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瘟疫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名词。瘟疫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从古代就已有记载的鼠疫、天花、疟疾,到现代的“非典”“新冠肺炎”等,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作为明清两朝人民深重的集体历史记忆,具有大规模传染性与较高死亡率的瘟疫不断地在文学作品里有所反映,这些作品折射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首先,蕴含道教医学文化。明清时期是道教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出现过《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道教医学专著。明清文学中对病因的认知很多源于道教学说。如“鬼神致病”的观念,《治瘟策》中详细描述了主四季瘟疫的东南西北中五方瘟鬼,认为他们可使人类在不同时令里害上痘疫;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教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且在多数故事里,药符被赋予了宗教神力,能够轻松治愈瘟病。

    其次,融入因果报应理念。在先秦时期,中国本土便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报应思想。佛教传入后,又与“因果报应”的思想相结合。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十分盛行。鲁迅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这种宣扬美德的内容不仅出现在小说中的抗疫故事里,还存在于民间抗疫故事以及文人笔记中,例如浙江海盐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棋盘石》。

    再次,反映群众对瘟疫的认知水平及传统祛疫习俗。瘟疫缘何突然袭来又为何渐渐平息,在清末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之前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解释,所以对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古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无解的。于是大众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去解释这一灾难,由此还衍生出许多民间祛疫习俗。有的人认为瘟疫爆发的缘由与瘟鬼痘神有关,甚至将瘟疫与天人感应联系起来,像《三国演义》开篇的中平元年(184)瘟疫。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专权为患,因此四方灾异四起,汉灵帝中平元年的瘟疫便是一大异象,它成了张角兄弟鼓动农民起义的正当借口。如《红楼梦》第21回描写巧姐出痘,短短几句话杂糅了医药治疗、清淡饮食、供奉痘神、冲喜讨吉等习俗。

    不过,明清时期的医学也并非对瘟疫一无所知,比如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温病派代表人物吴有性就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书《温疫论》,他提出“疠气说”,并认为“时疫能传染于人”,即瘟疫具有传染性。

    明清小说中的抗疫题材故事是那个瘟疫频发年代集体历史记忆的反映。一如现实之残酷,抗疫故事里的广大人民总是首当其冲地成为大瘟疫的受害者。时代在进步,当下的医学发展水平与明清时期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的抗疫措施早已系统化,全民抗疫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

    (摘编自杨雨秋《明清小说中抗疫故事的类型与文化背景分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中京师大瘟疫,天师张真人受命祈禳抗疫,这个方法颇有道教特色。 B . 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中十分盛行。 C . 古人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D . 大规模瘟疫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留下难以愈合的集体伤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抗疫故事中蕴含道教医学文化。 B . 文章对于群众对瘟疫的认知和当时的医学水平的论述,能体现议论的辩证。 C . 文章介绍抗疫故事的文化背景,采用纵向论述,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D . 文章紧扣“文化背景”这个核心,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清两朝的文学故事反映当时的瘟疫情况,这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的体现。 B . 《三国演义》中张角兄弟借助瘟疫鼓动农民造反,“天意”使他们师出有名。 C . 我国在清朝初年就有了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著,这是古人抗疫智慧的结晶。 D . 文章末尾今昔对比,广大人民的地位完全不同,意在传达抗疫必胜的信念。
  • 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臼,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选题中的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也有目共睹。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后”“95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达9.89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亿。截至2021年3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上世纪,尼尔·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是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 B . 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这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分不开。 C . 如今,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成果。 D . 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 . 调查显示,人们看短视频占用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等还多一些,这说明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 C . 新国风会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这一推断是相关人士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自身兴趣爱好及对大环境的分析做出的。 D . 人们越来越喜欢以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代替以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这是因为文字的力量已不重要。
    3. (3) 在网络视听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网络视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广大的国土之上,到处都能听见冰层的断裂声。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好啊,春天来了!大地将再一次焕发出活力和生机。但是前行的人们还需留心: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泥泞……

    清明前后,地已经全部融通,孙少安就在村后公路边属于他们家承包的一块地盘上,开始修建烧砖窑了。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在这之前,他已经去了趟原西城,买回一些必需的工具。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序。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象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让,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梭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是不是他产生了错觉?

    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象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哺哺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头部分,作者用“解冻”“冰层的断裂”“破土而出”等词句,形象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社会面貌。 B . 文中写少安和父母、弟弟、妻子一起修建烧砖窑、一起打土坯的情节,表现了创业的艰辛,也体现了家人对他的支持。 C . 田万江老汉夜晚独自在饲养院自语的情节,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善良纯朴而又无法迅速适应变革的老农形象。 D . 本文结尾部分写“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预示着孙少安的烧砖窑将要遭遇失败。
    2. (2) 小说中写到“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孙少安和田万江老汉所面临的“生活的变化”分别是什么?他们“睡不着觉”的原因又分别是什么?
    3. (3) 《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现实主义的巨著”,请结合本文,谈谈其现实主义的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 , 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泊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 ,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主/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B .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C .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D .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庙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 . 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 . 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已。 D . 践祚,也称践阵,指走上阵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不尽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B . 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但作为史官,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记载,“不虚美,不隐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 .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D . 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
    4. (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5. 古代诗歌阅读

    秋风二首(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直陈诗题,以秋风吹衣时“淅淅”的响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无声。 B .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之景,流水逝去,夕阳微弱,给人以人生迟暮之感。 C .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凄寒冷寂。 D . 诗的后四句写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 (2) 有人说,本诗为“对秋风而动归思也”,在秋日的风中,诗人到底由于哪些原因而产生了思归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描写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3. (3) 《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________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进行了准确回溯,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十分深刻地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进行了讲述。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________,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_____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无培、胡适等人物的精雕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_____。

    1. (1) 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 诞辰    呈现    雪泥鸿爪    栩栩如生 B . 诞辰    再现    吉光片羽    惟妙惟肖 C . 华诞    再现    雪泥鸿爪    惟妙惟肖 D . 华诞    呈现    吉光片羽    栩栩如生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一组整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每个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都看到了自己。单纯善良、争权夺利、默默无闻,____,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对应。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魔力,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一个学派的源头。有人曾说过,如果曹雪芹泉下有知,未必能够想到,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结束后,这部奇书养活了多少人?

    ____,关于它的解读者就层出不穷,各种流传的版本也眼花缭乱,甚至真正的全本(或原本)还是一个谜。小儿小女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两小无猜,无故寻愁觅恨;美食家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奇食怪谱,如果不是曹公亲自下厨,恐怕再灵敏的舌尖也无法品尝到真正的味道;____,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全貌,雕梁画栋与茅屋村舍并存;文人墨客从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失传了的渊源文化;政治家看到了阴谋,企业家看到了管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 (2)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认知。请任选一人以对联形式,写出你对她的评价。要求对联中有相关情节,有形象特点。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美好的,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青春为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正是那一颗颗怀揣梦想的心,正是那永不停息的奋斗的脚步,装扮着最美好最珍贵的人生季节。

    请以“青春有梦想·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