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3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   (共17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涅克拉索夫说:

    争斗使我不能成为诗人,诗歌使我不能成为战士。(《致济娜》)

    涅克拉索夫,俄国诗人,他不但有奋斗精神,且有战斗精神。挣扎是奋斗,不是战斗,揭穿社会黑幕的人类挑战是战斗。

    易卜生说:

    我不是为妇女运动而写妇女问题的剧,我是写我自己的诗。

    又说:

    最孤立者是最强者。(《人民公敌》)

    斯提尔纳说:

    I am my own God. (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中国中正和平、温柔敦厚,没有歌咏战斗的作品,全民族亦缺乏战斗精神。中国的诗缺少筋骨,肉太多。《离骚》比“诗三百篇”有点奋斗、战斗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百篇”无此等句子。《离骚》固有奋斗精神,而太有点伤感。诗有伤感色彩乃不可避免,盖伤感性乃诗之元素之一,占多少,今尚难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Pure poetry(纯诗)

    L'art pour l'art(法语:为艺术而艺术)

    Art for the art's sake(英语:为艺术而艺术)

    以纯诗而论,以为艺术而艺术而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真是唐诗中最高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无人能知其意,不是纯诗,哲学观、自然观、人生观都有了。至于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则只是纯诗。《渭城曲》前二句是好诗,而人易受感动的是后二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荒草白沙,漠无人迹,其能动人即因其伤感性打动了人的心弦。

    《诗经·王风·黍离》写亡国之痛,音节真动人: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兼比兼兴;“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一念便觉其“靡靡”“摇摇”了。此诗以纯诗论是前二句,以动人论是后二句。更其甚者是以下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可为“三百篇”中最伤感者之一。而我们读“三百篇”,研究精神超过于欣赏。

    我们读《离骚》,易因其伤感忽略其诗的美,又因其伤感而妨害了我们了解它的战斗精神。而《离骚》的动人又在其伤感。我们不必说我们的欣赏被它侵入,我们一读《离骚》便先被它的伤感征服了,使我们忘记了它的真与它的战斗精神。

    (取材于《顾随说唐宋诗》)

    材料二

    我有许多时候想到李白。当我一苦闷了,当我一觉得四周的空气窒塞了,当我觉得处处不得伸展,焦灼与渺茫,悲愤与惶惑,向我杂然并投地袭击起来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

    游过泰山的人一定可以明白,一见那像牛马样大的石子,就觉得不知道痛快了多少,解放了多少。诗人李白的作品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说真的,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然而有一个不同,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得厉害,悲、悲得厉害,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在他那里得到一种扩展和解放了,而这种扩展和解放却又是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于种种压迫之余,所时时刻刻的在期待着,在寻求着的。

    像李白这样的诗人,早经有人说是疯子,或狂人了,我也不反对这句话。不但我,就是李白自己也不反对。你看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是他自己承认的;还有,在他作过“捶碎黄鹤楼”的句子之后,因为有人讥讽他,他便又有诗道:“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仙人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看他一写到“一州笑我为狂客”的时候,多么得意,多么色飞眉舞,就因为这在他是最过瘾的事啊!不过,疯子和狂人有没有价值呢?这在普通人偶尔一想,好像是没有的,其实,太不然了,我敢说任何人需要着疯子、狂人。我只揭穿一句话就够了,就是,疯子和狂人的要求乃是人人所有的要求,不过不肯说出来,不敢说出来,天天压抑着,委屈着罢了。却逢巧有人能替我们冲口说出来了,难道这不是人类的功臣吗?倘若更进一步,不但能替我们说出来,而且拣了那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给道出来,而且再进一步,乃是把这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要求,置之于最美梦的艺术形式之中,那么,怎么样呢?这只能说是功臣之功臣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却正恰恰是其中之一,而且属于最煊赫的之一!

    我们知道一般的疯子、狂人的价值,就更该知道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尤其该知道诗人李白的价值了。

    我们在通常生活里,被压抑、被幽闭得已经太多。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生命之根本的机能和要求,本来是像汩汩的泉水似的,便也终不能一涌而出,却是日渐减削地为我们的理智、知识、机械生活、人事周旋,所毫无价值地雕琢殆尽了。可有一个地方能够为我们稍为慰藉的吗?也许有。这就是梦境了,在梦境里,我们或者可以有真情的笑,或者可以有感激的哭。——在那一刹那,那算是活的自我!

    疯子、狂人,有价值。梦也有价值。不过疯子和狂人,那表现是粗糙的,是没有分别,没有轻重,没有选择的,梦的表现又是支离的、破碎的、偶然的、太飘忽而不能把握的,况且最苦的尤其在它是不能客观化,成为第二人同样可以用作解救的凭借的。然而满足了这所有缺憾的,却有伟大的艺术品,担承了这种工作的,便是伟大的艺术家。

    (取材于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材料三

    文学的有力量是事实。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知道拿文学来做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工具,这用现在的用语来说,就是所谓文艺政策。足见文学的力量,自古就已经被大家承认了。到了现在,因了印刷与交通的进步,识字者的增多,文学的力量愈益加增。我们可以说,文学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只要看《黑奴吁天录》一书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因而致自杀者,便可以明了。所以文学之有力量已是明白的事实,无须费词。今天所要讲的是以下三点:第一,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第二,文学力量的特点;第三,文学对于读者发生力量需要什么条件。

    一 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

    我以为要讲文学的力量发生,应先讲文学的本身。文学的作品如诗歌小说之类,和“等因奉此”的公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性质不同。文学的特性第一是“具象”。我们平常说话不一定是文学的,但如果用文学的方法来说,便成为文学的了。譬如我们说:“日子过得很快。”这句话语不足称为文学。如果我们要使它文学化,第一就应当使其能够使人感觉到,即是使其具象化。

    于是我们便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样便成为文学的说法了。为什么?因为后边的一句是具象化的:“抛”“红”“绿”“樱桃”“芭蕉”,都是可用感觉机关来捉摸的事象,比“日子过得很快”的说法有声有色得多。再好像我们听见人家说某某地方打仗,死了很多人。这句话当然使我们感动,但若我们果然亲身到了那个地方,眼睛看见累累的尸身,狰狞可怖,那我们所得的印象一定更深了。可见愈具象的事情愈能使人感动。文学的力量也是同样发生的。通常说,中国人胆子小,爱面子,爱虚荣,因了这些劣根性,于是中国人到处吃亏。但是只讲我们中国人有这些不良的品性,我们听了感动甚少。经鲁迅在《阿Q正传》中,假了名叫阿Q的一个人,加以一番具体的描写,便深刻多了。

    文学的力量是从“具象”来的,不具象就没有力量。

    文学的特性,第二是情绪的。这情绪也是使文学有力的一个条件。大凡告诉人家一件事情使他去做,有好几种方法,或是用知识,或是诉之于情感。知识能够使人知道“如此这般”,但是很不容易使人实行。如果用情感就不同了。我们用情感使人做一件事,若是能使对方动情,对方自然便去做了。所谓“情不自禁”者,就是指这现象的话。文学的作品并不告诉人家如何如何,只把客观的事实具象地写下来,使人自己对之发生一种情绪,取得其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讲文学本身发生力量的缘由。次之,文学的力量还可以从文学作者发生。文学作者的敏感,也是使文学有力量的原因。所谓文学作者,便是那些感情和观察力比较常人来得敏捷的写作的人:普通人看不见的,他们能够看见;普通人感觉不到的,他们感觉得到;普通人想不到的,他们也想得到。

    因为文学作者对于社会、对于事物的观感,比常人特别强,所以社会有变动时,先觉者往往是文学作者。世间事件所含奥秘,一般人往往不能见到,经文学作者提醒以后,方才注意及之。譬如讲到妇女解放问题,最初发动的是文学作者易卜生,他的名剧《娜拉》便是妇女解放的先声。美洲的黑奴解放,普通人都归功于《黑奴吁天录》一书。因为人生很微细的地方,文学作者都能看得到,因而把他的敏感观察得到的东西发挥创作,自然会使人佩服,对读者有力量了。

    所以,文学的力量的来源,可以分做两部分,第一从文学本质而来的,由于具象,由于情绪;第二是从文学作者方面来的,便是由于作者的敏感。

    二 文学力量的特点

    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不是教训。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是自由的。

    近来常有一种作品,带着浓厚的教训性,露骨地显露着某种的教训。这些作品往往缺乏具象与真实的情绪,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口号的改装。口号是一种号令,具有强烈的强迫性,真正的文学的力量,性质决非如此。文学并非全没教训,但是文学所含的教训乃系诉之于情感。

    文学对于世界,显然是负有使命的。文学之收教训的结果,所赖的不是强制力,而是感染力。良师对于子弟,益友对于知己,当施行教训的时候,常极力避用教训的方式,而用感化的方法,结果往往得到更大的功效。文学的力量亦正如此。

    三 文学对读者发生力量的条件

    文学的力量是不普遍的。文学需要着读者,某作家作了一本小说,如果国内读的人有了一万万,这一万万人也许都受了这本小说的感动,而还有三万万人没读这本小说的,是无法直接感动的。并且,一种文学作品并非对于任何读者都能发生效力。文学作品要对于读者发生效力,其主要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作品对于读者有共鸣作用的便有力量,没有共鸣作用便无力量。这共鸣作用因空间时间而不同,因人的思想环境有别而各异。譬如讲失恋故事的作品,在我这个未曾尝过恋爱滋味的人读了,是不甚会发生共鸣的;西洋小说里面讲基督教的部分,在不懂基督教的人看来是不会发生兴趣的。一个作品里所表现的东西常有一般的与特殊的两种,大概描写一般的人性的东西,容易使多数人感动,对多数人发生有力量;至于叙写特殊的境遇的东西,如失恋的痛苦、孤儿的悲哀之类的东西,非孤儿和未曾尝过恋爱的滋味的人看了,感动要比较少。《红楼梦》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写林黛玉有许多动人的地方,但是这书在一百年前的闺秀眼中,和在现今的“摩登”小姐眼中,情形便不一样,她们的感受一定不大相同。某种作品有某种读者,《啼笑因缘》的读者和《阿Q正传》的读者,根本上是不同的人。

    把上面的话归纳起来,就是:文学是有力量的。文学的力量由具象、情绪和作者的敏感而来;文学的力量,其性质是感染的,不是强迫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发生力量,要以共鸣作用为条件。

    (取材于夏丏尊《文学的力量》)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离骚》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A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 .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 .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观点。(限15字以内)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人生苦闷窒塞或精神处于种种压迫之时,就会想到李白的作品。 B . 李白的作品就像泰山的巨石一样有力量,使人痛快,可获得心灵解放。 C . 作者欣赏李白的文学创造力,认为他能艺术地表达普通人的生命需求。 D . 作者认为,只要知道疯子和狂人的价值,就定会知道诗人李白的价值。
    4. (4) 最后一段划线句中,“这种工作”指代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5. (5)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文学的力量”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 伴随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文学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B . 没有文学的具象表现,就难以调动读者的情绪,实现共情。 C . 敏感的文学家能率先感受,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社会变动。 D . 优秀文学作品常常使用教训的方式来寻求与读者间的共鸣。
    6. (6) 是否可以调整材料三中一、二、三小节的顺序?请简述理由。
    7. (7)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具体内容,对文学的功能加以分析。
二、   (共15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成,则可待乎!”顷 ,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庠之女,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恭简公为当世名儒,学者称为庄渠先生云。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泊,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夭殁。而生一子,甚俊慧,又夭。仅存一女。天道竟不可知矣!

    (节选自归有光《请敕命事略》)

    材料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 , 命也夫!

    婢初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 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节选自归有光《寒花葬志》)

    【注释】①魏孺人:作者妻魏氏。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

    ②爇 (ruò):点火,点燃。

    ③寒花:婢女的名字。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先妣:      归宁:      卒:

    2. (2) 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                  从女:兄弟的女儿 B . 吾日观君,非今世人                      殆:大概 C . 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夭殁                  宜:应该 D . 婢初时,年十岁                          媵:陪嫁侍女
    3. (3)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家有老妪,尝居此          某所,而母立 B . 呱呱泣                    先妻未尝自言 C . 成,则可待乎            顷 , 持一象笏至 D . 以为能可以自给              孺人又指予以为
    4. (4)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竟然每天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B . 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泊,亲自操作。

      亡妻年少时生长在富贵之家,等到她嫁到我家来,甘于淡泊,事事亲自劳作。

      C .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有一天,天气很冷,点燃火煮熟了荸荠,寒花(用刀)削了满满一盆。

      D .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回想这时(情景),一晃就已经十年了。

    5. (5)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母的言语中透露出祖母对孙儿既有心疼,又有欣慰;既有担忧,又有喜悦的复杂心情,体现了祖母的关心及对孙子的厚望。 B . 妻子去世,此时的他心灰意冷、黯然神伤,无心顾及其他,“室坏不修” 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 C . “亭亭如盖”四字前加上“今已”,表明时光推移。作者将缅怀之情寄寓其中,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流转,情意难忘。 D . 作者记叙了寒花初来时的打扮、拿走荸荠时生气的表情、吃饭时的神态,自然平实,不加雕饰,突显了寒花稚气未脱的形象。
    6. (6) 学者黄宗羲云:“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结合三则材料,用四字短语概括归有光作品中的妻子形象。
三、   (共7分)
  • 3.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梅花落

    南北朝·鲍照

    中庭多杂树,

    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风飚,

    徒有霜华无霜质。”

    临江仙·柳絮

    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个作品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情志分别寄托在“梅花”和“柳絮”这两个意象上。 B . 两首诗都写了植物所处的环境,“中庭”“白玉堂”体现了环境的幽静,衬托了物象品格。 C . 《梅花落》假托杂树发问,在诗人的回答中表明了对梅花和杂树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 D . 《临江仙·柳絮》不落俗套,一改常人对柳絮漂泊无依的评价,与薛宝钗的处事态度暗合。
    2. (2) 鲍照诗写风中之梅,曹雪芹词绘风中之絮,均为咏物之作。两首诗歌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 4. 默写(任选下列两组填空)

    第一组

    郭橐驼听说乡人给自己起外号之后说:“”,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项脊轩志》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句子是:万籁有声;

    第二组

    《谏太宗十思疏》使用类比手法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概括了司马光提出的责难: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第三组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原因不详是因为:郦元之所见闻,,而言之不详;,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自以为得其实。《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写城市的荒凉衰败。

    第四组

    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的相思之情,从侧面折射出战争残酷的句子是:。《伶官传序》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五、    (共13分)
  • 5.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各题。

    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①    。“大雅大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锃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蜂蜜糖蒜、螺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菜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②    。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人镇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学品位,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必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③     , 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就对了,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想起了父亲和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蚨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到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蚨祥?”我问父亲。“瑞蚨祥是这家铺子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可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大虫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蚨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加起来念‘蚨’,它就是一种虫子。蚨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永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蚨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是好的意思。你说说,瑞蚨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蚨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噢,瑞蚨祥就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就不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间的方玻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在四周的条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梁伯伯和父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戴眼镜的客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椒油?”……父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亦乐乎,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烫了一小壶二锅头,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这个你一定喜欢。”梁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烧麦……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④    的客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麻花。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取材于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1. (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乐不思蜀     ②爱不释手     ③趋之若鹜      ④筚路蓝缕 B . ①流连忘返     ②手不释卷     ③敬而远之      ④短褐穿结 C . ①乐不思蜀     ②手不释卷     ③敬而远之      ④筚路蓝缕 D . ①流连忘返     ②爱不释手     ③趋之若鹜      ④短褐穿结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蚨”在“我”看来是条大虫子,以孩子的口吻巧妙自然地引出其文化韵味,意趣盎然。 B . 作者对爆肚皱眉,意在说明北京小吃比较粗糙,并非老少咸宜,在精致性上还有待提高。 C . 作者在素材的剪裁上别具匠心,选取典型店铺,以点带面,表达对北京文化的热爱之情。 D . 本文以大栅栏行踪为线索,看似流水账的记叙中饱含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形散神聚。
    3. (3) 文章第⑧段说北京“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请结合全文,概述“历史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4. (4) 内联升的装潢与六必居的包装风格迥异,但都得到了父亲的赞赏,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六、作文(共58分)
  • 6. 微写作

    汉代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路、子贡、颜渊各自与人交往的原则。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渊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你最欣赏哪位孔门弟子的态度?请适当引用《论语》文本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 7. 大作文

    请以《小议“对与错”》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