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2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治国平天下——铺平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摘编自佚名《儒家政治理想是什么》)

    材料二:

    “大同”思想和“一统”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属社会观,侧重于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后者属政治观,侧重于对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及意识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设计,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大同”理想要详尽、完整,也更美好和更具诱人的力量。《礼记•礼运篇》对其作了典型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这是大同思想的核心。首先是财富共有,“货”不“藏于己”,即不私人占有,无所谓贫富,而且人人爱惜公共财物,“恶其弃于地”,反对浪费;其次,由公众选举愿意忠诚服务的贤能之人来负责管理这个社会。人人劳动,各尽所能,“力,恶其不出乎身”,但出力完全是为公。劳动不是个人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社会风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社会分工,做到“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各得其所。互助博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一家。老人的赡养,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由社会共用承担,即便是“矜、寡、孤、独、废疾者”、也“皆有所养”,人与人乃至国与国坦诚相待,讲信修睦,“谋闭不兴”,全社会和谐而安定。“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

        总之,孔子寄希望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它既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向往,又反映了孔子远见卓识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摘编自黄毓任《儒家“大同”与“一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培养理想人才与建立和谐家庭是治国平天下最终目的,国泰民安和歌舞升平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B . “仁学”是先秦儒家建构理想社会的出发点,“天下为公”则是儒家理想的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 C . 在儒家倡导的较低层次的“小康”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调整。 D . “大同”思想侧重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一统”思想侧重对政治制度的主张及意识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设计。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安定和谐统一的治平之世才是其企求的理想社会。 B . 先秦儒家的“大同之世”是理想化了的原始社会,其带有“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 C .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乌托邦,因为它们与统治者的现实需要相左。 D . “大同”思想的社会观与“一统”思想的政治观相辅相成,构成了支撑封建社会绵延不绝的思想资源。
    3. (3) 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A . 君主亲自扶犁下田劳动,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其他人都得参加农业劳动。 B . 加强法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 C . 天下为公,提倡“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社会和谐而安定。 D . 反对战争、压迫和贫富不均,还要无为、无事、无欲,连货币交换也不要。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儒家的“大同”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

    转  椅

    李诗德

        沈爹几多时没来理发室?转椅上的落灰记着。转椅空在那里,有点像皇上的宝座,无人自威。

        理发室前面一棵老槐树,有了年月,跟室主人邱师傅差不多,老得歪歪斜斜,不成看相了。

        隔三差五,村里仅剩的几个老头聚在这里闲聊,看邱师傅做活。邱师傅年事已高,只刮油葫芦。眼睛虽然有些不对光,手感还好,一把剃头刀,上下左右,随心游走,闲话说完,头上也就光光的了。老头们信得过。

        理发室唯一一把转椅,靠背上的皮剥落得如癞蛤蟆一般了。转了几十年,还勉强支撑着,一转动便会喊疼似地叫唤。邱师傅拿它当镇室之宝,一般人不让坐。

        这把椅子是邱师傅从剃头佬成为理发师的重要标志。做学徒的时候,成天挑着剃头担子,走乡串户,风里雨里,活路做得下作,让人狗一样呼来唤去,陪着笑脸颠颠地跑。有了转椅后,要理发的得行上门来,让先后秩序排队,邱师傅“啪”地一抖围脖,喊一声,下一个!那才是师傅的样。剪头,刮脸,搓耳朵,捏脖子,震背,一套功夫傲下来,理发师傅红光满面,理发的人神清气爽,浑身通透那才叫手艺!

    现在早已不兴这一套了,洗、剪、烫、染,要到街上的理发店去整。像邱师傅这样的理发室,十里八乡找不出第二个。

        邱师傅的这把转椅,转老日月,转活风水,转成了尊贵的象征。

        能坐转椅的人,首先得是邱师傅的座上宾,而且还要几位老者认为他有资格才行。

        沈爹能坐上转椅,说法很多。

        沈爹为人,绝无谈吐。性格耿直,喜欢打抱不平。不管是村里的主任还是镇里的书记,没有他不敢骂的。出手大方,一包烟,圈圈地发,发不完的,朝邱师傅一甩,抽去吧!还都是上档次的烟。只有黄三爹另有说词。黄三爹语言拙,平时少话,时不时劈柴一样劈出一句两句,总往人痛处砍。说沈爹之所以玩味,是因为他在县城工作的儿子。当然这话也只能背着沈爹讲。有人就说了,那你黄三爹的儿子还在省城工作呢?省城的还不如县城的?一旁帮腔的说,这你就老土啦,知不知道什么叫县官不如现管?还有人说,黄三爹记恨,有意损人。有那么一次,趁沈爹不在,黄三爹扶着转椅开玩笑地说,坐上就能多长块肉?坐上去大花狗就能变白面书生?我也来坐它一坐。沈爹正好从门外进来,答口道,嘿嘿,还别说,有的人坐上去也是人模狗样!黄三爹自觉失言,退向一边。

        黄三爹的话也并非全是捕风捉影。有那么几次,只要沈爹的儿子从县城回来,他无论如何要来理发室骂一通。因为儿子回到村里,总有些陌生人川流不息来家里,美其名曰看望沈爹,而实际上他只是个皮影子。沈爹心烦,一落座,便把转椅转得吱吱呀呀地响,接着便骂人。他不骂别人,骂儿子,等明日我死了,看还有没有人往家里跑?与其说是骂,还不如说是张扬。

        议论归议论,只要沈爹一进门,几个老头得欠一下身,您来啦!邱师傅即便正在使刀子,也会扭过脖子,递过去一张皱皱巴巴的笑脸。

        沈爹好一段时间不来理发室,与一则传言有关。说他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出事了,至于出了什么事,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反正是件很打脸的事,打得沈爹抬不起头,不敢露面。

        沈爹不在的日子,大家便觉得少了些什么。带话的带话,劝说的劝说。何必呢?这有什么想不开的呢?老伙计们想你哟!这让沈爹多少有些感动。

        这天,天气晴好,沈老爹贸然转到理发室。转椅空着,虚位以待的样子,沈老爹习惯性地一屁股坐下了。而此时黄三爹正好走进来,一声不响地站在转椅旁,眼睛却死死地盯着邱师傅。邱师傅有些难为情,还是走到沈爹身边,轻言细语地请沈爹挪位置。

        沈爹这才刺戳屁股一般站起来,知趣地把转椅让给了黄三老爹。

        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邱师傅在一旁自我解嘲,一样一样,哪里不是一坐呢,轮换转嘛!

        其实,沈爹没来理发室的这段时间,转椅已易主。据说,黄三爹的儿子官升一级,要调来县里工作。大家一致推举黄三爹坐上了转椅。

    (节选自《江河文学》)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把理发室门前的老槐树和室主人邱师傅进行类比,形象生动,有如在眼前之效。 B . 沈爹什么人都敢骂,是仗县城工作的儿子的势;他出手大方,说明他为人热情友善。 C . “一套功夫做下来……理发的人神清气爽,浑身通透”说明邱师傅理发手艺的高超。 D . 小说结尾写转椅已经易主黄三爹,是因为其儿子调来县里工作,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开头运用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点明沈爹很久没来坐转椅,为悲剧结尾伏笔。 B . “沈爹能坐上转椅,说法很多”,引出了下文写黄三爹的妒忌和对他们儿子的介绍。 C . 小说从沈爹很久没来理发室写起,补叙了对邱师傅、转椅及谁有资格坐椅子的议论。 D . “沈爹好一段时间不来理发室”呼应了开头;“与一则传言有关”引出了下文情节。
    3. (3) 小说题为“转椅”,开头却花了不少篇幅介绍邱师傅的理发经历和高超手艺,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转椅”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六世祖振,慕容垂黄门郎。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乱,谓所亲曰:“大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以求仕。”初为别将,从尔朱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封石门县伯。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及天光赴洛,弼隶侯莫陈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周文帝自平凉讨悦。弼谏悦,令解兵谢之。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周文帝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是日,弼密通于周文帝,许背悦。至夜,弼乃勒所部,云悦欲向秦州,命皆装束。弼妻,悦之姨也,时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皆散走。弼慰辑之,遂拥以归周文帝。悦由此败。大统初,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斩获居多。周文帝以所乘骓马及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为敌所乘。弼将其麾下九十骑横截之,贼分为二,因大破之。以功进爵赵郡公。四年,从周文帝东讨洛阳,弼为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至谷城,弼倍道而前进,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军至,遂走。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周孝闵帝践阼 , 除太师,进封越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弼每征讨,朝受命,夕便引路,略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兼性沈雅,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薨于位明帝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发卒穿冢给大路龙旗陈军至墓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文帝庙庭。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十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薨于位/明帝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发卒穿冢/给大路龙旗/陈军至墓/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文帝庙庭 B . 薨于位/明帝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发卒穿冢/给大路龙旗/陈军至墓/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文帝庙庭 C . 薨于位/明帝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发卒穿冢/给大路龙旗/陈军至墓/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文帝庙庭 D . 薨于位/明帝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发卒穿冢/给大路龙旗/陈军至墓/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文帝庙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太子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 . 魏,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跬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 C . 县伯,爵位名,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 D . 践阼,即天子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弼出身官宦。他的六代世祖李振,曾担任慕容垂的黄门郎;他的父亲孪水,曾任魏太中大夫,死后还被追赠凉州刺史。 B . 李弼胸怀大志。魏朝动乱之时,他对亲人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平定敌寇以博取功名,怎能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地去追求官位呢。 C . 李弼作战勇猛。他跟随宇文泰平定窦泰,斩获甚多;他与齐神武帝战于沙苑,率领部下九十名骑兵横插过去截击敌兵,大破敌军。 D . 李弼颇具谋略。周文帝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坚守泰州,在李弼劝说下,其部下归附周文帝,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弼谏悦,令解兵谢之。悦惶惑,计无所出。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5. (5) 李弼是如何投奔周文帝的?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战城南》,系乐府旧题。②幡旗,旗帜的总称。③冻水寒伤马,语出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伺意。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对仗,出句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塞北;“辽”“远”二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增加了诗歌空间感。 B . 颔联选取表现战场特色的意象“幡旗”“甲胄”,用形象的比喻凸显战旗猎猎、盔明甲亮的盛军容,衬托高昂士气。 C . 颈联巧妙地化用了前人诗句,前句直抒胸臆,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表达出边地苦寒不宜久留之意;后句在叙述中抒情。 D . 《战城南》虽为乐府旧题,而本诗却是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浑厚朴茂,开国风气”的五言律诗佳作。
    2.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中的这两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异曲而同工。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 (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          , 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想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

        有些时候,对有些人来说,即使是深厚的友谊,友谊也容易变质,如果不是          , 那又算不得是友谊。          , 那分际是很难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此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臭味相投     门当户对     情投意合    矫枉过正 B . 志趣相投     旗鼓相当     心心相印    矫枉过正 C . 臭味相投     旗鼓相当     情投意合    过犹不及 D . 志趣相投     门当户对     心心相印    过犹不及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最需要一倾积愫,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B . 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C . 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此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最需要一倾积愫,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D . 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此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

        苦瓜。又名“半生瓜”。半生前,只觉苦涩,半生后,才领悟苦后尚有余甘。“没有苦味,世界该有多美好呀”,        , 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苦这种味觉,是人体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机制,我们味觉的主要功能就是分辨事物的营养价值,避免吃到有毒的东西,而很多有毒性的东西吃起来都有一定的苦味,一旦感觉到苦,可以及时地吐出来,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那么,        ?科学表明,苦瓜的苦味来自于两种物质:一种叫作瓜苦叶素,另一种叫作野黄瓜汁酶。如果两种物质同时存在,瓜果就会出现苦味。研究表明,葫芦科植物有非常相似的苦味特征,这是由于植物与外界环境在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        , 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毒性,并且是“天然杀虫剂”,植物用它们来抵御疾病和寄生虫等不利环境。

    (     )比如,解乏消暑、健脾开胃、治疗糖尿病、增强免疫力。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苦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因为有营养,虽苦。 B . 苦瓜因为有营养,虽苦,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C . 苦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虽苦,却很有营养。 D . 苦瓜虽苦,却很有营养,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