步进行的。这里所说的睡眠节律是指我们在睡眠过程中息息相关的脑电波节律,它通常与睡眠的不同阶段相关。比如睡眠过程总是快速眼动睡眠(REM)和慢波睡眠(SWS)交替进行的。REM会伴随高度活跃的脑电信号,梦境就是在REM阶段出现的;而SWS则只会伴随低活跃的慢脑电波,因此SWS也被称作深度睡眠,决定着每晚的睡眠质量。当我们入睡时,通常由浅层的慢波睡眠开始,然后进入深度的慢波睡眠,最后再回到浅层慢波睡眠。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多次执行这种循环,并且在每个新循环开始之前以及即将醒来时进行快速眼动睡眠。

    “这些同步发生的事件背后,一定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联系。”路易斯表示。为此,路易斯召集了13名志愿者,研究他们进入慢波睡眠时的脑脊液、脑电信号以及血氧浓度依赖信号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脑脊液进入大脑之前的数秒钟前,血液会迅速退出大脑,给大脑腾出更多的容量。人们在熟睡时许多神经元会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大脑不再需要高水平的血氧浓度,血液也开始退出局部区域。当血液流出,为了弥补下降的脑压,脑脊液正好趁此时机涌入大脑,形成液体替补并完成清洗工作。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脑脊液到达脑部最上侧时,会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之间,充斥脑组织间隙与其中的液体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会伴随着有节律的慢波脑电波刺激神经调节信号,促进脑中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根据这一结果,许多神经疾病的机理似乎就能够说得通了。路易斯解释道:“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因此,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疾病患者往往都会缺乏优质的慢波睡眠,而这样会积累更多的毒素蛋白,最终病情也会变得更加严重。现在,这项实验已经让科学家找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能更进一步理解睡眠这项重要活动的意义。但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脑脊液大清洗时会带走脑中的垃圾,但它们可能还做着更加重要的事情。”路易斯表示。

    (摘编自《环球科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路易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了睡眠过程中总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这一睡眠节律。 B . 内德加德的实验证明,人在睡眠和麻醉时大脑皮层中细胞周围的空间会扩大60%,这说明睡觉时会有更多的脑脊液进入大脑。 C . 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缺乏优质慢波睡眠的原因。 D . 路易斯的科学研究,发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把内德加德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脑脊液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人大脑组织执行任务”,用形象化的手法表述,更利于读者理解。 B . β-淀粉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只要清除掉β-淀粉蛋白,就能治好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疾病。 C . 研究发现人们在熟睡时大脑不再需要高水平的血氧浓度,为脑脊液进入大脑完成清洗工作创造条件。 D . 文章中多处使用“大约”“往往”“推断”“似乎”等词语,使文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严谨。
    3. (3) 请结合文本简述文中划线句子中“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三者之间的联系。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白山黑水

    揭方晓

    白山黑水间,一座小屯子。炊烟悄无声息地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暖。

    今天是大年三十,晚上,再忙碌的人也得回家。便衣队大队长二虎这天也回来了,腰挎崭新盒子炮,在这偏僻地儿,格外显眼。

    二虎掀开门帘,亲热地叫道:“姐,我回来了。”

    大妮的声音从厨房里飘来:“二虎,你先坐会儿,饭马上就好。”

    家里只有大妮和二虎。好多年前,父母拖儿带女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路上,又惊又累,还得忍饥挨饿,二妮、三妮、大虎相继饿死。到这屯子不久,因水土不服,加之伤心过度,父母又陆续亡故,只留下大妮和二虎姐弟俩相依为命。

    大妮比二虎大十岁,从此扛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东家要,西家讨,拉扯着二虎长大成人。因此,两人名为姐弟,实际情如母子。

    不一会儿,一盆小鸡炖蘑菇,一盘红烧鲤鱼,一碟酸菜,一齐端了上来。瞬间,香气就在这有些空荡的桦树房里飘散开了,原本清冷的家多了些过年的喜庆。

    “姐,你哭了?谁欺负你的,你跟我说,我弄死他!”大妮红肿的双眼,没能逃过二虎的眼睛。二虎将盒子炮往桌上一拍,低低地吼道。

    大妮吓了一跳:“没谁欺负我,我……我只是想爹娘了。”

    二虎沉默了。他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却被大妮拦住了。

    “上午,我去送隔壁赵大爷最后一程了。”大妮低着头说道。

    二虎非常不满:“他一抗联乱党,你还去送他,不是给我添乱吗?”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什么乱党,我只知道,当年我们快要饿死时,是赵大爷用家里最后一把米,熬了两碗粥送我们。否则,我们早冻死饿死了。”大妮抬起了头。

    成人后的二虎不愿吃苦,整日吊儿郎当,靠东摸西抢过日子,成为屯子里人人厌恶的二混子。为这事,大妮没少求他,骂他,甚至打他。可他当面说改,转眼就忘个一干二净。日本兵来了,听说到了那边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二虎想都没想,就投了过去。起初,只是个小兵,架不住他狗运好,接连立功,不多久就升为便衣队大队长了。

    前些天,二虎带人端了抗联一地下联络站,发现赵大爷也在,本想悄悄地放了,可眼见其他抗联战士逃的逃、死的死,唯有这赵大爷是个活口,一旦放了,日本兵怪罪下来,吃罪不起。再说了,抓住一抗联战士,有二十块大洋的赏金呢。二虎没再犹豫,将赵大爷干脆利落地交给了日本兵。日本兵一通审问,十八般酷刑都用上了,赵大爷牙根紧咬,就是不开口,最后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大年三十,屯子里人多方疏通,才将赵大爷的尸体从日本兵那要了回来,一卷薄席,埋在了屯子后面的林子里。大妮去送赵大爷最后一程时,屯子里的人,老老少少都黑着脸,有的还大声诅咒着二虎。大妮不知说什么才好,一个劲地哭。

    二虎从怀里摸出一布袋,扔在桌上,哗啦作响:“这是二十块大洋,你拿着。姐,我不会再让你忍饥挨饿了。”说罢,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

    却又被大妮拦住了:“慢着,我问你,你还当我是姐不?”

    “咋不当啊,你永远都是我姐呢。那年,我们一起去乞讨,地主家放出了恶狗,你死命挡在我面前,自己却被咬得鲜血淋漓。前些年,多少小伙子上门求婚啊,可你一直没点头,不就是因为有我这‘拖油瓶’吗?害你现在都三十多岁了,还没嫁出去。没事,姐,以后就咱俩过,我会让你享福的。”二虎眼圈瞬间红了。

    大妮盯着二虎的眼睛,说:“那好,你就听姐一句,咱不当这便衣队的,行不?”

    二虎赶紧摇头:“这哪行啊,我现在也是堂堂便衣队大队长了,到手的好日子,咋能说不要就不要?再说了,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我如果不干,日本兵会饶过我?姐,你莫多想,我会让你享福的。”

    大妮笑了,笑里带着泪花。“嗯,我听我弟的,跟我弟好好享福。”说罢,拿过汤勺,给自己和二虎每人舀了一碗小鸡炖蘑菇。

    两人香香地吃着。突然间,二虎惊叫道:“姐,你怎么眼睛里、鼻子里都在流血。”

    大妮惨笑着说:“你也是。”

    屋外,过年的鞭炮声零零星星地响起。

    (节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虎打小就穷怕了,他想让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姐过上好日子,因此他加入便衣队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 B . 小说塑造了抗联战士赵大爷舍己为人、坚贞不屈的高大形象,乡亲们对赵大爷的爱戴其实就是对抗联的爱戴。 C . 小说正面写日本兵的笔墨虽不多,但通过写赵大爷的惨死、二虎的害怕、屯里人的怨恨,侧面反映了日本兵的凶残。 D . 大妮是极度矛盾痛苦的,她恨二虎的忘恩负义,同时又姐弟情深,当最后的希望破灭时,她只能选择同归于尽。
    2. (2) 小说多次写到“小鸡炖蘑菇”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有人说二虎良知犹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盛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 , 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禹时年二十四。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侯。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复行司徒事。从东巡狩,岱宗。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 , 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B . 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C . 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D . 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亥,属干支纪日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B . 奉朝请,是古代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C . 封,指“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地神的大型典礼。 D . 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邓禹年少时就能诵读《诗经》,具有辨人之才,在长安学习时初见光武,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与光武结下了较深厚的交情。 B . 邓禹起初受到豪杰的举荐,但他不肯相从;后来他追随光武,光武有权力授予他官职,他却表示不愿做官,不重功名。 C . 邓禹在与王国作战时起初不利,后整理兵器、调整部队,在癸亥日后一天等(王匡军队)到了营下,命将领鼓噪进攻,大破敌军。 D . 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②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③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

  • 5. 古代诗歌阅读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本词上阕写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最终集于一点,所见景色壮阔雄美又不失清新疏朗。 B . 词人认为老了本应过闲散生活,偏又老天多事教他来管理松林,情绪看似浅淡,实则隐含愤激。 C . 词末以景结情,表达了词人对偃湖蒙蒙美景的期待,也展现了其宽阔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境界。 D . 本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意境新奇健雅,语言平易通俗、自然朴素,笔力峭拔。
    2. (2) 这首词是如何展现灵山风貌的?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王勃《滕王阁序》中用“”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2) 苏轼《含奴娇  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3) 《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现朝代更替,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各题。

    科技正________舞台艺术呈现,赋予艺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简约美,营造诗化意境。机械舞台移动,可看作山脉涌动;光影交错辉映,可译为日月起落;虚拟视觉成像,可形塑万里山河……(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依托图像处理算法,________人心的“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________,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冰雪五环”环节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手段,以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观意取象、气韵相生。

    当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科技已不仅仅是手段、工具、元素,其本身也承载起表意的作用、人文的温度。冬奥会闭幕式上,通过AR虚拟实时渲染技术,让中国结的红线从________汇聚于鸟巢上空,编织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缠绕在巨型雪花火炬周围。传统花纹的中国结、浪漫冰花围成的中国结、红绸飘舞的中国结……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被冰花包围。这寄予着奥林匹克金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精神,也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重构        震慑        喷薄欲出        四面八方 B . 重塑        震撼        喷薄欲出        四通八达 C . 重构        震撼        呼之欲出        四面八方 D . 重塑        震慑        呼之欲出        四通八达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作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B . 视觉语言结构中潜藏着科技元素,为观众创作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C . 视觉语言结构中潜藏着科技元素,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D . 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B . 这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 C . 这寄予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 D . 这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也寄予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人靠衣装”,      , 就像把厚重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着汉服的人,坐着,是一组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一阵人格魅力的和风。

    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      。《礼记·曲礼上》记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在喜气洋洋的结婚仪式、青春飞扬的毕业典礼,汉服爱好者姹紫嫣红的背后彰显着礼义规矩。事实上,汉服轻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蕴藉含蓄守太和的审美理想,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根据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汉服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7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漫画社计划举办一个漫画交流会,请以上面两幅漫画中的内容为基础,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带给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