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第...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法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管仲、李悝、申不害、商鞅等代表人物,以商鞅变法为明确确立,以秦统一中国为鼎盛,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参见《睡虎地秦简》)。法家虽然在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中,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学人所表面上鄙弃,然而实际上其统治国家的不分贵贱、以法治国思想和所创立的众多诸如郡县制、功绩制、户籍制等制度设计,深刻扎根于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思想上外儒内法,儒法合流,制度上“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以说,是法家真正奠定和塑造了中华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格局。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制度历史上,法家事实上是具体制度形态上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从法家的起源和其核心的思想而言,法家毫无疑问是起源于道家,可以说是道家思想在社会治理的显现和具象化,法是道的人间化。从起源来看,《汉书·艺文志》认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也就是说,法家上古就来自于司法实践。以法家思想来看,法家所秉承道家的天地自然的规则,认为人间治理同样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则,而不应该以君王官吏的个人意志擅自更改,认为法是道在人间的显化,只有通过确立道的化身——法,才能通过法的约束而实现道家的无为而治,例如,后世认为是法家的改革家的管仲所著《管子》一书,其《明法》篇开篇即讲,“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这里的道明,实际上就是通道明道,进而指出,“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整部《管子》所体现的处处是类似的道法治国的思想。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将《管子》列为道家典籍而不是法家典籍。

    对于法家思想诠释的最为彻底的毫无疑问是《商君书》,《商君书》被认为是商鞅或者其下属所著,但其中显然有些篇章(如《徕民》)是后人托做,这已有明确结论,但《商君书》所表达的思想的确是法家的精要。《商君书》毫无疑问贯彻了以法治国、重刑轻赏、以法止刑、贵贱平等等理念。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言,“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可谓如出一辙。这里不是说圣人认为仁义不重要,而是认为仁义靠说教没有用,最后只能变成口头的假仁假义,如《商君书·画策》所言,“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所以法家认为要以法、信、权治天下,而首要是法和信(《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经法》更是将法家与道家的继承关系阐释的淋漓尽致,其被认为是作于战国中晚期,其开篇《道法》一章所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就是说,世间法的本质上是来自于道,用以规矩人间得失,明辨曲直。再如被誉为法家之大成者的《韩非子》,在《主道》一篇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也就是说,明君所立的明是非善恶的纪法,本质上来自于道,并认为,“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这实质就是道家“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治世思想。因此,显然可以看出,法家的根本内核思想,依然是道家,法是道的万物秩序在人世间秩序的显化和具象。

    何哲《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家思想对奠定和塑造中华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B . 在《汉书·艺文志》中,《管子》被列为道家典籍,是因为书中有许多类似的道法治国的思想 C . 《商君书》的作者可能是商鞅或其下属,也有后人托做,但表达的思想的确是法家的精要。 D . 在中华文明中,纪法本质上源于道,道显示的是人世间秩序,法显示的是万物秩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立论站在中华文明的制度历史的高度,分析并肯定了法家的历史贡献。 B . 文章引用《汉书·艺文志》《商君书》和《道德经》的论述,证明法家是起源于道家。 C . 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证明《经法》将法家与道家的关系闻释得清楚明白。 D . 文章论点明确,材料翔实,既有历史典籍,又有当代的考古发现,令人信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儒内法,儒法合流”有力证明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没有什么不同。 B .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仁义对人的重要性。 C . 法家认为治理天下要靠法、信、权,只有拥有权力,才能有法和信。 D . 学习借鉴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对完善人类治理体系有着启示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未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楚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 . “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 . 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2. (2) 本文中墨子的形象生动传神,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进行评点。
    3. (3)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中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的情节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而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八年,伐陆浑 ,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鄢,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 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 .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 .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 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 .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 B . “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 . “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顺服以及犒劳对方军队。 D . “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 . 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 . 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 . 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已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②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 . 三、四句写诗人在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 . 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突出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反映了贫富差距悬殊的残酷现实。 D . 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2. (2) 这首诗通过多种手法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而王勃《滕王阁序》中“”两句也使用了与之相同的意象。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出阿房宫走廊、屋檐形制多样、美轮美奂的特点,极显奢华。
    3. (3) 《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留白是对中国哲理中阴阳的深刻_____________,是对中国和谐观的精准表达。在中国画中,无处不体现着由留白而营造出的和谐思想。如齐白石画虾,擅长表现虾体的晶莹剔透,却未画一滴水。他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虾在水中活泼游动。这种__________的感觉,正是通过画家对留白的深刻体悟与合理把握实现的。画面中,水为阴,虾为阳。虾的大小形态可以通过笔墨展现,(            )。画家在准确而精到地把握这种阴阳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的特点,跨越画面大小,留下了大片的空白。画中阴性的水与阳性的虾所构成的曼妙游离的和谐空间,将中国画的留白精神表现得_________。正是通过对对立物象的和谐营造,中国画将中国高深的哲理思想以诗意而_________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解释  栩栩如生  酣畅淋漓  唯美 B . 诠释  栩栩如生  淋漓尽致  唯美 C . 诠释  惟妙惟肖  淋漓尽致  完美 D . 解释  惟妙惟肖  酣畅淋漓  完美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虾在水中活泼游动。 B . 他不画水,人们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虾在水中活泼游动。 C . 他不画水,人们却分明看到了水,真切地感受到虾在水中活泼游动。 D . 他不画水,却让人分明看到了水,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虾在水中活泼游动。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不能够真实地画出水的明澈流动 B . 而不能够真实地画出明澈流动的水 C . 而明澈流动的水却不能够真实地画出来 D . 而水的明澈流动却不能够真实地画出来
    4.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①,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②,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四、写作(50分)
  • 7. 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环节,导演用“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六个“一”唯美地呈现了庄严的仪式,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真诚,让“国风”扑面而来,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田。

    看过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后,你对“国风”有了什么样的新认识?班级准备以“对国风的思考”为主题开一次分享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