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07-22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 天然气 B . 石油 C . 煤炭 D . 太阳能
  • 2. 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 教室的高度约为5m B . 一支铅笔的质量约为100g C . 人洗澡感觉舒适的水温约为40℃ D . 初中生跑完800m的时间约为1min
  • 3.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 . 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B . 把新鲜蔬菜放入保鲜袋中 C . 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 .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 4. 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 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 B . 锯木头时的锯条温度升高 C . 加入冰块的饮料温度降低 D . 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
  • 5. 在图描述的四个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将回收的铁块化成铁水 B . 阿姨擦过的地面很快变干 C . 刚出锅的馒头冒出的“白气” D . 寒冬,边防军人睫毛上出现的白霜
  • 6.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春天来到,积雪熔化 B . 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 . 深秋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 D . 寒冷的冬天,水面结成冰
  • 7.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 .  皮影在幕布上形成影子 B .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C .  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D .  人透过水球成的像
  •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 B .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C .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角为40° D . 漫反射的光路不具有可逆性
  • 9. (2020八上·亭湖期中)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四位同学在方格纸上用“•”记录了蜡烛与其像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N为玻璃板,M为方格纸,则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 蜡烛通过小孔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C . 凹透镜只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D . 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 11.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 . 乙和甲 B . 丙和甲 C . 乙和丁 D . 丙和丁
  •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体的内能增加是由于吸收了热量 B . 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 . 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D . 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 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 . 0℃的冰比0℃的水含有的内能少 D . 实验室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 14. 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变化量小于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 B . 温度变化量相同时,甲液体的加热时间大于乙液体的加热时间 C . 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D . 根据质量、加热时间和温度变化信息,可以推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 15. 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幻灯机的成像特点 B . 若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和像的大小都变大 C . 若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D . 在图中,把透镜B放在蜡烛与凸透镜A之间适当位置(图中未画出),将光屏向凸透镜A的方向移动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B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二、多选题
  • 1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相对较小,主要原因与水的比热容较大有关 B . 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 C . 两种燃料比较,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 D . 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做功冲程的功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 17. 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根据实验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试管内能逐渐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 B . 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增加 C . 管口出现大量“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D . 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机械能
  • 18. 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用力迅速压下活塞,观察到硝化棉燃烧起来。活塞与玻璃筒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筒内气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空隙 B . 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筒内气体的压强逐渐增大 C . 下压活塞的过程中,因为活塞对筒内气体做了功,气体的温度升高,所以点燃了硝化棉 D . 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筒内气体内能增加,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 19. 小阳根据表一、表二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比热容,得出的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表一: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熔点

    物质

    熔点/℃

    1515

    1083

    660

    表二: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c/[]

    4.2×103

    0.88×103

    0.39×103

    A . 用来熔化铜的器皿可以用铝制成 B . 钢块去掉一半后,剩余部分的熔点不变 C . 质量相同的铜和铝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多 D . 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 20. 关于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 B . 图乙中,削平压紧后的两铅柱结合可以悬吊重物,说明铅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 . 图丙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使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可以说明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压有关 D . 图丁中:其他条件相同,给其中一块玻璃板加热,可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三、填空题
  • 21. (2021·北京)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22. 如图所示,寒暑表的示数为℃。

  • 23. 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方向射出.(选填“OB”、“OC”或“OD”)

  • 24.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MM上,AO为入射光线,NN为法线。则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将沿着方向射出。(选填“OB”、“OC”或“OD”)

  • 25. 小华利用“小孔成像”的相关器材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当蜡烛距离小孔15cm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保持光屏与小孔的位置不变,当蜡烛距离小孔10cm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小华的实验步骤及现象,写出她所探究的问题:

  • 26. 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cm,对光线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当蜡烛移至距透镜15cm处时,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后,烛焰在光屏上成(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四、实验题
  • 27. (2019·北京) 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可以看到,两个瓶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属于现象。


  • 28. 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待该物质开始熔化后,小宇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48

    48

    48

    48

    48

    48

    48

    1. (1)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
    2. (2) 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3. (3) 该物质在第3min时,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 (4) 该物质在第5min时具有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在第2min时具有的内能。
  • 29. 图是研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该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
    2. (2) 改正错误后,当水温为89℃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利用记录的数据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从图像可知:水沸腾前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水的沸点是℃;

    3. (3) 小芳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气压/ 

      0.5

      1.0

      2.0

      5.0

      10

      沸点/℃

      81

      100

      121

      152

      179

      根据表中的数据,她推断出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理由是

  • 30. 如图甲所示,M是水平放置的小镜子,上面竖直放置一块的长方形硬纸板(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纸板是由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纸板E、F连接而成的。E、F可绕接缝ON转动,ON是镜面的法线,AO表示入射光线,OB表示反射光线。利用上述器材和量角器、激光笔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 (1) 实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AO在纸板E上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 (2) 根据测量可以得出:BONAON(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3. (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纸板F绕ON向后折,此时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所示。再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在纸板F上均看不到反射光。此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光在发生反射时,
    4. (4) 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还可以进行的实验探究有:
  • 31. 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透明薄玻璃板架在刻度尺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左侧的蜡烛A,调整蜡烛B的位置,使得从玻璃板左侧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完全重合。请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1. (1) 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
    2. (2)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以说明
    3. (3) 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 32. 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作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32个,16个为红色,16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高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三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三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三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将五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五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五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小军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2) 请你针对小军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 33. 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
    1. (1) 请你将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体A和B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

      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并记录在表格中;

      并记录在表格中;

    2. (2) 请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综合题
  • 34. 请阅读《北京冬奥火炬的科技“外衣”》并回答题。

    北京冬奥火炬的科技“外衣”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奥运火炬再次在“鸟巢”点燃,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 “双奥之城”。如图所示,是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它银红相间的颜色、旋转上升的外形象征着“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

    火炬“飞扬”不仅造型优美飘逸,它的“外衣”还蕴含着新科技。它是中国研发团队利用碳纤维与高性能树脂研制出的一种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这堪称世界首创。由于碳纤维质量约为同体积钢质量的四分之一,但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这使得火炬不仅手感轻,而且还很坚固。

    另外,为了使火炬“飞扬”不仅环保,还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飞扬”采用氢作燃料,但氢的燃烧温度能达到800℃,一般的复合材料都经不住500℃的考验。于是中国研发团队利用一种耐高温树脂材料—聚硅氮烷树脂,经过测试与工艺调整,这种新材料可以经受1200℃的高温。它作为第三代树脂材料,兼具了有机物超强附着力与无机物耐高温的特点,同时集耐腐蚀、耐磨损、防污防水等优势于一身,达到了奥运火炬的设计要求。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火炬“飞扬”的外壳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碳纤维的密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钢的密度;
    2. (2) 火炬“飞扬”的燃料是氢,已知氢的热值为1.4×108J/kg,若完全燃烧10g的氢,所放出的热量为J。
六、计算题
  • 35. 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盛有水的柱形容器,在容器上方的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着一个实心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记录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F-h图像,如图乙所示。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始终不与容器接触且容器中的水未溢出。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 g取10N/kg,求:

    1. (1) 圆柱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2. (2) 圆柱体的密度。
  • 36. 如图所示,重为500N的工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用滑轮组提起重为700N的物体,在物体匀速上升1m的过程中,绳子自由端竖直向下的拉力F做功800J。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 (1) 动滑轮重G
    2. (2) 工人站在地面上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不同质量物体的过程中,此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