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豫西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联...

更新时间:2022-06-26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周苇风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纳。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清醒地认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奇怪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研究《老子》的专家。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规律。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决定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变化的,天地也是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中,整个社会都在变化。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该变化。但是,韩非也非常重视道的稳定性。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驭群臣,也就是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韩非子》就明确提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法家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民众和敌国,而是来自臣下。所以,申不害和韩非都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术有权术的含义,但法家的术不仅仅局限于权术的运用。《韩非子》认为,所谓的术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明确职责并严加考核。这样,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尽力工作。

    人们在谈论法家时常常商、韩并举,认为韩非的思想是商鞅的继承和发展。确实,韩非认同商鞅富国强兵的种种举措,也主张建构一元化社会控制体系。然而,在继承商鞅法治思想的同时,韩非更加关注稳固社会秩序的永续。韩非和商鞅都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固在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但是,商鞅对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缺少详细论述。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因“无术以知奸”,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由此,韩非尽力鼓吹权术,以弥补商鞅的不足。

    不过,既然有驭臣之术,就会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反而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秦始皇后期迷信权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威严、神圣和神秘,长期疏远大臣,这就给了赵高弄权的机会。二世胡亥即位后,继续沿用秦始皇的做法,最终连刘邦逼近咸阳的消息都被权臣蒙在鼓里,可以说是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他不善言谈,于是用上书的方式进谏韩王,可是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B . 荀子曾在稷下学宫做祭酒,深受黄老思想影响。他提出礼法并举,是因为他认识到依靠“克己”不能实现礼的施行。 C . 老子的某些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发展为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D . 以术驭臣,以法治民,缺一不可。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韩非子思想中的“法”与“术”都取法自老子思想这一中心观点。 B . 文章前三段论述的重点是韩非“其归本于黄老”。黄老学派对荀子的影响这一学术背景是论述的基础。 C . 文章论述韩非子的“法”与“术”的观点时,强调其源于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也指出了“术”的利弊。 D . 文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因果论证,又有引用论证,既讲道理,又举事例,论证语言清晰,逻辑严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老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将道德和刑名并举,既推崇“无为”,又重视法治,其思想对儒家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B . 韩非子有两篇解读《老子》的专著,对老子阐述的道不仅接受,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可以说是最早研究《老子》的专家。 C .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申、韩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来自臣下,因而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 D . 君有驭臣之术,臣也会有欺君之方。君如果迷信权术,就可能给权臣弄权、蒙蔽君王以机会,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从传说的炎黄二帝至今,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虽说当时的先民并没有什么文明史论,但是到清末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一个系统归纳,当时的学者以及儒家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按照西元纪年法还是中国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学术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访问天下老者,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条件为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文明国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出现这两样东西。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

    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五千年文明史观也一下子被证明大半。

    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经时间验证,它们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

    可我们心心念念的炎黄二帝却始终虚无缥缈。而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却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根据过去的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给人一种5000多年前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有过‘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说法。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选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有删改)

    材料三:

    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发掘领队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他说。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作为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李伯谦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选自《同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就是因为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 B . 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C . 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D . 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初步形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B .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C . 考古学家见微知著、小中见大,可以从一个出土文物推断出其背后蕴藏的文明,比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的推断。 D . 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
    3. (3) “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解  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亮,然后又捧出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

    “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让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挠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 . 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C . 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D . 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2. (2) 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 (3) 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萃,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之上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节选自《明史·李时珍传》)

    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归,著《本草纲目》。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遗表授其子建中。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岁历三十,功始成就……臣不揣愚鄙,僭肆删述,复者芟,阙者补。上自坟典 , 下至稗记,凡有攸关,无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万历中,中外献书,建中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赞曰:李公纷纷,乐道遗荣,下学上达,良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以愧之,景纯通明。

    (节选自顾景星《李时珍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B .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C .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D .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遗表,遗书。官员临死时给朝廷及家人留下的书信。内容包括遗物、遗事处理及对皇上的忠心。 B . 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通称古代典籍。其中《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C .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即指宁国府是奉皇帝诏令建造的。 D . 两京,明自永乐后,称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为两京。与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所指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时珍严谨审慎。他穷搜博采,去粗存精,经历约三十年,在阅读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后,几易其稿才成书《本草纲目》。 B . 李时珍博学善医。科场失意后,他居家读医书十年,大门不出,无所不读。他擅长医学,并以医生自居。 C . 李时珍为人所重。因楚王世子残暴昏聩,李时珍及时劝止了他,楚王把时珍推荐到朝廷,并授予他太医院判的职位。 D . 李时珍受人敬仰。有文章称赞他彬彬有礼,热爱医道抛弃荣华,学习知识,通达高深的道理,效法古代圣贤。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②臣不揣愚鄙,僭肆删述,复者芟,阙者补。

  • 5. 古代诗歌阅读

    老马行

    陆游

    老马虺隤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注)①虺隤:疲病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粗笔勾勒落日余晖下老马疲病不堪的样子,恰与题目老马行走的意思相合。 B . “玉鞭金络”指华贵的装饰,“瘦稗枯萁”指粗劣的草料。三四句表意形象,引人联想。 C . 五六句转而写胡人遭受蝗灾旱灾导致国运衰败,正好传来了南宋军队要北伐的好消息。 D . 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道尽了爱国诗人陆放翁一生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志向。
    2.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2. (2) 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此次发射_______,各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与评论。(    ),成为我国航天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将为人类探索太空创造新的机遇。中国不仅追求高水平科技_______,也始终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表示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在一座座太空丰碑的背后,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_______,艰苦奋斗,孕育出了持久永恒的航天精神,让五星红旗在灿烂星河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举世瞩目   自立自强   筚路蓝缕   熠熠生辉 B . 举世闻名   发愤图强   栉风沐雨   熠熠生辉 C . 举世闻名   自立自强   栉风沐雨   光芒四射 D . 举世瞩目   发愤图强   筚路蓝缕   光芒四射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艘“生命之舟”的成功发射,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度,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 B . 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被创造,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度被刷新,都源于这艘“生命之舟”的成功发射 C . 这艘“生命之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度 D . 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的创造,我国载人航天技术高度的刷新,都源于这艘“生命之舟”的成功发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始终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表示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B . 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C . 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表示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D . 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奔向亲人的样子,是世间最美的图画。春运作为时代特定的产物,一头连着城市,①___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往返之间,春运也有了“新常态”,“反向春运”应运而生,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重新看待春运。

    2021年的春运,踏上旅途的不只有归乡的游子,②______________,他们要与就地过年的子女团聚。春运是一个运输系统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数字化运用的场景,更是比比皆是。网上订票、扫码支付、健康码进出站……诸如此类的数字化操作,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都是待解的难题。

    春运期间,③_____________。铁路部门针对老年人提供了许多定制服务,保留并完善对老年人线下服务的面对面模式,推出多项老年旅客特色服务举措,在畅通老人们旅途的同时,帮助他们成功跨越春运服务的数字鸿沟。

    1. (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7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先烈都来不及换上冬装,在零下30-40度的户外,一天就只有一个连咬都咬不动的土豆。而美国人吃着用吉普车运来的圣诞大餐!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二: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发稿,票房已突破42亿,因此吴京成了国庆最大赢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网友认为:吴京是吃志愿军的人血馒头,靠爱国生意赚钱!所以要求吴京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

    材料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

    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