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粤沪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光和眼睛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度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光和眼...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5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八上·南丹期末) 下列光现象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B . 阳光透过树丛在地面上形成亮斑是倒立的虚像 C . 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也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 . 哈哈镜(凸面镜或凹面镜)中的“人”变得奇形怪状,是因为光的反射
  • 2. (2021八上·南丹期末) 许多单位安装了图刷脸识别机,它是通过将刷脸机镜头捕捉到的人脸信息,与系统中储存的人脸模板对比,进行人脸识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刷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 . 面部通过刷脸机的镜头成的是虚像 C . 面部应位于刷脸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 D . 面部通过刷脸机的镜头所成的像在一倍焦距以内
  • 3. (2021八上·富川期末) 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 . 甲、乙 B . 丙、丁 C . 甲、丁 D . 丙、乙
  • 4. (2021八上·浈江期末) 2021年4月17日晚,在我国部分地区能观测到罕见的“月掩火星”天象,月亮遮掩火星发生的原理与月亮遮掩太阳(日全食)相似,下列光现象中与“月掩火星”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  墙上影子 B .  海市蜃楼 C .  铅笔弯折 D .  杯弓蛇影
  • 5. (2021八上·二道期末) 小明站在水边看到水中树的倒影,关于这个过程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6. (2021八上·二道期末) 小明看到远处有一朵花,如图甲,戴上眼镜后看到的效果如图乙,则他的眼睛和眼镜分别是(   )

    A . 近视眼   凹透镜 B . 远视眼   凸透镜 C . 近视眼   凸透镜 D . 远视眼   凹透镜
  • 7. (2021八上·勃利期末) 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 8. (2021八上·吉林期末) 如图所示,小明站在池塘边看见水中有一条鱼,A、B两点为像点或物点,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小明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B . 鱼的真实位置在B点 C . 在人眼处用激光笔照A点能照到鱼 D . 在人眼处用激光笔照B点能照到鱼
  • 9. (2021八上·方正期末) 下列光学器具中①放大镜、②穿衣镜、③潜望镜、④近视眼镜。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
    A . ①与② B . ②与③ C . ①与③ D . ②与④
  • 10. (2021八上·玉林期末)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玻璃板 B . 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 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D . 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 11. (2021八上·富川期末) 小川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照相机 B . 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C . 如果用不透明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光屏上不能成像 D . 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 12. (2021八上·巴彦期末) 下列光学元件中,能成缩小实像的是(   )
    A .  放大镜 B .  自制照相机 C .  昆虫观察箱 D .  投影仪
  • 13. (2021八上·越秀期末) 以下四种情形中,光能沿直线从M点传播到N点的是(   )
    A . B . C . D .
  • 14. (2021八上·越秀期末) 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激光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移动激光或凸透镜后,光路依然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5. (2021八上·会宁期末) 一只小球S水平向左朝A点滚去,若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45°夹角,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   )

    A . 水平向左 B . 水平向右 C . 竖直向上 D . 竖直向下
  • 16. (2021八上·荔湾期末)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部分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如表1,若一束光从水中射入空气 , 入射角为 , 则折射角最接近选项中的(    )

    表1

    入射角

    折射角

    A . B . C . D .
  • 17. (2021八上·深圳期末) 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照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屏上标出的三个区域,①区域是红光外侧,②区域是可见的有色光带,③区域是紫光外侧。研究此现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区域①是红外线,它可用于测温仪 B . 可以在不同角度看到区域②的彩色光带,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 C . 区域③是紫外光,它可以用于杀菌消毒 D . 此现象为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 18. (2021八上·白云期末) 如图,交于P点的三条光线a、b、c。在交点P前放置一平面镜,有关三条反射光线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三条反射光线一定会相交 B . 三条反射光线可能会发散 C . 三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P点 D . 三条反射光线是否相交由镜面角度决定
  • 19. (2021八上·荔湾期末) 小听在光具座的中间放一片带小孔不透光的挡板,挡板左侧支架上有两个发光点,光点的颜色和位置信息如图所示,在挡板右侧放一光屏,观察到光屏上有两个亮斑(末画出),则如图的选项中对两个亮斑的颜色和位置表示最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 20. (2021八上·白云期末) 小眀利用凸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设计模拟某种眼病及其矫正后的实验,其步骤如图所示:

    步骤3“矫正”这种眼病,让烛焰清晰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可行的方案是(   )

    A . 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 B . 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移动 C . 将一个适当的凸透镜放在原凸透镜与蜡烛间的某个恰当位置 D . 将一个适当的凹透镜放在原凸透镜与蜡烛间的某个恰当位置
二、填空题
  • 21. (2021八上·浈江期末) 霜降节气过后,枫树开始变红,像极了天上被打翻的调色盘,渲染了大好河山,我们能看到火红的枫叶是因为枫叶(吸收/反射)了(选填“太阳”或“眼睛”)发出光中的红光。如图所示是中考贴在试卷答题卡上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先通过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则该条形码(选填“是”或“不是”)光源。

  • 22. (2021八上·浈江期末) 小梦同学身高170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当她以0.1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0cm;经过5s后,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m,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3. (2021八上·浈江期末) 验钞机能检验人民币的真伪。它的原理是利用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如图所示为一种光学显微镜,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镜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 (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 24. (2021八上·天峨期末) 如图所示,表示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是其中的图,矫正远视眼应配戴(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 25. (2021八上·方正期末)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发光体放在离透镜25cm的主光轴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当发光体沿主光轴向凸透镜移动10cm过程中所成像的大小变化情况:(填“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
  • 26. (2021八上·巴彦期末) 如图甲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来解释;如图乙所示,插在水中的笔看起来“折断”了,这是光的现象。

  • 27. (2021八上·绥滨期末) 如图所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二维码通过手机镜头成(选填“倒立”或“正立”)的(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像;手机镜头远离二维码时,二维码在手机中所成的像会(选填“变大”或“变小”)

  • 28. (2021八上·杜尔伯特期末) 如图所示,一盏探照灯的灯光与水平面成50°角射向水池,在没有水的池底C处形成一个光斑,则入射角大小为 ,在逐渐注水的过程中,折射角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B处的人看到池底的光斑将 移动。(选填“不会”、“向左”,“向右”)

三、作图题
四、实验探究题
  • 33. (2021八上·二道期末)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小明应选择(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该实验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 (2) 实验中,要将玻璃板和水平桌面放置;
    3. (3) 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面,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若移走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小明直接看光屏,观察到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像;
    4. (4) 在图乙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 34. (2021八上·浈江期末) 小明和小红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 (1) 为了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透镜对着太阳,如图甲所示,移动白纸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点,测量出该点到透镜光心距离即为焦距。小红指出小明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 ,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方法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
    2. (2) 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认为应该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位于 而小红则认为只要将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光心调至如图乙所示的一条倾斜直线上即可。在进行多次实验比较后,发现 的方法更为合理。
    3. (3) 正确操作的前提下,当蜡烛、透镜和光屏调至图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若保持丙图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 (4) 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位同学用手指捏住凸透镜防止其移动,则光屏上 (有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光屏上蜡烛的像 (完整/不完整)。
    5. (5) 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 (亮/暗)了。
    6. (6) 实验完成之后,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小丽同学的眼睛为 (近视眼/远视眼)。
  • 35. (2021八上·玉林期末) 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i

    30°

    40°

    50°

    60°

    ∠r

    30°

    40°

    50°

    60°

    1. (1) 表中∠r表示(选填“入射”或“反射”)角。
    2. (2)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 (3) 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后折,光沿EO入射在纸板NO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 (4) 在图甲中,当光沿F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 36. (2021八上·宝安期末) 小明在学习声、光现象时,做了下面三组实验:

    1. (1) 如图所示,小明用手沾水摩擦空高脚杯的杯口,使其发声,发声体为(选填“空气柱”或“杯子”)。然后往杯中加水,发现加的水越多,音调越(填“高”或“低”);
    2. (2) 如图所示,小明用激光笔S发出的一条光线斜射向水面,发现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请作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 (3) 小明在上面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查资料可知,这是光的折射。小明想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他将光从空气分别斜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17°

      24°

      30°

      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选填“增大”或“减小”);

      ②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③当光以40°入射角从水中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为

      ④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用塑料薄膜和水制成一个“水凸透镜”,与外观尺寸相同 的玻璃凸透镜相比,“水凸透镜”的焦距更(选填“大”或“小”);

      ⑤实验中,小明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此做法是为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