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语文...

更新时间:2022-07-17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 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②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 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③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垛,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①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 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 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②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 惠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 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 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③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 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

    ④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圆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 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B . 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C . 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 .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 .     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主要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 .     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 .     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
      A .     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 .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C .     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D .     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
    4. (4) 材料二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请简要分析。
    5. (5) 综合上述材料,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原稿

      定稿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 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紫禁城的鲥鱼汤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②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③第一网,一无所获。

    ④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

    ⑤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 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

    ⑥“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

    ⑦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

    ⑧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

    ⑨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

    ⑩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

    ⑪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

    ⑫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

    ⑬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

    ⑭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

    ⑮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

    ⑯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 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 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

    ⑰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

    ⑱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 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

    ⑲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 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

    ⑳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

    ㉑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

    ㉒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

    ㉓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

    文本二

    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窟, 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②段,作者用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独特风景。这两段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夹杂散句,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B . 小说中具体描写张和烹饪鲥鱼的复杂过程,是为了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也突显了张和高超精湛的厨艺,塑造了张和这一人物形象。 C . 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 D . 小说中写鲥鱼离水则死,必用冰块保鲜,凸显其娇贵,为后文官差因赶路而误伤路人埋下伏笔。
    2. (2)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通过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张和评论鲥鱼,凸显出鲥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的珍贵。 B .     小说中“草长莺飞”的化用以及“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的比喻,凸显了江南的灵秀;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 C . 小说中作者通过一次次描写鲥鱼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样随鲥鱼沉浮的人物命运才能令人信服。 D . 小说中刘老六捕到了鲥鱼,是小男孩被马踩死的诱因,同时也为小说结尾张和儿子不治身亡情节的突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3) “发现”是文艺理论的说法,指读者或作品中人物“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这篇小说使用的是“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方式,这样的安排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 (4) 学校文学社计划出一份悲剧作品阅读清单,《红楼梦》与此文都入选, 为了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社员们商量将目录细化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三类。但对这两部小说分别归为哪一类,大家意见不一。请你结合文本一文本二分别为两部作品归类,并陈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泷冈阡表(节选)[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 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 , 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注释】本文是欧阳修在其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一篇墓表。泷(shuāng) 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 .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 .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 .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考,是对其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 .     姑,古时称丈夫的母亲为姑,丈夫的父亲为舅。唐代诗人朱庆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舅姑”即指“公婆”。 C .     归,古时已嫁女子回娘家称“归”。《诗经·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于归”亦即此意。 D .     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 .     作为封建时代一个官吏,欧阳修父亲非常相信算命者之言,难以摆脱迷信思想。 C .     文章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D .     欧阳修母亲了解其夫、敬佩其夫,并谨记其夫遗训,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谆谆教诲。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②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5. (5) 桐城派散文家林纾曾评注此文:“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请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公) 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释】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成底事:一事无成。③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 (1) 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写天将暮时,又起小雨,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 B .     上片“几许渔人飞短艇”中,“几许”犹云多少,加上“飞”字,表现了渔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 C .     下片前六句,句短调促,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描写了江山之美。其中“严陵滩”三字为下文抒情埋下了伏笔。 D .     这首词从夜晚泊舟写到心绪,再从早上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
    2.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2. (2) 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于一炉的千古名句是:“。”
    3. (3) 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比 2011 年有所下降,很多青少年坦言,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

    让青少年好好读书,需要更多的支持,如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家庭环境的营造。首先,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被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广大作品要多出快出。可是走进书  店,我们发现教辅读物        , 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倍受欢迎, 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         ,所以这也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读书。其次,政府可通过多举办读书比赛,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等,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        , 氤氲在浓浓的书香中。可是如果时代浮躁、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            , 即使强调青少年读书,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让孩子将读书当作一种赏心悦目、美妙的情趣。可是如果家长唯分数马首是瞻,逼着孩子不停地跋涉在书山题海,奔波于辅导班,孩子如“苦行僧”,哪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或俗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汗牛充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潜移默化    蔚然成风 B . 浩如烟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潜移默化    大行其道 C . 汗牛充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耳濡目染    大行其道 D . 浩如烟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耳濡目染    蔚然成风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 B . 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多出快出。 C . 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多出快出。 D . 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另外,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 B . 另外,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 C . 另外,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这是对家长的要求 D . 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另外,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这是对家长的要求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长津湖之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一是武器装备和战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 50 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               , 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

    ……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雄赳赳、气昂昂出国迎敌, 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其实,                  ,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2. (2)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亲自领导和部署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解除了几千年来血吸虫病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

    材料二: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材料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公开信,向广大市民发出“全面小康,健康有我”的号召,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