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4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    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 倡导质量至尚、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含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滋养。(    )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抑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规 , 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 (1) 文段中加点词语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凝神铸zhù魂        内含            肺腑fèi fǔ             出类拔粹 B . 离群索居     卓越            强筋健骨                臻zhēn于至善 C . 原色         质量至尚        技近乎道                旨规 D . 笃dǔn实           格物致知    抑是                    正心诚意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雕肝琢肾        打造        炉火纯青       宵衣旰食 B . 雕肝琢肾        擦亮        各显身手       宵衣旰食 C . 雕虫小技        擦亮        炉火纯青       废寝忘食 D . 雕虫小技        打造        各显身手       废寝忘食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对社会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 . 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滋养。 C .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 .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对社会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滋养。
    4.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 . 我们虽不能人人成为工匠,却能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人。 C . 工匠精神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尽管我们不必要成为工匠。 D . 尽管工匠精神为工匠具有,我们却可成为拥有工匠精神的人。
  • 2. 下列引用的句子不适合语境的一项是()
    A . 迎春花急忙点着头,炫耀它那绚丽的黄;桃花也不甘落后,秀出它那妩媚的红……这一派春色,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习总书记用古诗“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寄语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强调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 C .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所有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 3.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张孝祥) B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 C .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陆游) D .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蒲松龄)
  • 4.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末是女角,旦是男角。 B . 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C .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辟,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D . 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 5.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就是曹孟德在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B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水能承载船,也能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戒慎的。 C .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辘辘车声,杳然无声,不知道它的地方。 D .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提着刀站立,为此四处张望,为此犹豫不决,茫然不知所措。
  • 6. 对秦观《鹊桥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A . “纤云弄巧”句形象地描绘出织女的美丽与才智。“飞”字写出牛郎奔赴约会的迫切心情。 B . “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C . 词人借助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讴歌了真挚不渝的纯洁爱情,表现了词人高尚的爱情观。 D . 结尾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也把爱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赋予这个古老传说新的意义。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各 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1)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A . 复道行空,不霁何 B . 先破秦入咸阳者 C . 鱼虾而友麋鹿 D . 苍山负雪,明天南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蟹六跪二螯                与赢不助五国也 B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C . 蚓无爪牙利                斯用兵效也 D . 青出于蓝,而青蓝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3. (3) 对下列语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秦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击,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而导致灭亡。 B . 第一段采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指出韩魏楚若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荆轲不去刺秦王,李牧不被诛杀,六国团结一致抗秦,那么结局将会不一样。 C . 作者用“呜呼”“悲夫”两个词语表达了对六国败亡的惋惜与悲痛之情,并指出为国者不该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 D . 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六国,实际上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第。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期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的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

    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派”在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上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传统派则主要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1. (1)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 . 章太炎的国学观对儒学传统是反对的,不认同儒学传统是国学的内核,故而不以孔门学说为主。 C . 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 . 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2. (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说明他们赞同儒学对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B . “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 . “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D . 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
二、填空题(本大题8分)
  •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短歌行》中写诗人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
    2. (2)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描绘了一幅海上红日,苍翠群山,天鸡啼鸣的壮丽美景。
    3. (3) 《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 ,”描写了秦人对剽掠而来的珍宝不加珍惜的情形。
    4. (4) 《赤壁赋》中,“”表达了客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感慨。
三、简答题(12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如此介绍凤姐:谁知(贾琏)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说模样又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选自《红楼梦》,有删减)

    请根据冷子兴的介绍,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片段或《红楼梦》的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看法。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减)

    材料二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减)

    1. (1) 《江南的冬景》的第二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古诗文。请指出作者组合这些诗句的逻辑顺序,并分析引用这些诗句的好处。
    2. (2) 材料一“江南冬雨之景”与材料二“故都秋院晨景”的景物描写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观望这两年发生的热点事件,没有一件躲得过这个铁律——听到甲方发声, 我们义愤填膺;听到乙方发声,我们觉得甲方不单纯;听了丙方发声,我们又觉得甲乙都非善类。我们就这样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

    正如评论家曹林所说: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