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景东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二下·祥云期末)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其共同之处是(   )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 . 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 B . 都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C . 各条约均涉及到割地 D .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 2. (2020高二上·麻城月考)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众多士人周游列国、论战辩驳,他们的活跃推动了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这主要反映了(    )
    A . 争霸各国对人才的争夺 B . 民间私学教育的兴起 C .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D . 原有阶级关系的变动
  • 3. (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 观察下图所示,说出造成①②状况的原因有(    )

       

    ①朝鲜战争

    ②罗斯福新政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4.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   )
    A .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 .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 5. (2020高二下·宾县期末)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
    A . 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日益半封建化 C . 思想界出现了“西方学习”的热潮 D . 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 6. (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 有学者在评论古代某一时期思想状况时生发感慨:“这一阶段思想的特殊风貌及其大趋向和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比起来,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最难得的是,他们的言语之间往往充盈着人道的热情,形成一股感人的张力。”这一时期是( )
    A . 春秋战国 B . 秦汉之际 C . 明末清初 D . 清末民初
  • 7. (2018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 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 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 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
    A . 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 . 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 . 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 . 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 8. (2019高二下·沁县期中)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K.M.潘尼卡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 9.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

    A . 主张民贵君轻 B . 维护统治秩序 C . 强调层层分封 D . 体现以德治民
  • 10. 被称为“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我国古代发明中的(   )

    A . 印刷术 、造纸术 B . 火药、指南针 C . 指南针、造纸术 D . 火药、印刷术
  • 11. (2021高二下·长白月考)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

    A .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 .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
  • 12. (2019高二下·大庆期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
    A . 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 . 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 . 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 . 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 13. (2018高二下·如皋期末)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
    A . 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 . 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 . 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 . 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 14. (2018高二上·峨山期末)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④
  • 15.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C .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D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16. (2015高二上·衡阳期中)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A .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17. (2020高二上·岷县期中)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
    A . 宣扬了等级观念 B . 批判了封建的等级观念    C . 肯定了教会的作用 D . 肯定知识评判标准功能
  • 18. (2020高二上·运城月考)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 格物致知 B . 发明本心 C . 知行合一 D .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19. (2020高二上·花垣开学考) 某学者在谈论人文主义者时说:“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曾经承认或者敢于承认自己是一个正式的哲学上的无神论者。”此言论的依据可能是因为“他们”(   )
    A . 倡导教权至上 B . 坚持宗教信仰 C . 宣扬理性主义 D . 惧怕教皇势力
  • 20.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

    A . 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 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 . 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 . 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二、问答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材料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 23.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

三、材料分析题
  • 24.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2. (2) 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4. (4)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 25. (2017高二下·平坝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1. (1)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三个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之处。

    2. (2) 指出上述不同对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四、综合题
  • 26. 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明代习俗史》

    材料二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
  • 27.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AЕМ”意为财政贷款)

    对比两则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