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2022年高三5月份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08 浏览次数:4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以劳易劳到以劳易资的历史发展蕴涵着人类从事劳动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个体的劳动属性,即劳动研究中常说的技能。第二,技能的社会需求。理论上,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社会对某一劳动技能的需求是一定的。换句话说,人尽其力是社会对个体劳动技能需求的函数。

           在不同历史阶段,两个条件对劳动约束的方式有着本质差异。以劳易劳是在有限时空的个体自由劳动,原始零工劳动完全嵌入在对劳动有着充分共识的社会环境中。劳动的尊严从社会共识中来,社会对劳动技能的需求也是对人的劳动需求,技能的社会意义以人的社会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劳易资是在无限时空展开的有限劳动,其中,岗位劳动是个体被选择的、符合岗位技能资质标准的劳动。一方面,劳动和时空的差异性让劳动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劳动尊严被迫从社会共识转向市场供需;另一方面,劳动技能与人分离,岗位需要的是技能,不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尊严在岗位劳动里没有载体。这让我们马上想到著名的霍桑实验,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工厂车间里出现与生产无关的人的非正式群体。从人尽其力当享尊严的逻辑来看,非正式群体可以被视为岗位劳动中人性安放的一种场景性解决方案。

           以劳易资意味着在三百多年的岗位劳动发展中,市场完全放弃了传统社会针对劳动者人性诉求的社会共识,逐步形成了针对岗位技能的市场共识。在这个共识中,把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对劳动岗位的报酬相分离,劳动力市场聚焦于劳动技能而忽视人对尊严的诉求,形成了与尊严无关的报酬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可以解决零工劳动者对劳动机会的诉求,并且实现机会普惠。理论上,数字零工劳动依然是基于岗位需求的劳动。数字技术对零工劳动的赋能在于为差异化的劳动者提供需求信息汇聚和匹配优化。可是,要实现有效率的匹配,作为匹配主体的数字平台依旧需要把需求信息岗位化。与工厂劳动的岗位化不同,工厂劳动的岗位化是产品生产流程或服务提供流程的岗位化,岗位技能的类型有限;数字零工劳动的岗位化是离散性生产或服务的岗位化,技能覆盖几近完备,接近人的劳动能力的自然系谱。这就是为什么说数字技术给拥有不同技能包括自然技能的劳动者带来了人尽其力的机会普惠,不仅激活了被工厂劳动掩埋的机会,还创造了无数新的机会。

           可是,数字技术赋能却无法满足劳动者对尊严的诉求。初始的原因是,自工厂革命以来,人再也无法回归熟人社会,再也无法通过与熟人的相处而获得熟人社会的认可。生活在陌生人社会成为每个人当下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如何从陌生人处获得人的尊严成为了一个历史难题。数字时代的劳动依然只是获得报酬的手段,岗位劳动如此,零工劳动亦如是,而非获得尊严的途径。
           让劳动者享受尊严不再是劳动形态的难题,而是时代的难题、社会的难题。解决方案不在劳动中,而在社会里。

    (摘编自邱泽奇《数字时代劳动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尽其力的状况可用社会对个体劳动技能需求的函数表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B . 在以劳易资阶段,劳动者的尊严因市场聚焦于劳动技能而在岗位劳动里被忽视。 C . 数字时代,不管是岗位劳动还是零工劳动,虽然可以获得报酬却不能获得尊严。 D . 数字技术赋能为零工劳动者提供了需求信息的汇聚和配优化,并且实现机会普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对比分析了人类从事劳动的约束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约束方式的本质差异。 B . 文章认为:让劳动者享受尊严应当从社会中寻找解决方案,不能只从劳动形态着手。 C . 文章辩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对零工劳动的赋能作用及满足劳动者尊严诉求的局限性。 D . 文章指出:在以劳易资的阶段,由市场所建构的报酬体系忽视了劳动者的尊严诉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劳动者是否拥有尊严的关键在于社会的技能需求与人的社会意义是否相符。 B . 在工厂车间设置与生产无关的人的非正式群体,可普遍满足劳动者人性诉求。 C . 与以往不的是,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劳动者不能从陌生人处获得尊严。 D . 工厂劳动岗位化与数字零工劳动岗位化在岗位技能类型是否有限方面有别。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今,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双减”对家长们教育焦虑的影响如何?日前,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共有511043名家长参与。

            调查显示,在“双减”之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87.0%的受访家长感到焦虑。交互分析发现,孩子成绩处于下游的受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最为焦虑,达到了90.0%。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收入中等偏下的受访家长最为焦虑,达到了90.1%。上海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觉非常焦虑:“我的焦虑主要来自升学机制,希望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初中。但是现在的选拔机制主要与成绩挂钩,只能强迫孩子学得更好。”

    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其中34.3%的受访家长表示缓解很多,38.4%的受访家长表示缓解一点。另外,有6.5%的受访家长表示更焦虑了。15.1%的受访家长表示没怎么缓解,5.7%的受访家长表示一直都不怎么焦虑。

           交互分析发现,和网上流行的观点不同,家庭收入处于中游的受访家长,表示有所缓解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4.3%。“双减”政策之后,受访家长对“课外教育支出减少,家长经济负担减轻”的认同度打出平均分7.7分,说明受访家长对于“双减”政策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信心比较足,“双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焦虑。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双减”实施后 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材料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校内方面,要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使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摘编自李欣《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出台 专家解读:如何确保“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材料三:

           推进“双减”,需要务实地看到,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根源是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选拔学生,我国基础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背后,是应试化、竞技化。在中高考制度不能破除唯分数论的情况下,务实的选择应该是“相对减负”,即采取哪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相对负担更小,强调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而要给学生“全面减负”,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则需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路径。

    (摘编自熊丙奇《“双减”的关键在务实》)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受访家长对“双减”政策使“课外教育支出减少,家长经济负担减轻”认同度较高,说明受访家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焦虑。 B . “双减”前多数受访家长对子的教育感到焦虑,而孩子成绩处于下游、家庭收入中等偏下的受访家长最为焦虑。 C .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焦虑得以缓解,其中家庭收入为中等和中下等的孩子家长焦虑缓解程度较高。 D .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主要来自担心孩子成绩不够优秀、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以及受到资本营销和教育抢跑的裹挟。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双减”之前,收入处于中游的受访家长最为焦虑;“双减”之后,收入中等偏下的受访家长焦虑缓解的比例为最高。 B . “双减”政策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而不是由教育部门发布,表现出我国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C .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七成多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大幅缓解,普遍认为“双减”减少了课外教育支出,减轻了家长经济负担。 D . 因为我国中高考制度不能破除唯分数,所以应采取可以让学生的相对负担更小的务实选择,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3. (3) 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可以从哪些层面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请概括说明。
  • 3.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作田种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手艺人为“师傅”。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紧张张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满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高培德虽只五十来岁,但按照族谱,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

           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样,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适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谭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卵。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把电话挂了。

           晚上,村主任付有根走进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

           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我怕个鸟!”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后来,谭镇长被免职了,听说因为经济问题和弄虚作假。付有根在村民选举中也落选了。镇政府做板凳的事就不了了之。

          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可在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病虫害。

           新任的村主任杨树请来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杨树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篇介绍“作家”“师傅”“大木匠”“细木匠”等称呼及按族谱排辈情况,具有浓郁的行业和乡土特色。 B . 谭镇长打电话让高培德父子去镇政府做大板凳,后来指责村主任办事不力,这两件事都表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 C . 高培德做家具活要客户把木头运到高家来,吃饭时要坐在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上,形象非常鲜明。 D . 小说设置了付有根抱怨、妻子提醒、儿子劝解等情节,如众星拱月一般,凸显了高培德正直不阿的形象。
    2. (2) 小说中的儿子为什么说他爹高培德是明白人?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为什么以“红漆大板凳”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栗,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 , 庶士施正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B .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C .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D .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颁布政令、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 B . 衅,古代杀死牛、羊、猪或其他兽类后以其血涂在器物上进行祭祀的仪式。 C . 书社,古代印书的机构;赏诸大夫以书社,可见周武王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D . 避席,古人习惯席地而坐,为表谦逊和对对方的尊敬,则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有所恐惧,认为赵氏品行蓄积得不厚,如此顺利恐怕遭遇祸殃,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 B . 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实行宽缓之政,救济贫困者,释放挽救罪人,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以满足民众欲求。 C . 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以后者言为贵,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 D . 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来得及下车,就分封了黄帝、尧、舜的后代;下了车,就分封了大禹、成汤的后代,初步稳定了政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②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释】①深上人,韦应物的佛门旧友;上人,唐人以之称僧人。②道门:佛门。③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④物我情:指客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自我的认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将这首诗赠给自己的佛门旧友深上人,与其交流对物我之情的理解。 B . 一、二句写嘉陵江水流湍急,并联想到大禹治水的传说,增加了传奇色彩。 C . 三、四句写因水声喧闹而无法安寝,承接上文的描写,引出下文的抒情。 D . 七、八句提出问题而没有回答,把疑惑推给老友,既紧扣题目,又留有余味。
    2. (2) 这首诗借水、石表达了怎样的禅理?对此如何评价?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马说》中说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   ,”,不以千里马著称。
    2. (2) 李商隐《锦瑟》的尾联拢束全篇:“?   。”由此可见,作者不是到老年才感到怅恨,当初就已先知先觉了。
    3. (3) 苏轼《赤壁赋》中说: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人眼帘便绘出形色,并且“  , ”,这是造物者所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人们可以一起享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70载         , 初心不改;70载砥砺前行,春华秋实。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完成了从           , 再到与世界先进国家同台竞技的跨越,(   )。使命担当的忠诚精神、坚韧执着的奉献精神、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接续奋斗的逐梦精神,引领着航空人勇往直前。从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那一刻起,航空人就扛起了自己的责任,肩负共和国“60亿斤小米”的重托奋勇前进;他们攀登着科技高峰,追寻着未来的“星辰大海”。

    今日,中华民族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在         的中国航展上,“国之重器”将再次劲舞苍穹,为国奋飞,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航空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军队、全国人民携手迈开阔步前行,一同写下“日与月悠长、山与河无恙”。

    相信,有战鹰翱翔,中国的天空不会寂寞;期待,拥命运与共,人类的未来更加蔚蓝!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餐风宿雨 蹒跚学步 迎头赶上 万众瞩目 B . 一往无前 蹒跚学步 奋起直追 万众瞩目 C . 餐风宿雨 步履蹒跚 奋起直追 举世闻名 D . 一往无前 步履蹒跚 迎头赶上 举世闻名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追求卓越、为国为民、砥砺奋进的不朽丰碑得以树立 B . 为国为民、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不朽丰碑得以树立 C . 树立起为国为民、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不朽丰碑 D . 树立起追求卓越、为国为民、砥砺奋进的不朽丰碑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航空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与中国军队、全国人民携手阔步前行,一同写下“日与月悠长、山与河无恙”。 B . 航空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与中国军队、全国人民携手迈开阔步行,一同写下“日与月悠长、山与河无恙”。 C .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航空工业与中国军队、全国人民携手迈开阔步前行,一同写下“日与月悠长、山与河无恙”。 D . 航空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军队、全国人民携手阔步前行,一同写下“日与月悠长、山与河无恙”。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分之后,虽然夜晚凉爽,但气候逐渐干燥,而白天有时气温仍较高。中医认为,燥胜则消耗津液,热能伤津、伤气。秋分过后的养生保健应注意          

           秋燥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皮肤以及肠道等三个部位。         主要表现为口鼻于燥、咽部干燥等。皮肤的秋燥症状表现为皮肤的干燥、瘙痒,甚至出现干裂、皮屑脱落等。而肠道干燥则是表现为肠道津液不足,容易出现大便干结难解、便秘、腹胀等情况。预防秋燥,应选用西洋参、太子参、麦冬等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

           秋已过半,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食欲开始增加,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这时,要注意平衡膳食,适当进补,做好过冬的准备。而秋季进补则应遵循“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原则,可以         , 如鸭肉、猪肉、鳌肉、乌骨鸡、鱼、禽蛋、奶制品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还能增强抗病能力。而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可以常服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百合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复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5年3月,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作《论名誉》一文,其中论及人们追逐名誉的后果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智者遇之顿失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文章还论述了名誉与风气、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指出“若夫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