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绿春县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生态文学作品,如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一种精神》、哲夫的《水土中国》等。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到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建设,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发展观念,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生态文学的繁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学文化积淀基础。我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后来的游记、风景散文等文学作品,堪称最早的生态文学。而自古便有的天人合一、天行健、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来重视生态和环境,重视自然与和谐。中和、协和、平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生态文学的根本主题。

    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从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文学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时期,率先出现的一批生态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等,关注中国的森林滥伐、风沙肆虐、国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获得文坛瞩目,从而为生态文学名分的确立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题材内容上看,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包括森林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体裁样式则囊括了小说、诗赋、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等、植物文学如梁衡近些年来踏寻采写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动物文学如乌热尔图的《七义特角的公鹿》、姜戎的《狼困腾》等,大自然文学如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等,水文学如哲夫的《水土中国》、秦岭的《在水一方》等。

    生态文学中所占比重和产生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纪实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等是反映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代表性作品、生态问题报告文学分量很重,更易引人警醒,启人深思。譬如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一一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以生态及开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倡扬科学发展观、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等方面,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秀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正在退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势必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悲、视角和面貌,只要保持与生态紧密的关联,生态文学就一定能接上地气,获得蓬勃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中国文学的新生长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直接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B . 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正是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木主题。 C . 生态文学是由生态问题催生的,它强调人对白然的尊重、人的责任和担当。 D . 生态文学题材内容类型丰富,各自的代农性作品众多,整体比重相对均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指出当前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生态文学勃兴的现象,进而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勃兴的原因,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B . 文章从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哲学要义等方面说明生态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学文化积淀基础,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 . 文章第六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何建明、肖亦农、李林樱、哲夫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观点。 D . 文章末段承接上文的论述,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学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文学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它将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B . 生态文学一直从正面反映自然环境保护、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 C . 要想创造出更受读者欢迎的生态文学作品,就需要与生态保持联系,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D . “数罟不人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体现了生态文学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托底”与“先行”功能兼备。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国家电网全系统日均投入10万人,创造了三天三夜为武汉雷神山医院通电、五天五夜为武汉火神山医院通电、37小时为武汉最大方舱医院通电的“国网速度”。 火神山医院供电工程中,员工为了连夜吊装4台10千伏环网柜,跳进冰冷刺骨的深水泥坑中敷设电缆,穿着湿透的泥衣战斗到凌晨三点。

    除了保供电,国家电网还通过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等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累计出台5批42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及供电服务保障,以电网率先复工带动全社会恢复生产;提供就业岗位4.62万个,比去年增长40%,并优先考虑高校毕业生、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施百日攻坚,让198个贫困县的1777万居民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摘编自冉永平,丁怡婷《为做好“六稳”“六保”提供可靠电力支撑》《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0日)

    材料二:

    只要不是没交电费或出现线路故障,就永远不会停电。记者从国网江苏电力公司获悉:停电检修等“计划停电”将在长三角告别历史舞台。首先取消计划停电的是南京、上海、杭州三座城市。

    计划停电是电网企业沿用多年的工作模式,一般是为了升级改造电网、消除电网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入用电,是企业、居民停电的主因之一。取消计划停电以后,这些作业都将采用不停电作业的方式来进行。

    取消计划停电的底气,来自城市电力网架的优化和电网科技的进步。在江苏,电力部门一方面不断升级电网,另一方面全面推动配网作业由以停电为主向不停电转变。在杭州,依靠着智慧AI调度、电力大数据感知、电网自愈和带电作业等新技术新手段,停电作业越来越少。在上海,供电部门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管控方式,减少输电线路不必要的停电时间。

    (摘编自申琳《长三角重点城市将告别计划停电》,《人民日报》2020年9 月8日)

    材料三:

    展望未来,电力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2020-2035 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电气化进程加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传统用电行业增速下降,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用电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未来西部地区用电比重将有所提高,东中部地区仍是我国的用电负荷重心;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提高电网互济能力,共享备用资源,减缓最高负荷增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一时期,通过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用好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电源结构更加优化,电力系统更加安全。通过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电力可持续保供能力将不断提升。

    (摘编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 2020年6月12日)

    1. (1) 下列对中国电力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国家电网保供电、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起到了“托底”与“先行”的重要作用。 B . 为了实现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电,电网企业一般采用计划停电的工作模式,给用电企业和居民带来不便。 C . 在2020~ 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十五年里,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但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D . 国家电网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六稳”“六保”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将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电网日均投入10万人,在武汉创造了三天三夜为雷神山医院通电、五天五夜为火神山医院通电、37小时为当地最大的方舱医院通电的“国网速度",实现供电保障。 B . 材料一二介绍了国家电网在新冠疫情防控阶段及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肯定了其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表现。 C . 南京、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将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控,在电网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为新用户接电等情况下永远不会停电。 D . 有序发展水电、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发挥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等,是我国电力发展布局的任务。
    3. (3) 我国电力企业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推进电气化进程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花种子

    王腾

    “爷爷,你今年不再冻花了吗?”文文说。

    爷爷正用镊子小心调整着什么,只是微徽点了点头。

    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看上去仿佛它们自己都在发光,光洁的墙壁和里西精心雕刻的房间能同时看得清清楚楚,楼房的下面是各种冰花作品组成的点缀,盛开的鲜花和成群的游鱼保持着各自的姿态冻结在完全透明的冰块里,栩栩如生。

    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然后就是和这些高楼大厦一起慢慢化为一汪清水,你再也不会分得清哪滴水曾经是窗户,哪里曾经是楼梯。游鱼会重回僵死,鲜花也会凋垂然后腐烂,生命盛极一时的记忆也随之而去。此时此刻的所有精美永远伴随着相同程度的忧伤,这是7岁孩子也能感受到的忧伤。

    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

    “妈妈说你得了很重的病。”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妈妈说你就要走了。我还听到他们在吵架,叔叔说你什么也没能留下。”

    “我哪都不会去的,冰化了之后,冰去哪了呢?爷爷只不过是要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文文,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回到那里的,这一点都不可怕。”

    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

    “确实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是吧?可比起它们盛开的样子,现在却感觉这才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爷爷把桌上的冰花递给文文,“不过要记住冰做的东西都会融化,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

    “可是到了春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吗?”

    “啊,说不定真的会,说不定还真的能开花结果,应该等你再回家时就能看到了吧,好了,把它带上吧,咱们该走了,早点吃完晚饭还能赶上一会儿开始的冰灯。“

    展会上的收藏家在春天到来前带走了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幸运的寒冬,或许再也不会有了。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直到最后,当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浪费电去保存这样一个不明所以的物品时,一位老人从历史博物馆买下了它。

    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然后茫然地听老人讲春夏秋冬这些陌生的词语,当然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种脆弱的物质即将消失的前夕,却用它制造那么多精致的东西。

    它们终于被最后一个人也遗忘了,和无数垃圾一起被丢弃在北方的无人区里,坠入了冰川的深沟,不过在那里它们能在寒冷的保护下继续沉睡,更多的垃圾掩盖上来,船舶与飞行器的喧嚣,人们彼此交战的轰鸣,从天而降烧尽世界的大火,和在那之后的万籁俱寂都没能唤醒它们。

    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

    一位访客飞到了这里,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

    访客顺着河流而上,他的目光扫描了整块冰川,最终发现了这些种子,虽然它们仍然与冰川的深处融为一体,但是这块没有气泡的透明冰体还是让访客明白它们共同属于一块失落已久的工艺品。

    如果这些种子有记忆,它们应该不会觉得这个布满针尖的黑色球体是这个世界幸存者的遥远后代。在远方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还生活着他亿万的同胞,以比特位的形式继续着亿万种新的生活。

    很少有谁会像访客这样,对扁平的三维现实世界还感兴趣,过去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可以养活如今一个城市人口的居民,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切。

    而访客却在这片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绿色中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思考了很久,直到太阳下山,星辰在他闪亮的金属外壳上闪闪发光。

    于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他们纷纷回到了被遗弃已久的世界,选择了重新与大地和星辰一起感受宇宙的呼吸。

    他们迈过了齐膝深的积雪,走进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在这个转瞬即逝而又色彩斑斓的晶莹世界里,人们的欢笑在他们耳边回荡,盖过了凛冬寒风的低吼。

    (节选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5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对话开篇,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让读者了解了爷爷是一位喜欢“冻花”的能工巧匠。 B . 小说详细地介绍了工作室中文文身边的各种冰雕半成品,为爷爷喜欢冰雪艺术埋下了伏笔。 C . 爷爷的最后一件冰花作品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但爷爷却认为这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 D .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冰花种子顽强的生命力。
    2. (2)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冰花种子”的含义。
    3. (3) 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春,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辏,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 , 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时人不以为可,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八月,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连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微,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微为太子太师。微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魏微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B .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C .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D .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 出阁,文中指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皇族以此确认其成年人身份。 B .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后来以此指称储君。 C . 伏惟,意即趴在地上想,专用于古代臣子对君王上奏时,以表恭敬。 D . 手诏,是皇帝亲笔写的诏令,不同于一般文书,得手诏者备感恩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后,认识到皇子也应遵从礼制,谦逊节俭。 B . 太子得到用度不限的恩准,挥霍无度。张玄素直言太子有亏德才,演变下去会亡国。 C . 张玄素认为太子骄奢无度致使正直之士远离,奸佞之徒阿附,提醒皇上认识到危机。 D . 魏徵因身体等原因不愿做太子太师,皇帝赐下手诏,态度恳切,魏征最终接受任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

      ②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西山望硖石湖①

    白居易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

    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②官闲好独来。

    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③。

    [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中再访恩师顾况故居,作此计。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句中“南湖似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南湖平静清澈的特点。 B . 三、四两句通过视角远近、高低的变换,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阔大清幽的景象。 C .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与顾况在长安谈论诗歌的情形,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D . 全诗用语平易晓畅,音韵优美和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2. (2) 诗歌颈联中的“闲”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人们在暮春时节,穿上春装,成群结队,“”,一路酣歌而归的动人景象。
    2. (2) 《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义大军的句子是“ “。
    3. (3) 《兰亭集序》中作者写到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其中比较“躁”的人的做法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世纪         ,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的历史长卷,写满了波澜壮阔,闪耀着璀璨荣光。(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初,亿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了        的面貌,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可爱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解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带领人民顽强拼搏,让团结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正能量。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行进,值得每位国人思考。        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         , 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奇迹。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风雨兼程    孑然一身    道路    披星戴月 B . 风雨兼程    一穷二白    征途    披荆斩棘 C . 夙兴夜寐    一穷二白    道路    披星戴月 D . 夙兴夜寐    孑然一身    征途    披荆斩棘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撒枯拉巧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B . 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C . 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列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就义成仁,毁家纾难 D . 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2月4日晚的鸟巢灯光璀璨。开幕式上,冬奥会旗随着6名旗手进入乌巢体育场,在距离地面45米的空中,主火炬执行机构开始运转, 6根管线缓缓下垂。地面中心台的盖子滑开,露出一片藏在地下的“雪花"。最先接通的两条线是电缆和网线,“雪花”的电路供应从地下切换到天上,主火炬有了“神经”。随后是两根氢气管插接成功,氢燃料供应正常,主火炬有了“大动脉”。最后,两根威亚钢索将这片“雪花”拉起,主火炬凌空起舞。直播镜头里,一片雪花飘到鸟巢体育馆中心,地面上的大“雪花”从平面翻转54度,正式登台亮相。随后,火炬手登上台阶,把手中的“飞扬”火炬插入这片“雪花”的中心。研制团队利用悬挂在威亚钢索上的执行机构和地面装置的流畅配合,完成主火炬在40米高空的360度旋转,实现了“火”与“舞”的完美融合。

    与以往熊熊燃烧的火炬相比,     , 最后一棒进来以后,把它往上一放,它就是主火炬。这种点火方式让主火炬比以往节省了99.9%的能量,    。张艺谋认为,奥运火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随着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他坚信以往熊熊大火的形态,     , 而北京冬奥会恰好抓住了机遇。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用一段话简要概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火炬点亮过程,字数不超过80字。
四、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追思时刻”是奥运会闭幕式的规定环节,以缅怀逝者,追念生命。北京冬奥会采用了“折柳寄情”方式: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演员手拿发光的“柳条”,缓缓走向中间,无数道绿光像纪念碑一样升起,我们把对逝者的深沉怀念变成了一起向未来的希望。

    这一环节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获得众多点赞的评论有以下几条:

    “眼泪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欢笑也可以是最美的告别。’

    “体育竞技是残酷的,但类似这样的细节却让人有温暖感。'

    “像‘折柳’等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可以焕发断的活力。’

    以上评论,哪一条最能体现你的心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情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