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招生模拟押题卷

更新时间:2022-06-18 浏览次数:6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谢灵运用他游荡在山水间的身影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和凶险的社会相对立的和谐而可亲近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自然在建安诗人那里是凶恶的,是社会凶恶的陪衬和帮凶,一直到陆机,我们看他的《赴洛道中作》,自然也是令人退避的,是人生险途的征兆。但在谢灵运那里,自然却是心灵的益友了:“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不但能由迷恋而忘归,而且还能启发心智、安慰心灵。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他虽然没有说山水“可居”,但他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通的桥梁。

    在这之前,一些哲人也谈到过山水,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孔子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第一道桥梁,即山水的“以形媚道”与人内心的道德情操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德感的。他们和孔子一样,是只有第一道桥梁的。正如陶渊明不是去描写田园生活的艰辛,而是描写田园生活的美一样,谢灵运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山水之美。虽然他不至于真正归隐山水,但山水之美经他阐发却深入人心了。他架设了人与山水相通的又一桥梁。孔子的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而美感的山水却可供我们退避栖身。

    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明显地分为三层:叙事、写景、议论。叙事乃叙进退失据的矛盾心境,然后从远跳青山、遥闻海涛的景色引发感慨,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写景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名句,他自己得意,后人也激赏。议论部分却给人言不由衷之感。

    就全诗来看,事、景、情的结合并不十分自然。春光怡人突转伤感,是了不相关而强作高明;自我称许,也只会让读者掩口而笑;堆砌辞藻、雕凿失真的弊病也难免。

    总之,就题材开创和形式创新而言,谢灵运虽差可与陶渊明比肩,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

    但是,撇开诗艺不谈,到和社会政治相对隔绝的山水中去寻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中的纠缠,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就是陶、谢这一代人的新姿态。由于代价巨大,谢灵运犹豫反复,并最终被体制吞噬;也由于肯付出这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不仅赢得了自己的生命与本性,而且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尊敬与向往。

    (摘编自鲍鹏山《风流去》)

    材料二:

    山水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最大分量。自先秦迄南北朝,山水诗尚处成型之中,至唐宋则大放光彩。“原始以表末”可辨别时异,“释名以章义”须定要素,此乃山水诗研究之旨归。

    人类自诞生之时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礼记·郊特牲》之《蜡辞》言“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人与山水景物情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后《诗经》《楚辞》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愈发浓郁。汉赋夯实了山水诗基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皆极尽模山范水之能事。至晋末,游仙诗为山水诗的到来开山辟道,而玄言诗以自然山水为道具,为山水在诗中独立地位的获得挣得了契机。谢灵运被公认为首位大量写山水诗者,他推动了“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的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换。及至谢朓,山水诗步入成熟。

    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

    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立的诗作,如《观书有感》。有些山水诗的标题指向性不明显,需关联其他要素来定断,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从内容来看应归为山水诗类。

    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若“山水”非真非实、幻化神怪者,则可排之在外。如王维的《画》所言山水景物与自然虽有异,但仍合自然客观山水特性,所异乃因艺术表达之故。

    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诗经》中多有提及景物,但诗篇中山水字句于全诗比重偏少。《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山水词句的文字数量也不具优势,亦难入山水诗之列。自谢灵运后,诗作多自然山水景物,且诗中自然景物比重过半,故其诗大多皆入山水诗。

    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有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山水之美应以“即目所会”之感为主,无须深究侧义。如《泊船瓜洲》前三句写景,“即目所会”之意即绘山水之美。

    当然,会意山水诗还需理会其内涵美的艺术表达。山水诗展现“即景会心”之美须凭借恰当方式,美与表现美的艺术手段须相容。自然异彩纷呈,景物千差万别。艺术手段的丰富性为山水诗必然和定然的表现。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大体而言,唐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紧密,宋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疏密有间。

    (摘编自陈显锋《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谢灵运虽然没有真正归隐于山水,但他将自然视作心灵的益友,发现山水之美并将之阐发得深入人心。 B . 谢灵运为逃避现实的纠缠而到山水田园中寻求宁静,诗歌成就可与陶渊明比肩,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 C . 人类很早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山水诗意识是在时代演变中确立的,山水诗也是在代变中发展成熟的。 D . 不可单就标题来判断诗歌类别,可依照内容来辨别类属,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应归为山水诗一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伦理的桥梁。这样的山水常常令人敬畏。 B . 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自己道德的崇高。 C . 对山水诗进行研究时,必须重视探究山水诗发展的始末,了解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从而阐明其意义。 D . 山水诗内涵美的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其景与情的艺术建构也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其中又以个性差异最明显。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中“山水的美感架设起人与山水相通的美学的桥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 B .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C . 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陆游《初春杂兴》) D .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4. (4) 会意山水诗需了解其概念的构建要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概念的构建要素。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 2. 现代文阅读Ⅱ

    山间解板匠

    凌耀忠

    我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两个解板匠。

    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四川来的。两个中年人拾一把大锯子,锯子出奇的长,足有三米,尖锐的三角齿像要刺破青天。他们后面又跟着一个带病愁容的农家姑娘。

    我和他们做了邻居。开头我认为这是一个家庭,后来才知道两个男的是陌路相逢,乡下遭了灾,在流落途中结识的。年长的叫大老黑,年轻的叫三娃子,那个面带病容的姑娘叫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

    那一年雨季来得早。从澜沧江分解出来的支流像脱缰的野马,山洪洗劫森林、田野,狂风肆虐,将百年老树连根拔起,又随心所欲地抛入大河。毗邻小镇的孔雀河里漂满了从上游滚滚而下的大树。它们淤塞河道,撞拦行船。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爬上这一匹匹狂奔的“野马”。他们站在大树的躯干上,用长竹钩把它们引导到岸边。小镇的居民远远地站在岸边,朝波涛里的两个人影指指点点:“这两个解板匠像有两条命。”他们舍命捞,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夜间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他们纹丝不动,他们不敢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有一刻的停顿。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端时,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呵!夜阑更深,山间的淙淙流水伴着他们的解板声,一切显得那么沉重,压抑,令人室息!

    黑姑点着一盏豆油灯,抖抖瑟瑟倚在门口,给他们缝衣服。三更天了,她嗫嗫嚅嚅对他们说:“睡觉吧,明儿再解。”“今夜要解完,明天等着换米吃。”黑姑哭了,泪珠落在满是补丁的肩上。大老黑和三蛙子把解好的木板拿到镇上,换来一点粮食和现款,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大老黑整天乐呵呵的。他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他很喜欢我。黑姑手很勤,什么事都会干,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靠她一人操持。她常常随我一路进山。我放牛,她在林中采蘑菇,打竹笋,挖野菜,掘山药。她告诉我,她爹妈都死了,大黑叔把她带出来逃荒。

    这个临时“家庭”的经济收支是由大老黑掌管的。他对三娃子和黑姑的吃用开销相当大方,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有一次,他背着他们交给我一笔钱,要我替他保存。大老黑的样子很神秘,又很兴奋。

    那年代,森林保护法早被遗忘了。人们放火烧山,滥砍乱伐,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一座座山林被摘掉了翠绿的衣冠。生态失去平衡,西双版纳下霜了。

    大老黑懂这个道理。他说:“这样摘下去,日后子孙要骂娘的,我们得管一管林子。”他带着三娃子,有时叫我也去,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孔雀河方圆百里的森林。粗大的紫血藤是森林的恶魔,用巨藤围绕树木,吮吸树汁,严重的竟能让整座山林渐渐颓败。“要锯断它!”大老黑愤愤地说。那些光占领空间但早已衰败的古树,它们承受阳光雨露,可已经停止生长,它们横七竖八,压制嫩苗,处处作梗。“要搬掉它!”大老黑说。那些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打击,被雷炸裂的,被虫蛀空的,寄生在林中的树,它们瘫疾了。“要拖走它!”大老黑说。谋生之余,只要稍有闲暇,两个解板匠,我,还有我那一大群牛,都参加了这项吐故纳新的工程。

    秋去冬来,他们不得不走了。就在这时,黑姑的婚事闪电般地决定了。那是大老黑热心撮合的,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订了婚。大老黑当着三娃子和黑姑的面,把我替他保存的钱取出,整整三百块。大老黑喜滋滋地捧着钞票递到黑姑手里,他说是给黑姑办嫁妆的。

    大老黑和三娃子依旧孑然一身。他们扛起那把大锯,登上一只渡船要走了。船到河心时,黑姑朝河边奔来。大老黑他们是瞒着她走的,叫我不要告诉她,怕她伤心。黑姑凄厉地喊着两个解板匠,嘶哑着喉咙不停地喊着。她木然地踩进河水,向帆影拼命摇手。她不顾我的劝阻,依然那么执着地摇着,喊着。

    我呆呆立在岸边,心头袭上一阵难言的惆怅……

    (节选自《萌芽》)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父母双亡后大老黑带她出来逃荒。她勤奋能干,这个临时“家庭”中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全靠她操持。 B . 大老黑不仅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可见大老黑多才多艺。 C . 为给黑姑置办嫁妆,大老黑背着三娃子和黑姑让“我”替他保管三百元钱,并热心撮合了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的婚事。 D . 文中写“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在歌颂小镇居民勤劳本色的同时,更突显文章“维护生态平衡”这一主旨。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头对黑姑病容和愁容细致入微的描写,为下文揭示灾荒这一时代背景张本。 B . 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小镇居民的议论写出了解板匠洪涛中捞树的危险。 C . 文中“要锯断它!”“要搬掉它!“要拖走它!”句式相同,语言简短但铿锵有力。 D . 本文结尾运用了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含蓄隽永。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艺术特色,请简要赏析。
    4. (4) “我”为什么会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那两个解板匠?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岁,仅而能定,帝乃悔之。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 , 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报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重至武成,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B .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C .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D .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吏,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B . 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可称作“午时”“日正”等,相当于北京时间十点到十二点。 C . 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也可作为官名,还可用来称誉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 D . 诏,告知之意。先秦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地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各地的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围困牵弘,牵弘兵败而死。 B . 经过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司马督马隆上书说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必将失败。 C . 树机能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堂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 D . 马隆自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的使者夜晚传送捷报,皇帝立即召见了群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

      ②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

    5. (5) 为平定羌胡之乱,马隆做了哪些准备?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东流道中

    王质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 , 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也作《晚泊东流》,或是诗人乘船沿长江而下,路过东流,泊舟上岸时所写。②雰霏:雾醇浓密的样子。③邮舍:通称“驿站”,宋代称“邮铺”或“邮舍”,供传递文书的人员和官员歇宿换马的所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山区常态落笔,真实展示了山区早晨所特有的环境,不加修饰而境界顿出。 B . 颔联写诗人策马经过两所邮舍之后,路边人家才相继打开竹门,可见诗人出行之早。 C . 颈联所写之景有动景也有静景,虚实结合,写出了环境的宁谧幽静、生机勃发。 D . 诗人注重炼字,如次句的“且”字除强调雾露稠密,还和后句“已”“渐”相映照。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2. (2)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 (3) 猿啼叫的声音,因其声高急,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故古诗文中常以此意象来表现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之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八月的敦煌,太阳的城。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随期而至的旅游者更是往来穿梭,__________。各类绝然不同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__________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期望着透过这扇神秘的窗口,捕捉和追索纷繁的历史演变,窥视艺术圣殿的辉煌壮丽……

    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但九层阁没有__________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自自然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脱尽俗气,使得本质结构与石窟更加__________。台阁层层叠叠,依崖而起,比崖而高,飞檐铁马,造型奇伟壮观,古朴庄重,令人肃然。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潮汹涌        栖栖遑遑        熟视无睹        浑然一体 B . 三三两两        长途跋涉        熟视无睹        浑然天成 C . 人潮汹涌        长途跋涉        司空见惯        浑然一体 D . 三三两两        栖栖遑遑        司空见惯        浑然天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B .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中国传统建筑被莫高窟打破了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C .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D . 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即便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B . 而如果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C . 因为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所以患上了“益生菌依赖症”也并不可怕 D . 而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将终生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5. (5)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益生菌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对维持菌群平衡、防止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积极作用,适量补充益生菌能一定程度预防肠道疾病发生,增强肠道抵抗力,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但是,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促使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        , 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     )。

    益生菌是一种活性有益微生物,只有“活的”才益生,且生存条件要求较高,也并非多多益善,因而        。一殷情况下,如果饮食结构合理,那么人们能从正常饮食中摄取所需营养;如确实需要补充,应该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服用,        , 以免后患无穷。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潮汹涌        栖栖遑遑        熟视无睹        浑然一体 B . 三三两两        长途跋涉        熟视无睹        浑然天成 C . 人潮汹涌        长途跋涉        司空见惯        浑然一体 D . 三三两两        栖栖遑遑        司空见惯        浑然天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B .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中国传统建筑被莫高窟打破了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C .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D . 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即便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B . 而如果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C . 因为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所以患上了“益生菌依赖症”也并不可怕 D . 而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将终生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5. (5)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