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先民对早期空间观的认知与艺术形式的传达知行合一,二者长期保持着血脉一贯的连续性关系,并在后世艺术的审美实践中葆有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早期空间观对于中国形式美学具有发轫开先之功,其意义不可小觑。

    首先,“法天则地”的空间实践观为文学叙事预设了追源别流的宇宙观框架。早期空间观内设的天人合一思想衍生出一种强烈的“法天则地”的空间实践意志,这种意志在后世的戏曲、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中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文本的开头与主体部分之间的叙事结构层级差异:前者为源,后者为流。

    其次,“天圆地方”的空间模型观为艺术的“方圆”意识提供了宇宙观依据。最大程度象征“天圆地方”宇宙模型观的是礼制性建筑,其中以明堂为最。明堂“上圆下方”,其意法象天地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建筑形制上的呈现。这种形构天地的造型意识一直在后世延续,到隋唐乃至宋代,明堂建筑仍然保持着“上圆下方”的物象结构,以“法天地之形”。始建于明代的天坛是帝王祭天祈福的空间场所;与天坛遥相对应的地坛整体呈方形,是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天坛、地坛均寄寓了“天圆地方”的早期宇宙空间观。

    再次,“四方卫中”的空间方位观激活了“中”的空间价值潜能,并衍生出“中正”“中和”等美学范畴。五方观念是早期先民在以身体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存在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早期先民从身体出发,将自己居住的“家”作为个体世界的中心,再在此基础上往外推扩。因此,“中”也就自然带上了美好、安善的价值判断。“中”的天文学、地理学意义中附带了伦理学价值.因而向审美层面进发提凝,一方面发展为对“中心”“中正”等思想观念的追求与持守,这既是儒家的一种思维范式与践行圭臬,也是一种审美形式法则,建筑布局要求以中轴线为基准,书法结字讲求中宫紧凑等,无不强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与“庸”“和”等字相连级,衍生出“中庸”“中和”等范畴。可见,“中和”不仅指向善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内含了真与美的形式法则。

    最后,“天尊地卑”的空间价值观衍生出主次相偕的分位意识。宇宙天象、方位地形、人伦礼仪三位一体,在空间排布方面讲求尊卑主次的差序关系。如在书法中,不仅结构方面讲究上覆下栽、朝背迎让,章法方面也讲天头地尾、疏密合宜,其中的主次关系极为重要。

    早期空间观关涉天象、地形、礼仪,这些方面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其功利性非常突出,因此也必然会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在中国早期,“宇宙-神祇-君王”三位一体,组成一个稳固的权力秩序同盟,礼制艺术则以象征的方式将这一秩序昭示出来,而空间就是这种秩序最为直观的表达。东汉末以来,个体精神得到解放,艺术家抛掉沉重的政治面具,从而获得一种天真本源的宇宙观与空间观,并在艺术中自由彰显出来。

    不过,在后世文人那里,尽管源发于宇宙意识的应用型空间观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强制作用,但仍然作为一种思维惯性或文化语境留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成为其艺术创作时的一个幕后观念操控手,并在艺术形式中不经意地显露出来。

    (摘编自詹冬华《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民认知早期空间观和传达艺术形式知行合一,二者保持连续性关系,早期空间观对于 中国形式美学意义非凡。 B . 天人合一思想是早期空间观内设的,“法天则地”的空间实践意志源于此,并在后世的叙事性文学中呈现出来。 C . “天圆地方”是人们的早期宇宙空间观,这种“天圆地方”空间模型观成了艺术的“方圆” 意识的宇宙观依据。 D . 书法在结构和章法的空间排布方面体现了“天尊地卑”的空间价值观,比如讲究中宫紧凑、朝背迎让、天头地尾。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从先民的早期空间观切入,指出其对于中国形式美学的影响,提出中心论点, 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 . 文章主体紧扣空间的“法天则地”实践观、“天圆地方”模型观、“四方卫中”方位观和“天尊地卑”价值观等方面来论证。 C . 文中将明堂建筑形制与明代所建天坛、地坛建筑形制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天圆地方”的早期宇宙空间观。 D . 文末指出古代应用型空间观对后世文人意识形态的强制作用已消失,但对其艺术创作 仍有影响,论证有辩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叙事性文学中文本的开头与主体部分之间的叙事结构在层级上存在着差异,这体现了 主次相偕的分位意识。 B . “四方卫中”的“中”在审美层面主要形成了追求“中心”“中正”等思想观念和“中庸”“中和”等范畴。 C . “四方卫中”空间方位观激发早期先民以身体为中心展开活动,从而认识了五方观念的伦理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D . 早期空间观有很强的伦理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宇宙-神祇-君王”三位一体权力秩序昭示出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聂家坪村智慧大棚内,一垄垄草莓果实饱满,长势喜人。大棚钢架上,喷淋、洒药装置自动操作,通风系统和大棚卷帘也根据棚内温度和透光量实时调整,宛如一场田间地头版的“科技秀”。智慧大棚的所有操作都能在家里用手机完成。过去在传统大棚里种草莓,不论是浇水还是施肥都靠人力来完成,草莓长势也要“听凭天意”。如今智慧大棚不仅配备了自动放风、自动打药、轨道车等智能化设备,而凡在手机上就能轻松完成,节省了种植户的劳力,草莓也长得又大又鉗。    _

    智慧大棚的应用是近年来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技术助力下,村民可以实时在线观察土壤酸碱度、养分等信息,了解农作物最新的生长状况,实现科学管理。遇到病虫害问题,系统不但能够自动预警,还可依托大教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或远程视频咨询句农业专家寻求有效措施。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教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一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部署安排。围绕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鼓励建设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总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摘编自《田间地头的高科技》)

    材料二:

    云南的鲜花、四川的腊肉、浙江的茶叶……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各地农特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销往世界,不仅成为乡村百姓的致富经,更为各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浙江遂昌的茶叶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推出“茶叶数字化加速工程”,全力打造集研发、加工、物流及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数字茶业创业园。随着电商直播间、产地仓、创客空间等功能空间的建成,园区将为70家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产供销服务,直接增加400余个电商营销就业岗位,预计年产值将达3.5亿元。

    从先期不断摸索到市场政策引导,农产品电商如今已成为农村地区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突出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着力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以品牌化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积极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随着农村电商发展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相关数字人才培养工作也正加速进行。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人才支撑,瞄准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合理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依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活动,让广大农民更好享受数字红利。

    (摘编自《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材料三:

    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普及,不过,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仍然有很大空间。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专门提出“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近年来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都做了不少工作,当前已经看到成效。例如,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动建设益农信息社,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山东泰安肥城市借助“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提升农户对数字技术增产增收的认识,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教字技术的热情。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关键在于提高农村村民的认知、意愿和能力。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意愿是前提。通过“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农村电商培训项目等,搭建农村居民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平台是基础。参与,互动、沟通,分享,互联网给广大乡村提供了展示平台,带来了发展机遇。提升农村居民教字素养,让数字技术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前景广阔。

    (摘编自《提升数字素养助力乡村振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慧大棚的应用体现了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大棚的自动放风、打药等智能化设备 操作,种植户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B . 依托相关技术,村民可以实时在线观察土壤相关信息,了解农作物最新生长状况,并且可以依托大数据自动根除病虫害。 C . 当前,云南的鲜花、四川的腊肉等各地农特产品可以通过电商走向全国、销往世界,电商助力百姓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D . 浙江遂昌数字茶业创业园建设电商直播间、产地仓、创客空间等功能空间,为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产供销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内容包括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等,要求农村到2025年深化普及5G。 B . 农产品电商已从摸索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成为农村地区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批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C . 培养农村数字人才要顺应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设置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活动。 D .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成为乡 村振兴亟须解决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3) 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有哪些有效途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相 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咬作“马行”。

    “马行”逢三六九吉日开集,开集时,十里八乡的马贩子便云集于此,极是热闹。“马行”里的交易,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的是“中间人”撮合。

    一般成功一桩买卖,双方都要付给“中间人”一些佣金。“中间人”吃了买方吃卖方,看似潇洒,其实不然。要做一个上得台面的“中间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诚信,看到什么说什么,既不看人下菜碟,也不暗收好处打诳欺瞒。二是能耐,这能耐便是相马,一匹马往跟前一站,一看二摸三遛弯,看是看牙口,摸是摸膘情,遛是遛役力。可别小瞧了这二招,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学不来的。

    窑二就是做“中间人”的。在窑镇马行,窑二的名头极是响亮,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进马行,当头便是一句,窑二在不?似乎找着了窑二,卖马便卖得心安,买马便买得理得。

    窑二入行十年,相马无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退马事件,这让窑二的头上罩上了一层无形的光环。窑二也不拿架,人极随和,往往逢了集开了市,便左手托一紫砂壶,右手摇一雕花扇,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哧溜”一口,然后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神仙一般。

    这日逢九,照例是马行开市的日子。一大早,马行偌大的场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根根木桩上拴满了各式各样的马。买主,卖主,手一袖,便蹲在那儿等。等谁?窑二。

    窑二来了,边走边哼。左手泥壶,右手纸扇.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干净利落。不时地有人站起来,喝上一声好,然后问一句,窑二爷,来了您?窑二笑着点点头,答一声,来啦。接着哼

    进了马行,虽说没有交易,窑二也不闲着,人围着拴在木桩上的一匹匹马,来来回回地看。 看着,看着,窑二的脚就在一匹马前顿住了。是匹枣红马,毛色纯正整齐,浑身缎子般发亮。窑二围着那匹马连转了三圈,叹了一声,好马!

    窑二相马从不轻易夸马,看窑二的神态,这马绝非等闲了。立时就有打算买马的人聚了来,把窑二团团围住。人群里有一个胖子开了腔,窑二爷,这匹马当真是好马?窑二眯着眼答,您当我是闹着玩的?胖子瞅了瞅那匹马,摇一摇头,说瘦了点儿。窑二上下打量了胖子一回,应道, 驮货爬坡颠山道,您可见过胖子走得下来的?人群哄地笑了起来。窑二一摆手,说,对不住,只是打个比方,没有嘲笑您的意思。胖子也笑,胖子说,冲了窑二爷这句话,这马我要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价钱了。卖马的人是个瘦子,一胖一瘦分别跟窑二用手势打起了哑谜。围观的人屏着息,瞪着眼,一个个盯得仔细,生怕错过了一场好戏。价码终于在窑二伸出的手势里定了下来。窑二伸出五根手指,冲着人群晃了晃,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喧哗。一般的马都是二三十块大洋成交的,好了也不过四十块大洋,这匹马居然卖到了五十块,真真破了天价。

    在众人的唏嘘里,胖子很豪爽地掏出了五十五块大洋,交到窑二手里,五十块是买马的钱,五块是酬金。酬金本该是两块大洋,胖子说,难得今天买了匹好马,多谢窑二爷。

    胖子兴冲冲地牵着那匹枣红马走了。

    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不想却节外生出了枝。事情出在十天之后,胖子买回的枣红马突然病了。胖子起先以为是小毛病,请了兽医来看,兽医看了几次,却诊不出毛病来,只好开了药,灌服。十多天下来,病一点儿也没有见好,却白白贴进去十多块大洋。胖子有点儿急了,本想花高价买匹好马来挣钱,谁知却成了赔钱货。

    眼见马病得不行了,胖子寻到了马行,追问窑二缘由。窑二摇头,说定是您饲喂不当的事。胖子不服,想要退马。窑二说,马行有规矩,马在买马人手中超过了三日,概不退换。如果都像您这样,喂出病来就来退换,马行岂不乱套?众人皆点头附和。

    胖子见辩不过,一急之下,竟在一天夜里把自己挂在了马行的一根木桩上。

    窑二听了这事,一踩脚,长叹一声,再不去马行。数日之后,窑二也一病不起。

    那天,眼见窑二的身子骨不行了,窑二的老婆抹着泪坐在床头,望望窑二,又望望得了怪病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儿子,凄切道,都怪我,不该出了这等馊主意,逼你牵了自家的马去骗人啊。窑二摇头,幽幽地说,不怪你,怪我自己,一个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妻儿,却要靠这等手段害人害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

    言毕,两行浊泪爬上了面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行有规矩……岂不乱了套”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窑二坚持原则的形象特点。 B . 胖子最后无奈自尽与前文洒脱、大方的形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C . 小说前半部分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后半部分扣人心弦,尺幅之内,摇曳多姿 D . 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马行的人对窑二的信任,突出窑二会相马的特点。
    2. (2) 小说画横线的两处描同中有异,两处描写各有什么效果? 请结合文本赏析。
    3. (3) 小说开头三段和结尾三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永兴二年,初,陈敏既克石冰,自谓勇略无敌,有割据江东之志。其父怒曰:“灭我门者必此儿也!”遂以忧卒。敏以丧去职。司空越起敏为右将军、前锋都督。越为刘祐所败,敏请东归收兵,遂据历阳叛。敏据有江东,以顾荣为右将军,周玘为安丰太守。敏命僚佐推己为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加九锡,列上尚书,称被中诏,自江入沔、汉,奉迎銮驾。太宰顒以张光为顺阳大守,帅步骑五千诣荆州讨敏。刘弘遣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屯夏口,又遣南平太守汝南应詹督水军以继之。侃与敏同郡,又同举吏。随郡内史扈怀言于弘曰:“侃居大郡,统强兵, 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必无是也。”侃闻之,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敏以陈恢为荆州刺史,寇武昌,弘加侃前锋督护以御之。侃以运船为战舰,或以为不可。侃曰:“用官船击官贼,何为不可!”侃与恢战,屡破之。怀帝永嘉元年,陈敏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附,子弟凶暴,所在为患,顾荣、周玘等忧之。庐江内史华谭遗荣等书曰:“陈敏盗 据吴、会,命危朝露。诸君或剖符名郡,或列为近臣,而更辱身奸人之朝,降节叛逆之党,不亦羞乎!吴武烈父子皆以英杰之才,继承大业。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皇舆东返俊彦盈朝将举六师以清建业诸贤何颜复见中州之士邪! ”荣等素有图敏之心,及得书,甚惭,密遣使报征东大将军刘准,使发兵临江,己为内应,剪发为信。准遣扬州刺史刘机等出历阳讨敏。荣等遂斩敏于建业,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陈敏之叛》,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皇舆 东返/俊彦盈朝/将举六师以清建业/诸贤何颜复见中州之士邪 B . 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皇舆 东返/俊彦盈朝/将举六师以清建业/诸贤何颜复见中州之士邪 C . 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皇舆 东返/俊彦盈朝/将爷六师以清建业诸贤/何颜复见中州之士邪 D . 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皇舆 东返/俊彦盈朝/将举六师以清建业诸贤/何颜复见中州之士邪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永兴二年”中的“永兴”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纪年法,但前者是年号纪年,后者是干支纪年。 B . “灭我门者,必此儿也”与“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两个句子句式相同。 C . “又同岁举吏”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岁”字含义不同。 D . “匹夫之交”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敏打败石冰以后骄傲自大,自以为勇猛过人,谋略无人能比,产生了割据江东的念头,他的父亲斥责他将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B . 司马越被打败后,陈敏请求东归收兵,于是占据历阳发动叛变,后占领江东各地,任命官员,并让部众推举自己任大司马、楚公等。 C . 陶侃与陈敏同郡,且同年被荐举为官,扈怀猜疑陶侃会有异心,但刘弘坚信陶侃不会叛逆,认为陶侃是大丈夫,绝对不会忘恩负义。 D . 顾荣等人收到华谭劝降的书信后十分惭愧,于是萌生除掉陈敏的想法,派遣使者联系刘准发兵讨伐陈敏,顾荣等人在建业杀死陈敏。
    4. (4) 把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侃闻之,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②陈敏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附,子弟凶暴,所在为患,顾荣、周玘等忧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将之衡阳道中作

     张祜

    万里南方去,扁舟泛自身。

    长年无爱物,深话少情人。

    醉卧襟长散,闲书字不真。

    衡阳路犹远,独与雁[注]为宾。

    【注释】湖南衡阳市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所以叫“回雁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的“道中作”体现了本诗的写作情景,用“将之衡阳”表明了诗人要前去的地方。 B . 首句“万里”“南方”从所去之地的距离与方位切入,为下面的诗句奠定了情感基调。 C . 颈联通过“醉卧”与“闲书”这两个生动的细节,写诗人在衡阳时消沉、放纵的生活。 D . 尾联前句用衡阳之路的遥远照应标题,后句则化用典故,借助“大雁”意象表达情感。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

      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

    2. (2)      杜甫《登高》中,“ ,  ”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3. (3)     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描写月亮来烘托情感、氛围。以写月来烘托离愁别绪的一句是“”,以写月来烘托曲终人静、余音绕梁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站在古老的豆沙关举目望去,只见从空中直至谷底,层次分明地立体分布着五条道路。其并驾齐驱的绝妙道路设计,让人—时有之感,而待你定晴仔细观察后,一定会对这出神入化的交通设计赞叹不已。在逼仄的盐津豆沙关峡谷中,高低错落的五条通道,犹如集束的综合电缆,密集地布设在峡谷中。举目望去,排列在峡谷中的五条立体通道,恍若一部飘逸在天地间的五线谱 , 穿梭于其间的汽车、火车、船只、人影,恍若跳动在这部庞大乐谱中的音符。

    地处云南咽喉的昭通,在历史上便以战略要冲雄踞于滇东北。在昭通古往今来的漫漫岁月中,集各种文化于一体,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融合、碰撞、交汇,就此沉淀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在新世纪的曙光中,昭通人地架桥梁、修公路、筑铁路、建机场、通航道……将历史上封闭隔绝的昭通,一举建设成为③    的新昭通。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尘卷风虽然与龙卷风是“近亲”,但龙卷风首先在空中形成,逐渐延伸到地面,将地面的东西吸到空中,宽度为几十米到几千米,下接地、上连天;尘卷风则相反,首先 ____ , 再向空中发展,宽度为几米到几十米,高度多为几米到几十米。

    尘卷风动作迅疾,但旋转行进时相对不稳。这是为什么?由于地表粗糙不平,接触地表的小团空气不但会因地表的摩擦作用而减速,还会因流速发生差异而产生不同大小的空气涡旋……不管是哪种原因产生的涡旋,都会随着气流总的方向    __ , 前进中又相互干扰、变形、合并或扩散。

    尘卷风_   _ , 但相对来说,大的尘卷风更偏爱春季。在春季,树叶还没有全长出来, 庄稼地光秃秃的,地面没有遮挡物,地面上空气温度变化较大,容易刮起尘卷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每一段的内容,每句不超过18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②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贾岛《送集文上人游方》)

    ③春山无近远,远意一为林。未少云飞处,何来人世心?(朱耷《题山水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远意”的追寻,其实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也是对付现实压迫的一种心理希冀。心有“远意”的人更懂得深情,心有“远意”的人也更能发现美。寻到了“远意”,便是在心底种下了花儿。心有“远意”,不必归隐终南山,处处皆是桃花源、水云间;心有“远意”,心才不会困于尘世的方寸之间,情才不会淹没于晨昏的喧嚣之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