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

    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 . 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因为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 D .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 (2)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 . 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 . 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 . 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前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 . 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 .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4. (4) 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 (5) 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注】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梁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耷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耷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焖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耷,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 . 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保有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 . “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活——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 . 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 . 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 . “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 . 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3. (3) 文本一中有关于狼的叙述段落,请从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两角度分析其作用。
    4. (4) 文本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 , 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传郎、给事黄门。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旨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光持不可。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第免光。会元寿元年正月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B . 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C . 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D . 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博士三科,是西汉博士选迁制度,分为三个等第,据文意看,最高为尚书。 B . 沐日,即休假日,汉代官吏每隔五天回家休息沐浴,与唐代休假制度不同。 C .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每月十六叫既望。 D . 《诗》,即《诗经》,名列五经之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光出身名门,年轻有所作为。他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对经学特别精通,未及成年,便被任为议郎;后任博士,做了许多实事,名声因此传开。 B . 孔光坚持原则,而又不敢强谏。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根据经义来回答,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努力去谏诤。 C . 孔光三缄其口,从不妄言朝政。他在日常与家人相处时,从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到宫中温室省树种之类的闲事,他闭口不语,岔开话题。 D . 孔光冒犯太后,因此丢掉官职。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受到傅太后和朱博一干人的诋毁诬陷,过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汉哀帝免去官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②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

    5. (5) 在孔光恢复职位后,皇帝为什么免去傅嘉职务?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 . 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 . 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 .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2. (2) 《红楼梦》中,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
    3. (3) 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________夏至,空气里氤氲着此时草木果蔬特有的清香,是四时生活里最________的好滋味。这滋味最先被记忆在唇齿舌尖。端午时节的美食,首屈一指的当然是粽子。芦苇也好箬叶也好,此时都被春夏一日胜过一日的阳光滋养得翠绿欲滴。人们将它们摘下,仔细清洗,再将糯米团在当中裹成尖角状。被草木仔细包裹后的糯米清香四溢,搭配上蜂蜜的清甜,再加上豆沙、蛋黄之类做成的馅儿,就是此时最易让人________的美味了。除了吃粽子,端午佳节也少不了水果。端午节里买来几斤枇杷——端午时节刚好成熟,就是不吃,单摆放在桌上,也是新鲜有趣的节日清供。艾草更是________的。艾草的叶片和菊花的很相似,淡青点染几分苍白,像是孤寂中又带着些清傲。端午节时值仲夏,正是多种疾症易发之时,而具“纯阳之性”的艾草,恰好能在这个时节发挥药性。所谓“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艾草因为质地“强而立”,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临近  念念不忘  大快朵颐  不可或缺 B . 邻近  记忆犹新  大快朵颐  缺一不可 C . 临近  记忆犹新  脍炙人口  缺一不可 D . 邻近  念念不忘  脍炙人口  不可或缺
    2. (2) 下列各向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导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 .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C . 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 D .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一生物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艾草质地“强而立”,被人们“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 B . 艾草因为“强而立”的质地而被“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也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 C . 艾草质地“强而立”,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它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 D . 因为艾草“强而立”的质地,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    。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    。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    , 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有研究者指出,饱食可以诱发人脑内一种名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产生,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而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有数据表明,约3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其青壮年时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