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

更新时间:2022-07-30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 .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 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 .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 .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着,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 . “无为而治”“随遇而安”在文章中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到人们对村里的知青的态度,激发了内心读书的愿望。 C . “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 . 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 . “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 . 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 . 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 (3) 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4. (4) 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 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 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隆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流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隆之战》)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岀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B . 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C . 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D . 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轨,方正的大道。文中“车不得方轨”是说大军不能走大路,只能秘密行进。 B . 辎重,一般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粮草等物资,也可指行李。文中指前者。 C .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部属,也用于敬称将帅。文中“麾下”敬称成安君。 D . 裨将,相对主将而言,即副将,也称“偏将”;有时也用来指专任一方的将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信、张耳一方仅几万人,且久战未歇;而赵王及成安君一方号称二十万,以逸待劳:这正是成安君正面迎战的底气。 B . 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确实击中了韩信、张耳一方的软肋,但是陈余没有听从;这也是韩信敢于主动引兵攻击赵军的原因。 C . 韩信背水布阵,遭到敌方嘲笑;还敢主动进攻,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些招数成功地让赵军倾巢出动,而留下空虚的后方。 D . 赵军本来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是韩信通过巧妙地排兵布阵,先引蛇出洞,然后各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打败敌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②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5. (5) 有人说,如果广武君的进言被采纳,历史可能会被改写。试梳理广安君精妙的战术设计。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描写了居住环境的优美,可以安心过隐居的生活,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味道。 B . 上阕三、四句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C .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饱含深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引人深思。 D . 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词的风格可以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这首词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
    2. (2) 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2. (2) 在《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
    3. (3) 《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长达七年的温暖陪伴中,《中国诗词大会》不断让观众深刻领悟到——重拾诗词,不是为了社交文化的“面子”,而是关乎心灵家园的“里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当悠久的经典和朴实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必会迸发出最为美妙又最具力量的精神颂歌。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不是一种典雅、平和、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且是万众瞩目的夺冠时刻。这种源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君子之德,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慰藉和鼓舞。

    万物皆可诗词——这是本季节目带给观众最为强烈的感受。形容《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可用“        ”;铭记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上留下的高光时刻,当属“        ”;怀念一生没走出稻田的袁隆平院士,王立群老师借用《七律·到韶山》,道出深情无比的“         ”,吃米不忘育种人;为奋战在冰天雪地中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献上祝福,“         ”再合适不过了……

    如何用诗词的方式介绍冬奥项目?用诗词来形容“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两道家常菜,(            )古诗词里竟有和冰激凌高度适配的表达?一系列脑洞大开又生动妥帖的“古为今用”,一次次令观众感叹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壮夫思报国,志士窃忧时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④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⑤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 ②③④⑥ B . ②⑥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⑤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不是万众瞩目的夺冠时刻,而且是一种典雅、平和、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 B . 在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不是一种典雅、平和、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且是万众瞩目的夺冠时刻。 C . 在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不是万众瞩目的夺冠时刻,而是一种典雅、平和、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 D . 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是一种典雅、平和、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不是万众瞩目的夺冠时刻。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你会选择什么? B . 会难倒许多人吗? C . 会有很多选择 D . 你会觉得很有意思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        :一个出身寒微,平时对下人宽厚;一个出身名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        , 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呢? 秦可卿如果是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的养父真的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     , 经常会很难为情。起码她表面上可以强撑着,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清夜扪心,她就会感到她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人家这么富贵,自己的背景如此不堪,她会自卑痛苦的。可是,书里面一笔这样的描写也没有,从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死去,完全没有这样的内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结合文段分析,说说为什么秦可卿并非出身于“宦囊羞涩的小官僚”人家。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卢梭说:“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歌德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梁启超先生曾言:“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