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19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 . 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 . 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D . 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 . 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 . 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 .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3. (3) 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为了说明科学无助于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 B .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 . 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为了引出后文人文与科学距离变近的观点。 D . 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4. (4) 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科学崇拜”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什么说这种态度是十分错误而且有害的?请结合材料合理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麻雀

    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提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做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里的云雀和黄鹂。

    传到我们房里来,我把它放在手掌上,要它尝尝我们特别为它留下的饭粒。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

    大家决定把麻雀留到第二天中午再放,并且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提篮桥监狱囚人启。”

    我们发出快乐的笑声,这是在牢监里的十分愉快的一晚。麻雀从后面的房间传回,传到十二号房间的隔壁,小柳伸手到门外去接,没有接到麻雀,手被一个人的皮鞋踢了一下,通夜不熄的昏黄的电灯的光亮里,二十七号英国人的高大肥胖的身子显现在他的房间的前面。

    二十七号是狱卒里面的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全监狱的所有的橡皮鞭体罚,都是由他来执行。他的样子不凶恶,红润的、丰满的脸上倒是常露着笑容。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脾气,常常是出人意外地,他停止在什么人的房间的前面,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喂喂,讲把我听听,猪头三是啥意思,嘿?”刚说完就走,并不等待着回答。显然的,他只是在欣赏自己说的这句中国话的发音。和别的英国人一样,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打人玩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不用手打,总是打开囚房的铁门,从黄色制服的裤袋里拖出粗短的黄色警棍来,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上海话,嘱咐你:“下次当心。”就关上铁门,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麻雀就是落在他的肥大的手掌里,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抄下小柳的号码,他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这三面深绿色的墙壁,一面深黑色的铁门,好像都在追拢来,迫得人透不过气。

    第二天早晨,打扫走廊的囚人检起麻雀的尸体,抛到了窗子外,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剩下来的只是铁门、饥饿、无聊、英国人的皮 鞋。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再要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揪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

    那一番对话,只引到了那个预备好了的判断,就是,小柳一定会自杀,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当一个人的青春的生命的火簇正熊熊地烧着,正在渴想着自由和生活,对祖国和人类光明的愿景抱着热切的希望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带着悲悯的眼睛,说你一定会上吊,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你会以为这是和你开玩笑,但是,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是只能叫作严肃的,而且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冬天太冷了,为了一条小小的裤带的缘故。

    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这一次因为麻雀的案子,又是三天。小柳拒绝了我们代吃冷水饭的请求,他说:“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者们曾寄希望于麻雀往牢监外带信,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 B . 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 C . 狱卒的中国话不很流利,但他喜欢说,并不是因为他愿意与犯人们交流。 D . 小柳曾经两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心情不一样,第二次是心甘情愿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麻雀死后牢狱中“再没有人说话”,与前文“快乐的笑声”对比强烈,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转折。 B . 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制服和警棍的颜色以及绳圈的材质,说明鞭打给犯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而表现了狱卒的冷血和暴戾。 C . 小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时会以“我”的口吻发两句议论,对翻译“冷水饭”的人的感慨,意在突出这种刑罚的残酷。 D . 小说写狱卒平时残忍地对待囚犯,又会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符号化。
    3. (3)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4. (4) 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 3. 文言文阅读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嘉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称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挺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B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C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D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 称“解元”。 B .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朝廷重要典礼及科举考试等。 C . 台官,是汉时对尚书台长官的统称,以及唐宋时对御史台长官的统称。亦泛指朝廷公卿。文中指天文台的官员。 D . 朔,农历每月初一。最初古人是以新月初现为一月之始。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十六为“既望”,三十称为“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光启擅长学习,知识广博。他曾经跟随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后来又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书籍。 B . 徐光启熟悉军事,力主练兵。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后来,又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之用。 C . 徐光启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他为官起起落落,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逢周、温独断专政,难以建议和陈述主张。 D . 徐光启才华出众,志向高远。他不仅熟悉农业,精通天文、测算等科学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方面的才能,并且立志用于当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 (5) 徐光启勤于建言,并多次得到多位皇帝嘉许,请列举出三个具体事例。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逢王建有赠

    张藉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

    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 . 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常常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 . 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 . 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
    2. (2) 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兰亭集序》中认为静和躁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两种生活方式是“”。
    2. (2) 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啸咏”,《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写自己愿意过放声长啸,临流吟诗的生活。
    3. (3) 《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舟轻水快的两句“”抒发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4. (4)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很有启发。
    5. (5) 从《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三、语言文字应用(9分)
  • 6. 阅读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国家强盛的一个标识,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犹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吸引全球40多亿观众领略体育的精彩;2015年7月,凭借包括政治经济影响力高、民众支持度大、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被北京获得。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折射的是百年奋斗、百年巨变,映照的是中国从 ______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

    筹办冬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国力的一张综合考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的强大合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多少次 _______,多少回攻坚克难,才让“冬奥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近7年的拼搏奋斗结出累累硕果。特别是面对 _______的新冠肺炎疫情,冬奥场馆建设做到了节奏不变、目标不变、标准不变。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冬奥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几乎就是奇迹。”(    ),世界又一次看到了中国“ ______”的大国风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积贫积弱        星移斗转     不期而遇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 . 积贫积弱     披星戴月    突如其来     言必信,行必果 C . 贫病交加     披星戴月     不期而遇     言必信,行必果 D . 贫病交加        星移斗转    突如其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2015年7月,凭借包括政治经济影响力高、民众支持度大、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 B . 2015年7月,凭借包括政治经济影响力大、民众支持度高、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被北京获得 C . 2015年7月,凭借政治经济影响力高、民众支持度大、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被北京获得 D . 2015年7月,凭借政治经济影响力大、民众支持度高、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透过北京冬奥盛会的一扇窗 B . 北京冬盛奥会是一扇窗子 C . 透过北京冬奥盛会这扇窗 D . 北京冬奥盛会透过一扇窗
  • 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婴儿初生,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婴儿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要是你精神上不痛快,比如参加离别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察传》是《吕氏春秋》里的一篇。“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大意是,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则不如不听。所以对于听到的传闻,应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慎重地审察、深思和验证,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