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部分重点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8-07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艺创作离不开历史。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生长极。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行为。就此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是历史题材创作的必修课,更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都要面临的课题。

    历史是奔腾的长河,在历史学家的笔下却往往只展现其绵延、线性、理性的一面。尤其是经过时间过滤,文字留下的往往只是一种中性的概括。但事实上,历史不是抽象符号,具体到某一刻度内,它总是斑斓而丰富的。文艺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个体、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观照之中。创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作品的情感温度。文艺家触摸一段历史, 就是去感知和呈现生命的温度,民胞物与精神是创作者穿行于历史时应具备的。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正是因为创作者对中华民族数万万同胞历史命运深刻关切,它至今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这就是有温度的文艺,文艺也因此才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文艺创作可以虚构,这是创作基本常识,历史上位列经典的众多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也都大量使用虚构和想象。没有虚构和想象,《三国演义》很难成为《三国演义》。在面对历史时,创作者的虚构和想象必须遵循历史法度的规约。这一法度就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创作者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恰切平衡点。历史真实要求创作者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不能完全抛开历史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艺术真实又赋予创作者一定虚构和想象的自由,两者彼此制约、相互养成。背离历史本质真实,历史题材创作就成为假借历史之名的冒牌货;没有艺术真实,历史题材创作就失去艺术魅力,沦为扁平的历史流水账。历史题材创作中,“历史”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趣”,但厚重历史感及其带给人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难以行远,值得深思。

    有历史学家提出“小历史”概念,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 史,比如个人的历史,日常、生活层面的历史等。从文学艺术本质特征来讲,其具象化表现方式与小历史颇为契合。不过,小历史要写出历史大气象,是对创作者功力的考验。当前一些历史题材作品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本来是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在一些艺术家手中呈现出来的反而只是琐屑庸常一面。英雄固然也是人,也有儿女情长,也需要柴米油盐,但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绝不仅仅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品质和力量。这种品质和力量对应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目及古今的视野,只有这样,历史在其手中才会被赋予厚重感,拿出的作品才会具备应有高度。

    作家艺术家不一定都要成为史学家,但多读一点历史是必要的。对历史一无所知,或者历史知识支离破碎,正确历史观就无从树立。只有真正走进历史深处,了解历史的宏大和壮阔,才会从心底升腾起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摘编自张江《文艺创作要树立正确历史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正确的历史观因而成为所有文艺创作的主旨。 B . 历史教科书往往展现历史线性、理性、中性的一面,文艺家再现历史的方式却与其不尽相同。 C . 小历史无法写出大气象,文艺创作者对个体、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关切,只能体现在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中。 D . 作家艺术家多读一点历史,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历史知识,而是为了培育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即强调历史题材、历史语境、历史观念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从而阐明了文艺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 B . 文章比较了历史著作与文艺作品创作的不同,借以突出作品温度和民胞物与精神对于文艺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C . 文章列举《三国演义》的例证,是为了证明作家只有把握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才能创作出不朽经典。 D . 文章指出英雄人物固然有其庸常的一面,但更具有超越庸常的特质与力量,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辩证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想要还原历史、达成历史真实,就必须走进历史深处,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B . 具体表现某个历史刻度的丰富内容,呈现出生命的温度,是《黄河大合唱》成为时代前进号角的一个重要原因。 C . 为贪图好看、有趣而放弃对作品厚重历史感和思想性的追求,这种不良倾向终将危及历史题材创作本身。 D . 文学艺术的具象化表现方式非常适合“小历史”,只是这类写作者未必需要胸怀天下的格局和目及古今的视野。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 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利,干脆将“箸” 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 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

    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会倍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的生与死。

    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

    (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 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

    西方人在16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思维方式有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

    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 B . 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 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C . 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类似。 D . 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 B . 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 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 C . 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 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的美学价值。 D . 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3. (3) 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还是应该积极拥抱其他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家(节选)

    巴 金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等人的焦虑,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祖父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

    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

    “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我不怪你,”瑞珏抽泣地说,“你怎么担得起不孝的恶名?便是你肯担承,我也决不让你担承。”

    瑞珏止了泪,静悄地立起来,走了出去。觉新还在房里揩眼泪。瑞珏把海臣送到他的面前,要海臣叫他“爹爹”,觉新爱怜地看着他,又用苦涩的声音说:“我已经是没有希望的了。你还是好好地教养海儿罢,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说完就往外面走,一只手还在揉眼睛。“我到城外去找房子。”他回过头去看她,泪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他努力说出了这句话,就往外面走了。

    这天觉新回来得很迟。找房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第二天就办妥 了。小小的院子,矮小的纸窗户,没有地板的土地,阳光很少的房间,潮湿颇重的墙壁。他再也找不到更适当的房子了,这里倒符合“要出城”“要 过桥”的两个主要条件。

    房子租定了。在瑞珏迁去以前,陈姨太还亲自带大家去看过一次。大家对房子没有意见了。觉新便开始筹备妻子的迁出。瑞珏本来要自己收拾行李,但是觉新阻止了她。他找出每一件他以为她用得着的东西,又拿了它走到她的面前问道:“把这个也带去,好吗?”差不多对每一次他同样的问话,她都带笑地点头同意,或者亲切地接连说着:“好!”

    他知道她的心,她也知道他的心。然而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隐藏在笑容里。他们宁愿自己同时在脸上笑,在心里哭,却不愿意在这时候看见所爱的人流一滴眼泪。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

    觉新皱着眉头看了觉慧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疯了?”觉慧惊讶地说,“你难道相信那些鬼话?”

    “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

    “我说你应该反抗。”觉慧愤怒地说。

    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我的解说有用吗?我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我只好听大家的话。不过苦了你嫂嫂……”

    “我有什么苦呢?搬到外头去倒清静得多……况且有人照料,又有人陪伴。我想一定很舒服。”瑞珏装出笑容插嘴解释道。

    “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

    觉新实在忍不住,他忍了这许久的眼泪终于淌出来了。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然而觉慧的心情就不同了,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大哥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

    他被痛苦包围着,后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觉新也暂时止住了悲哀,陪着瑞珏到城外的新居去了。瑞珏并不喜欢她的新居。她嫁到高家以后,就没有跟觉新分离过。现在她不得不一个人在外面居住,而且要住一个月,又是在这样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四天后,觉新照常到瑞珏的新居去,他刚把一只脚放进门槛,肥胖的张嫂带着庄严的表情站在房门口,拦住他:“大少爷,你进来不得!我不敢给你开门。太太她们都吩咐过的!……”

    他明白她的意思。他记起家里那些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希望、他的勇气都给那些话赶走了。他绝望地立在门前,不能够说一句话来驳倒张嫂。

    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洪亮的啼声。

    “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少奶奶!”忽然一个恐怖的叫声从房里飞奔出来,像一块巨石落到他的头上。在房里叫唤的只有两个人,因为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这两个人。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没有人理他。他嘶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个故事发生在虚伪、黑暗、腐朽的封建家庭,陈姨太等人作为落后、迷信的封建家长代表,直接造成了瑞珏的悲剧。 B . 觉新希望儿子海臣将来不要像他一样,表现出觉新对自己的不满,他也深知自己的无能,却又无力反抗。 C . 在本文中,觉慧对哥哥觉新的妥协退让气愤不已,他是一个思想成 熟、敢于反抗的时代新青年。 D . 巴金的《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受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家族文学创作如《雷雨》《红高粱》等也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2. (2) 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请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 (3) 法国作家雨果推崇“对照原则”,即“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请探究对照原则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
  • 4. 文言文阅读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 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

    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 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 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 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 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 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 . 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 也泛指衙署。 C . 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 笔修改文字故称。 D . 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 . 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 . 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 .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②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 5. 古代诗歌阅读

    游鉴湖

    秦 观

    画舫珠帘出缭墙 , 天风吹到芰荷乡。

    水光入座杯盘莹,花气侵人笑语香。

    翡翠侧身窥渌酒 , 蜻蜓偷眼避红妆。

    蒲萄力缓单衣怯,始信湖中五月凉。

    【注】 ①缭墙:围墙。②芰荷:菱叶与荷叶。③翡翠:翡翠鸟。渌酒,美酒。④蒲萄:指葡萄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乘坐着装饰精美的游舫,来到鉴湖,凉风习习,湖面随处可见菱叶与荷叶。 B . 湖面水光返照,座席上的杯盘闪耀着光芒;花香袭来,笑谈声中仿 佛充满了香气。 C . 尾联通过写酒薄力弱、身着单衣难以抵御鉴湖的寒气,寄托了作者 的孤寂凄清之情。 D . 本诗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明丽而有生机的画面,用笔新奇,富有想象力。
    2. (2) 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 6.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2. (2)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如吃菜,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有朋友和我聊木心,我直言不大喜欢他的文字。木心崇拜者很多,而我竟然不喜欢,非是不恭,实在只是不对我的口味而已。

    早些年有一位前辈作家________我说,你的文章缺少警句,文章中一定要有警句,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承蒙人家教诲,怎奈我是孺子不可教也,口中唯唯,心下却________。我有个偏见,文章中刻意要去写警句,就有点像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好文章应该不靠这个。我平日在写小文章时,有的句子自己看着嫌漂亮,就总要改一改,宁可改得家常拙朴些,怕难为情。

    平心而论,木心有才有识,我不喜欢其文,只是嫌其雕琢太过,失之于巧和佞,未能平实和蕴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看木心之文,总不免要生“________”之叹。做文章,文章自然总是要做的,但做过头便________。( ),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样的金句警句我也喜欢看,但专以金句警句为本领,故作惊人语,以邀读者宠,便如搔首弄姿的女人,不免肉麻。古人有言“观书鄙章句”,鄙的怕就是这样的所谓金句警句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指教 不以为然 质胜文 过为已甚 B . 指点 不以为意 质胜文 过犹不及 C . 指教 不以为意 文胜质 过为已甚 D . 指点 不以为然 文胜质 过犹不及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并不是讨厌金句警句,与之并没有仇 B . 金句警句我并不是一味讨厌,与之并没有仇 C . 我并不是一味讨厌金句警句,与之并没有仇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专以写金句警句为本领,故作惊人语,以邀读者宠,便如搔首弄姿的女人,不免肉麻。 B . 但如果专以写金句警句为本领,故作惊人语,以邀读者宠,便如女人的搔首弄姿,不免使人肉麻。 C . 但专以金句警句为本领,故作惊人语,以邀读者宠,便如女人的搔 首弄姿,不免使人肉麻。 D . 但如果专以金句警句为本领,故作惊人语,以邀读者宠,便如搔首弄姿的女人,使人不免肉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________?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 造出的。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

    ____。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颗潦草的心,疏可走马;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

    ____。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 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

    造心通常是父母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所以普天下为人父母者,要珍视这一份特别庄重的义务与责任。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四、写作(共4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下网络流行语如“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使用越来越泛滥的现象,引发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张扬个性的表现,使用简便、形象,亲和、幽默。有人认为,这些流行语的盛行会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一些表达更精确、更生动、更优美的词语会被冷落、遣忘。也有人认为,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流行,是文字“失语者”的表现。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表示好极了或差极了)。“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请你针对上述现象,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