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平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4-14 浏览次数:898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这种嫡庶制度(    )

    A .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B . 在中国古代从未被打破 C . 为今天的继承法所沿袭 D . 完全化解了嫡庶矛盾
  • 2. 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是(    )

    A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 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C . 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D . 王位世袭制的恶果
  • 3.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元世祖的举措属于(    )

    A . 遵用汉法 B . 沿用宋制 C . 重用汉人 D . 仿效隋唐
  • 4. 有位史学家说:“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它“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材料中选拔优秀分子的办法是

    A . 九品中正制 B . 禅让制 C . 科举制 D . 察举制
  • 5. “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白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的壅滞、烦琐的毛病,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这个机构(    )

    A . 防止了大臣专权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 取代了内阁权力 D . 扩大了统治基础
  • 6.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公民都有机会当官,直接参与城邦管理,昨日的微不足道的、最不起眼的普通公民,在今天可能成为城邦最高官吏。这一现象是雅典(    )

    A . 民主选举制度的结果 B . 直接民主制度的反映 C . 消灭阶级差别的体现 D . 摊行社会平等的结果
  • 7. 罗马共和国时,谁能够发言,何时能够发言,都有严格的规定,贵族始终在平民之前。这体现了当时罗马政治的(    )

    A . 随意性 B . 民主性 C . 阶级属性 D . 法治特征
  • 8.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古罗马法学家负责整理、编纂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对“完备”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由皇帝亲白编纂颁布 B . 内容详实 C .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D . 形式灵活
  • 9.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说:“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该作者的态度是(    )

    A . 否定美国宪法 B . 进行社会革命 C . 扩大政府权力 D . 发展直接民主
  • 10.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m一辄。这里“如m一辄”的问题是(    )

    A . 摆脱外国殖民统治 B .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 . 提供T业革命前提 D .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 11.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和官员,首相向皇帝而不是国会负责;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国会;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这说明了德国民主制的

    A . 虚假性 B . 彻底性 C . 独特性 D . 半封建性
  • 12. 太平天国捣偶像,拆孔子牌位,焚儒家经典……曾国藩书《讨粤檄文》,打jm卫道(封建正统)的旗帜,许多读书人加入湘军。这反映出(    )

    A . 太平天国的行为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 B .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根基较深 C . 曾国藩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进步 D . 太平天国领导人崇洋媚外
  • 13. 李大钊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论文《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日)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李大钊认为义和团(    )

    A . 具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B . 是真正的农民运功 C . 思想保守无益于反侵略 D . 思想落后不宜吸取
  • 14.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乃是在欧战后世界革命的怒潮中和中国城市工业开始发展中发生的,因此,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新方向便是社会中最有革命要求的_____参加革命,开始表现他的社会势力。”文中的空格应该是(    )

    A . 资产阶级 B . 无产阶级 C . 农民阶级 D . 地主阶级
  • 15. 董仲舒为发掘大义做了很多研究,他把自己的见解与儒家经典相附会,并把这些观点当作上天意志,劝皇帝接受,并告诫皇帝,如果不采纳这些见解,就是违背天意,迟早要招致祸患。可见,“附会”的结果是( )

    A .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 . 使帝位合法化 C .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 . 使儒学法律化
  • 16.

    西晋卫恒曾指出:“隶书者,篆之捷也。”下列汉字“解”的演变中体现出这一认识的阶段是(    )

    A . B . C . D .
  • 17.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下表是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特殊性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B . 革命就是要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 C . 伟大思想必然产生于革命实践中 D . 革命两阶段紧密相连并及时转换
  • 18. 1956年国风昆苏剧团的《十五贯》进京演出,“京华争说《十五贯》。”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的。当时的“政治”是(    )

    A . 社会主义T业化建设开始 B .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 . 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提出 D . “双百”方针的贯彻
  • 19. 普罗塔戈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白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 . 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 . 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 . 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 . 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 20.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甚至早在19世纪时,达尔文的进步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就不仅限于生物学领域了……因此,看到马克思及其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在进化和进步的问题上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这就不足为奇了。”这说明(    )

    A . 进化论已得到社会普遍接受 B . 进化论是马克思理论的来源 C . 进化观已超越了生物学范围 D . 进化论彻底否定了上帝权威
二、<b >非选择题</b>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王安石《周公》

    1. (1) 依据材料概括商鞅和王安石治国方略的不同特点,概括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1. (1)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三个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之处。

    2. (2) 指出上述不同对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