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重点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7-31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一词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在知乎社区内,排在内卷化话题讨论区最高位的问题几乎集中在对于这一概念具体所指的释义上。或者说,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城,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城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得考生、社会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于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呆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 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化”,它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 . 内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最终的固定状态后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现象。 C . 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 . 历史学家黄宗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公众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内卷化本来是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 . 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 . 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于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 . 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3. (3)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是( )
      A . 唐三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B . 图书管理员赵老师工作十几年,虽然一直没有升职,但经常有新的研究成果发表。 C . 老马近二十年在城里努力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D . 刘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他也没有改变。
    4. (4)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现代年轻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告   别

    王筠

    吴铁锤最后一次见到曹连长的同乡杨根思,是在这一天的早上。

    太阳刚刚升起,远远近近积雪的群山沐浴在灿烂的朝霞之中,葱茏的树木,深色的谷地以及冰封的长津湖面都辉映着一抹淡淡的粉红,看上去竟是分外的妖娆。初升的旭日在把光明与温暖带到这个狭长半岛的同时,也把一个经过了彻夜激战的宁静的清晨带到了长津湖。

    杨根思就是披着一身的霞光来到吴铁锤面前的。

    吴铁锤还在山脚下的岩缝中睡觉,李大个把他叫起来,告诉他杨根思连长来了。吴铁锤睡眼惺忪,从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里探出半个脑袋,看到杨根思头戴着包裹着棉布片子的大盖帽,身着单薄的棉军衣,裤筒和单胶鞋里鼓鼓囊囊的,显然是塞进了过多的棉花。旭日的霞光从他背后射过来,使得背光而立的杨根思轮廓分明,散射着一圈耀眼的虚光。吴铁锤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起身来:

    “杨连长?”

    杨根思笑了笑:“我要上去了,过来看看曹连长,顺便跟你讨点经验。”

    吴铁锤挥了挥胳膊:“胡扯嘛,我哪有什么经验?战斗英雄不是拿我说笑话吧?”

    杨根思认真地说:“你们同美国佬交过手,美国鬼子是什么战术,你不能保守啊营长。”

    “保什么守嘛!”吴铁锤倒不好意思了,“美国鬼子那一套你还不知道?就是坦克加大炮,白天还有飞机,火力猛呗,除此之外没什么东西。”

    “美国鬼子有什么短处没有?”杨根思想了想向道。

    “短处吗?”吴铁锤把狗皮帽子摘下来,抓挠着密密的头发茬子说,“我看这个美国人有点怕死,面对面刺刀见红,他就稀汤拉水了。”

    吴铁锤的“稀汤拉水”是句土话,杨根思一时没有听懂,但那个意思他是明白的,美国人怕死,吴铁锤的这句话他记住了。

    “吴营长还有什么窍门?再说说,多给我说说。”杨根思非常谦虚的样子。

    吴铁锤说:“你别吴营长吴营长的,营长不干了,副的。”

    杨根思沉默了一下说:“听说你犯了错误,不知道是什么错误撤了你。”

    “杀牛。”吴铁锤闷声闷气地回答道。

    “呦,”杨根思有点惊讶,“那是不能杀,有群众纪律的。我们连开始也有人要杀,我就没有同意。”

    “还是你有觉悟,战斗英雄模范嘛!”吴铁锤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讽刺味道。

    杨根思没有听出来,依然很认真地说:“毛主席说爱护朝鲜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头牛就是家里的一口人,当然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重要。”

    “我听你这个话怎么和我们欧阳教导员差不多呢?”吴铁锤有点不高兴,“不杀牛吃什么?大家饿得屁都没有,拿什么打下碣隅里飞机场?”

    杨根思一时没有说话。

    “你们还打掉了美国佬的重型坦克?”过了一会杨根思又问道。

    “瞎猫碰上死耗子,”吴铁锤说,“我们孙二愣子干掉的。你要想打坦克,我把孙二愣子给你找来。”

    “那倒不必了,”杨根思忙说,“我们守高地,坦克上不来的。”

    吴铁锤看了看他,心里咕嘟着,死脑筋,美国人的重型坦克哪里不能去?不预备些打坦克的木头棍子炸药包,要是坦克上去了,你不是洋鬼子看戏--傻了眼?

    吴铁锤与杨根思的交往不多,在他的印象中,这个人有点呆板,和他的泰兴老乡曹连长差不多。不过杨根思打起仗来不怕死,不然怎么当得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呢?

    回到营部的欧阳云逸看到了杨根思,很热情地和他打了招呼,要他到石头缝里坐一坐避避寒风。杨根思说他不坐了,他去看看曹连长,告个别,回去就要带着部队上阵地了。

    欧阳云逸的脸色黯淡下来。吴铁锤看了看杨根思,想了一下还是说:“曹连长牺牲了。”

    “哦?”杨根思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是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也许在他想来,打仗死人是常有的事。停顿了一下,他才又问道:

    “人呢?”

    “在下碣隅里飞机场外面。”吴铁锤说。

    杨根思面有不快,对吴铁锤说:“你们应该把他带下来的,找个地方。”他看了看欧阳云逸,然后又说,“把他带下来,找个地方。”

    吴铁锤神色黯然:“怎么带啊?我一个营300多人5个连长指导员都在铁丝网下面睡着呢!我都想把他们带回来,怎么带?”

    战斗竞如此残酷,超出了杨根思的想象。他抬起头来看了看远方,远处的山峦上群峰叠翠,白雪皑皑。战役打响的当夜下了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掩埋了一切,杨根思知道他的同乡曹连长、他许许多多的一起走过了鸭绿江的战友们此刻正盖着厚厚的雪被子睡在那里,不知道冷,不知道饿了。

    杨根思走了。他对吴铁锤和欧阳云逸说,本来是想跟同乡曹连长告别一下,说一说家里面的事情,现在不用了。他摆了摆手,然后就迎着霞光走去了。

    太阳又升高了一些,朝霞的色彩也在随同着旭日的上升而不停变幻,淡淡的红色光晕渐隐渐退,天空和大地愈加的明亮。杨根思走在霞光之中,身体四周虚光散射,欧阳云逸感觉到杨根思好像整个的燃烧起来了。

    吴铁锤本来还有一句话,美国鬼子火力太猛,不能硬碰硬。他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杨根思已经走远了。

    (节选自小说《长津湖》,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小说的标题,一语双关,杨根思来的目的是同曹连长告别,吴铁锤他们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杨根思。 B . 小说开头对杨根思穿着的描写,表明了我军将士们作战条件艰苦,凸显了将士们不怕困难的形象。 C . 杨根思得知曹连长牺牲的消息后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此时的他只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没有悲伤。 D . 小说结尾暗示了杨根思部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将会遇到猛烈攻击,为杨根思的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2. (2)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杨根思的形象特征。
    3. (3) 小说开头和结尾处都有对太阳和霞光的描绘,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 3.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B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C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D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怪天下之诸侯”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 . “莫如韩亲魏”与“邻之厚”(《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C . “皆归哉”与“沛公安在”(《鸿门宴》) 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D . “辍耕太息以时”与“以俟君子”(《侍坐》)两句中的“俟”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非常粗略,图谋利益时也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 . 苏轼认为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是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 C .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这里的言论指的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议《谏逐客书》。 D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治国,诛杀不遵守自己法令的客卿,让优秀的客卿散归田亩,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和世人的观点有分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②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 4. 古代诗歌阅读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五)

    鲍照

    君不见柏梁台 , 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注】:①鲍照:南朝宋,家境贫困,年少时曾从事农耕,献诗言志被刘义庆擢为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他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②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③黄垆:犹“黄泉”,地下深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柏梁台”“阿房宫”这两座建筑曾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今天都成了废墟,显得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B . “长袖纷纷”表现“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又用一个“我”字,借作者的口吻现身说法,很是冷峻。 C .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D . 最后诗人表达了要学会及时享乐,顺着心意去生活的感慨,不让自己在黄泉路上留有遗憾。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的情绪是消极的形式含有积极的内容。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 (2) 《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3. (3) 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阿房宫赋》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4. (4) 《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5. (5)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
    6. (6)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7. (7) 《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8. (8) 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三、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最近,新东方旗下直播间“东方甄选”成功解锁“双语带货”后,一夜爆红。短短一周形成刷屏效应,还改变了直播带货的生态。在各种职场焦虑蔓延的情况下,新东方靠着主播的文化水平抬高了直播的平均文化水平,瞬间打开了大众对直播带货的另一种向往。带货老师们金句频出,侃侃而谈的场面,至今仍为人们         

    卖玉米,他们给你讲英语里corn和maize的区别。甚至还能从玉米的品质,给你科普到“39-45度是个特别神奇的纬度区间,在世界各地都是对农作物、放牧业来说非常有利的地形。”卖牛奶,他们讲人生哲理“Don't cry over spilt milk.”“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有人说,俞敏洪运气太好了,才能逆风翻盘。其实一鸣惊人的背后,有的只是        , 成长没有捷径,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收获成功。

    看着没什么内涵也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明星网红, 看着读了很多年书但难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一代。我们或许都曾质疑过,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知识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人气直播董宇辉的走红,就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东方甄选”的爆红会不会如           , 很快消失呢?一切都是未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有网友说:“我特别喜欢听主播讲三餐四季、人间烟火。”卖大米也能卖出“诗和远方”,假如直播卖大米,请结合所学写一则精彩的文案,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10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        。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         , 他很清楚自己言行的后果,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博主发布人教版数学教材图片,并与以前的教材对比,引发热议。多位网友对该话题发表意见,称教材中人物插画的画风、眼神引人不适(宽眼距、眯眯眼、吐舌头、诡异动作……)。此后,该话题登上热搜。

    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同时,我们将举一反三,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

    爱默生:“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我们有美丽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还有灵动秀美的《只此青绿》,我们有文化自信,一定不会让教材这种所有孩子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变得畸形古怪。

    假如你是唐三,一名爱国、有志的当代青年,上述材料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给出版社的负责人写一封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