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考试(...

更新时间:2022-06-25 浏览次数:34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在社会中有什么功能?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文学的社会性内容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其作品中的世俗社会,与神话或宗教世界是须臾不可分的。这倒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中没有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而是这种表述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预示着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

    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代偿。它不仅是对个人困境与欲望的象征性的隐喻,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发展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古已有之,但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取得辉煌成就,但文学仍然处于宗教和权贵的阴影下。 B . 文艺复兴后,文学中悲剧发生的动力偏重个人选择性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C . 人们遭遇挫败或不幸,向文学寻求解释和安慰时,超越现实的创作便应运而生。 D . 文学从神秘经验转变为知识领域,具有“科学化”的特点,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缩小范围观察文学功能作为讨论前提,有助于集中论述文学功能的变化。 B . 文章以众多作家为例,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受到宗教压抑,论证充分而严密。 C . 文章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功能,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其演变的过程。 D . 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的功能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我们无法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做出明确解释。 B . 悲剧的重点从“幸福与苦难”转向“成功与失败”,意味着文学越来越关注世俗生活。 C . 文学以全新面貌出现后,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其社会功能超越了宗教。 D . 准确认知现代意义的文学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应该围绕某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2016年以来,科技部联合相关省市及部门在零排供能、绿色出行等方面部署项目进行研发,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产生了过百项新技术成果,都已经陆续在运动员训练和冬奥会筹备工作中实际应用。从申办到筹办,“科技”成为了北京冬奥会的一大底色,“科技冬奥”也从愿景走进了现实。

    (摘编自《一起向未来 科技赋能 让北京冬奥更精彩》“央视网”2022年01月05日)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举世瞩目的一场体育盛会,也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扇窗口。“科技冬奥”展现中国举世瞩目的创新发展成就。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

    “科技冬奥”彰显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流光溢彩的开幕式视觉盛宴背后,是超大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技术、裸眼3D技术等的汇聚;国家速滑馆能形成最完整、最均匀、最快速的冰,得益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机组,冰面下长达120多公里的不锈钢管中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离不开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科技不仅为北京冬奥会赋能,有关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摘编自和音《“科技冬奥”展现共创美好未来的力量》,《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5日)

    材料三: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的震撼印象和难忘回忆,离不开科技和奥运的同频共振。可以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遍及全球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而举世关注的奥运盛会,也让科技成果从走进赛场到迈向千家万户。如今新能源汽车、LED照明、智能机器人等大批科技成果经历示范应用、转化推广,惠及百姓生活。北京奥运会结束后,2000余项科技奥运成果中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已广泛应用到信息通信、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可以说,奥运会科技含金量越高,科技成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惠及社会。

    不难预见的是,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的科技力量,也将产生“溢出效应”,与百姓生活擦出新的“火花”。“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也许能在将来为你预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让那朵飘到头顶上的乌云阻碍回家的路;基于区块链和加密锚定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技术,确保你吃下的每一口苹果,都新鲜营养、安全放心;可穿戴式体温计-“腋下创可贴”将为未来疫情常态化举办大型活动的群体无接触体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冬奥会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将在创新完善后继续发挥作用。现在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的冬奥“黑科技”,部分最终将成为亲切实用的“冬奥同款”,让全民共享冬奥举办的丰硕成果。

    (摘编自许晴《“冬奥同款”黑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人民日报评论”2022年01月2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科技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助力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竞技体育更大突破。 B . 北京冬奥会充分体现中国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理念,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发展的成就,“科技冬奥”创新成果引人瞩目。 C .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控温精准,利于运动员创造佳绩,这一科技创新成果也彰显出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000余项科技成果经历示范应用、转化推广,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奥运科技成果惠及社会。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研发产生众多新技术成果,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添动力,让比赛更加精彩。 B . 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技术、裸眼3D技术等科技成果,既为奥运盛会提供支撑,也将在后冬奥时代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C . 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不断飞跃、突破、提升,才有了遍及全球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D . 北京冬奥会的科技力量将产生“溢出效应”,冬奥“黑科技”在创新完善后会继续发挥作用,部分最终成为全民共享的科技成果。
    3. (3)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科技冬奥”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篱下萧乾

    住姨家和住姥姥家有什么不同呢?姥姥死了,当然只好住姨家。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进那句辛酸话:“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

    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数落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

    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

    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

    天一亮,环哥就要起来。

    “给我睡下,小鬼。”

    “干么,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

    “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

    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也不出房门。

    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干啊”,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呆着就是干活儿了。”

    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衲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

    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黑漆漆、圆滚滚辫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忙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

    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搐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

    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小猫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

    想到枣,环哥对着那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树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使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

    “不会。”

    “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

    “你呆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

    “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他记起年年张老爷一口袋,赵老爷一蒲包地送。留在家里的只有两饽饽盒子,而且是小个儿的。

    “干么雇人打呢,真是饭桶!来吧。瞧-”环哥朝拳头吹了口气,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面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

    “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

    的树枝里了。随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地刷刷的摩擦了起来。长圆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子似地噼哩啪啦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得屈下腰去,选红的向兜里揣。

    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

    “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

    “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

    “你敢说!你才没有呢!”

    “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

    “说什么?”

    “说你爸不要你们了!”

    “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

    环哥丢下领口被扯破的表弟,丢下那些“臭”枣,和慌忙奔来的姨母撞了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

    看了环哥身上的泥迹,妈着起急来了。

    “又造什么孽了,小鬼!”

    “妈,”环哥噙着热泪扑到妈怀里,“爸不要咱们了吗?”

    妈由窗口望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

    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被窝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

    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语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么这么忙着走?”

    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朝这温善的人摇着头。

    一九三四年九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环哥在路上蹦着闹着,没听进去妈说的话,这既写出小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 . 姨父每次出现都是客气而有礼貌的,但在这“温善”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冷漠和疏远,这种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C . 环哥与表妹、表弟在一起玩耍时都闹了别扭,是因为环哥从小在乡间长大,没有受过教育,过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 D . 小说讲述旧时代母子二人被抛弃后,又受到亲人冷落的遭遇,题目以“篱下”二字,点明了他们的艰难处境。
    2. (2) 本文画线部分写了环哥一系列心理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环哥为主人公叙述故事,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州都督齐王佑,性轻躁,其舅尚乘直长阴弘智说之曰:“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佑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佑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上选刚直之士以辅诸王,为长史、司马,诸王有过以闻。佑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壮士昝君谟、梁猛彪得幸于佑,万纪皆劾逐之,佑潜召还,宠之逾厚。上数以书切责佑,万纪恐并获罪,谓佑曰:“王审能自新,万纪请入朝言之。”乃条佑过失,迫令表首,佑惧而从之。万纪至京师,言佑必能悛改。上甚喜,勉万纪,而数佑前过,以救书戒之。佑闻之,大怒曰:“长史卖我!劝我而自以为功,必杀之。”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 , 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会万纪宅中有块夜落,万纪以为君谟、猛彪谋杀己,悉收系,发驿以闻,并劾与佑同为非者数人。上遣刑部尚书刘德威往按之,事颇有验,诏佑与万纪俱入朝。佑既积忿,遂与燕弘信兄弘亮等谋杀万纪。万纪奉诏先行,佑遣弘亮等二十馀骑追射杀之。佑党共逼韦文振欲与同谋,文振不从,驰走数里,追及,杀之。寮属股栗,稽首伏地,莫敢仰视。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三月,丙辰,诏兵部尚书李世勣等发兵讨之。上赐佑手敕曰:“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为此耳。”佑之初反也,齐州人罗石头面数其罪,援枪前,欲刺之,为燕弘亮所杀。佑引骑击高村,村人高君状遥责佑曰:“主上提三尺剑取天下,亿兆蒙德,仰之如天。王忽驱城中数百人欲为逆乱以犯君父,无异一手摇泰山,何不自量之甚也!”佑纵击,虏之,惭不能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B . 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C . 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D . 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与文中的“万岁”都是对帝王死亡的委婉说法。 B . 京兆,古代既可指京师所在的地区,又可指治理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 C . 鹰犬,打猎时用以追逐禽兽的鹰和猎犬,喻指供人指使为非作恶的人。 D . 驿,旧时传递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中途换马或暂住的地方,文中指驿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佑接受舅劝他招募壮士以自卫的建议,并热情接纳了舅舅推荐的燕弘信,赐给他许多黄金珠玉,让他暗中招募死士。 B . 李佑多次受到皇帝严厉责备,权万纪担心受到牵连,主动请求上朝向皇帝承认自己的失职,并说明李佑一定能改过自新。 C . 权万纪认为昝君谟等人要谋杀自己,拘捕他们后上报朝廷,并弹劾与李佑一起为非作歹之人,朝廷派人查验,事多属实。 D . 李佑谋反作乱遭到反对。齐州人罗石头当面数落他的罪行,并举枪想要刺杀他;村人高君状指责他以下犯上,自不量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佑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

      ②上甚喜,勉万纪,而数佑前过,以敕书戒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饶州张使君  
    贾岛

    终南云雨连城阙,去路西江白浪头。

    滁上郡斋离昨日,鄱阳农事劝今秋。

    道心生向前朝寺 , 文思来因静夜楼。

    借问泊帆干谒者,何人曾听峡猿愁?

    【注释】①张使君,唐末饶州太守,贾岛送其赴任作此诗。饶州,唐代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②滁上,即滁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③寺,占代官署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描写送别张使君时,终南山至京城一带阴雨绵延,烘托了离别的感伤气氛。 B . 诗人想到张使君前往饶州要经过白浪翻涌的水路时,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C . 诗人规劝张使君到任后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肺腑之言可见他与张使君交情之深。 D . 夜深入静,身居小楼,文思涌现,作者想象的这一场景让人感受到张使君的才华。
    2. (2) 尾联通过“借问”“干谒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批评了秦始皇贪婪搜刮、挥霍无度的行为。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登上蜀山后以手触天,屏住呼吸,惊恐不已而徒然叹息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春佳节,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笔,也是文化积淀的      。年的味道或许不断变化,但年的意义始终如一。烟花爆竹虽然燃放得少了,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丕减;正因为铺张浪费的陋习渐渐消失,所以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博物馆里,厚重的云梦秦简、恢弘的千里江山图、古雅的贾湖骨笛,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是年味儿的深厚滋养;博物馆外,           的文创产品,各式各样的定制礼盒,              的文化元素,热气腾腾的烟火味儿是年味儿的丰富载体。

    迎来送往中,年味儿就在唇边,在耳畔,在眼前,在心间。只不过,(            )。精心设计的春节文创也好,精彩呈现的文化展览也罢,都不能停留在春节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真正勾连起人们的情怀、生活的记忆、文化的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浓墨重彩   奇光异彩   目不暇接   历久弥新 B . 淋漓尽致   精彩纷呈   目不暇接   长盛不衰 C . 浓墨重彩   精彩纷呈   琳琅满目   历久弥新 D . 淋漓尽致   奇光异彩   琳琅满目    长盛不衰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年味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 B . 年味儿不但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并且也不能机械的生搬硬套 C . 年味儿既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D . 年味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更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烟花爆竹燃放得少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不减;铺张浪费的陋习渐渐消失,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 B . 虽然烟花爆竹燃放得少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不减;正因为铺张浪费的陋习渐渐消失,所以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 C . 烟花爆竹虽然燃放得少了,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不减;铺张浪费的陋习渐渐消失,所以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 D . 烟花爆竹燃放得少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不减;正因为铺张浪费的陋习渐渐消失,所以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味精这种家庭必备的调味品,①         。有人认为味精会导致掉头发,视力减退,缺锌等。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研究表明,②__________。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摄入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谷氨酸,谷氨酰胺和酪氨酸,而这些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有着重要的功能。既然味精没有危害性,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质疑呢?③______________:一是可能有一些人对味精安全性研究的相关成果盲目的进行宣传,且不断的放大味精的危害性,造成社会对味精的恐慌。二是可能是与味精能够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的食欲有关。

    虽然味精是安全的,但是在炒菜的过程中也不能过量添加,毕竟味精只是一种调味剂,食用过多,有可能使人对其产生依赖性。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超过100℃时容易被水蒸气挥发;温度再高,还有可能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在炖、烧、煮、熬、蒸菜时,不宜过早放味精,可以选择在将出锅时放入,这时鲜味最足。

    1. (1) 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冬季奥运会,鸟巢外“大雪花”火炬上微火静静燃烧。以一缕“火苗”取代“熊熊大火”,其背后蕴含的是“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中国思想,也展现了我们举重若轻、意尽则止的潇洒,敢为人先、大胆革新的气魄。

    上述材料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谈谈你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