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阶段性...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__________;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__________;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__________;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__________……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功不可没  大有作为  异彩纷呈  脱颖而出 B . 功高震主  大有作为  大放异彩  锋芒毕露 C . 功不可没  大展拳脚  大放异彩  脱颖而出 D . 功高震主  大展拳脚  异彩纷呈  锋芒毕露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B .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C .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原因。 D .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 2. (2021高一下·天津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B . 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是其倾力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其文学特点。 C .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他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D .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他是一位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马克·吐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 3. (2021高一下·天津期末)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等教育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就需要实实在在地下一番功夫,若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喧闹,或将陷入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误区。 B . 在南京青奥会男子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浩然屏气凝神,目不交睫地盯着靶标,丝毫不理会观众的叫好声。 C . 闹得沸反盈天的“火星移民”计划,最终却很可能是一场骗局。该项目负责人日前表示,项目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想象。 D . 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世界35个国家首脑进行窃听活动,其手段无出其右 , 招致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声讨和批评。
  • 4. (2021高一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 B . 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 .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 D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 . 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 C . 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 .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 (3)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B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C .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D .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释】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君神器之重          当:处于 B . 永保无疆之            休:休息 C . 纵情以傲              物:事物 D . 此非贻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必固根本               匡不及 B . 根不固求木之长         危不持 C . 居域中大               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D . 斯亦伐根求木茂         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 .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 .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 .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4.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 . 《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 . 《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 . 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5. (5)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 , 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 , 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释】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 (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默写。
  • 7. 默写
    1. (1)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2. (2) 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 (3) 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选题
  • 8. 以下三处描写分别与《红楼梦》中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A . 贾探春    林黛玉    贾宝玉 B . 贾探春    林黛玉    薛宝钗 C . 王熙凤    贾迎春    薛宝钗 D . 王熙凤    林黛玉    贾宝玉
  • 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炸。”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里好。贾母向薛姨妈笑道:“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会子船喝酒去。”说着大家起身便走。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说着,众人都笑了,一齐出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船头上,也要撑船。贾母在舱内道:“这不是玩的,虽不是河里,也有好深的。你快不给我进来。”凤姐儿笑道:“怕什么!老祖宗只管放心。”说着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船小人多,凤姐只觉乱晃,忙把篙子递与驾娘,方蹲下了。

    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随后跟来。其余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贯母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鸳鸯答应着,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贾母道:“只拣你们生的演习几套罢。”文官等下来,往藕香榭去,不提。

    (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回)

    A . 节选部分先介绍的探春住处,在“十二金钗正册”中是这样写探春的命运: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B . 李商隐的诗里说: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提醒宝玉,人不要只懂得欣赏春夏,也要懂得欣赏秋天的凄凉。 C . 大观园中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藕香榭,薛宝钗住蘅芜苑。 D . 探春房里挂的是米襄阳(米芾)的画,颜鲁公的字,她的瓷器是汝窑,可见她是非常高雅的一个人。 E . 刘姥姥身份低微,进大观园后受到戏谑,因此她才把内心的委屈和耻辱化作“一巴掌”,且还骂了板儿。
  • 10. (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重视道德,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司马光看来,道德在某种程度上要重于才能。《淮南子·诠言训》中说:“德不盛,不能成一焉。”意思是说道德不高尚,一个人不能有所成就。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