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05-21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不外乎两种倾向:一种是直率地,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另一种是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宅院则多采用内向布置形式,或依附于住宅的一侧,或退避于住宅的后部,从外表看起来极为平淡,甚至于根本看不到内部,致使来到园外,一墙之隔竟然都不知道里面另有一番景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藏”的表达方式。有些园虽然有门直接与外部相通,但是一般都处理得极为小巧、朴素。进入园门后通常以影壁、藤蔓、山石为屏障来阻挡视线,从而使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园中的全部景色,园林中的“曲”“隐”“藏”就是含蓄的审美境界。

    在古典园林中,无论是高大的楼阁或是小巧的亭榭,全然的相露总是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幽静。比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卧云室,这是一栋体量高大的楼阁建筑,若建筑在四周空旷的平地之上,难免使人感受到肃然森严之感。幸好,在这里却深藏于石林草木丛之中。四周的怪石叠加,松柏蔽天。只是楼的一角或从缝隙中显露,或是从树梢中显露于外。这样既能显示出山楼的所在,意境的深远,又十分含蓄且耐人寻味。中国古典园林构筑之所以崇尚含蓄美的创造,就在于含蓄能启发游人思维,鼓起了人们审美想象的翅膀,并引导欣赏者进入更为广阔、更加深远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陈静《中国古典园林特色和审美》)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以“可居可游”、多功能的宅园式为大宗:早期的寺庙园林都是皇家或贵族士大夫们舍出的住宅或郊外的别墅,皇家园林也是以宫馆为主的离宫为主要形式,士大夫文人的园林则追求“园日涉以成趣”,因此更是与住宅连在一起。所以可以说,私家园林是士大夫的家园、皇家园林是皇帝的家园、寺庙园林是“神” 及信徒的家园,反映了“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尽管传统文化也吸取了牧业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吸收便都以能否适应农业文明的需要为前提。万里长城体现的正是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防御心态。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反映出的自然式封闭和内向的心态也和中国古代稳健儒雅的自然经济的发达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内陆辽阔,空间巨大的环境,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以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它的文化发展也无须借助他人的土地。私家园林的经济基础往往也是建立在宗族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的。人民长期栖息在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面积广大,先秦的人们习惯上把“中国”与“天下”“四海”“海内”等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的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似乎与世隔绝,聚族而居,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

    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高度完备的系统,它与封建的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古希腊,多岛海洋型地理环境,从事海上工商业贸易活动,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形成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古印度血亲关系存在于家庭甚至种姓内部,但在整个社会结构方面却基本上不起作用,它不存在“家国同构”;在古代的欧洲,贵族、平民、奴隶之间,存在着十分鲜明的等级差别,中世纪的僧侣、贵族、平民的层次更为分明,血缘政治基本上被等级政治、地缘政治冲垮了,所以更谈不上“家国同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族权始终是政权的补充,张载“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程颐“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则朝廷之势首尊”。这种宗族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广大的民众。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这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那么富有安土、爱土、敬土、乐天、思乡、怀旧、寻根、问祖等情趣的根本原因,也是与追求冒险和刺激的西方民族的区别所在。

    (摘编自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风格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向布置形式的私家宅院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显而不露,从外部根本看不到内部的精巧构造。 B .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私家园林都注重家园的属性。 C . 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定居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非常注重血缘关系。 D . 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而独具特色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倾向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难有表现,因为古典园林注重的是含蓄蕴藉的审美体验。 B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营造的含蓄朦胧之美,也与欣赏者美感构成因素有关,欣赏者置身其中能够启发心智,激发想象。 C . 万里长城体现出了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防御心态,可见华夏文明是排斥游牧文明等其他非农耕文明的。 D .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反映出的封闭和内向的心态的原因,既有地理及经济地位的原因,又和社会政治结构特点相关。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阐释苏州狮子林卧云室审美理念的一项是(    )
      A .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倡“余味曲包”的学说,他认为“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 B . 濯缨水阁集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里的句子作为对联:“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C . 清袁枚《随园记》:“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 D .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园林建筑“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
    4. (4)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藏”的表现方式在狮子林卧云室的设计里有着很好的体现,论证逻辑顺畅。 B . 材料二首先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后从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溯源分析。 C . 材料二论述自然经济发展时界定“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以前”“往往”,论证语言准确。 D . 材料二以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欧洲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来类比中国的“家国同构”。
    5. (5)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后一首诗

    李修文

    那年冬天,我在一座小县城中的医院里陪护病人,随着春节越来越临近,寒意日渐加深,大雾每一天都弥漫不止,这天早晨,待我在病房里揉着眼睛醒来,却听说同病房里的一个大姐放弃治疗,离开医院寻死去了。那大姐,原本是附近矿山里的出纳,因为早已无矿可采,她也就下岗了多年,虽说得了治不好的病,住在医院里也没有什么人来看她,但是,一天天的,她还是连说带笑的样子,许多时候,她都算得上泼辣。然而,即便如此,当我看过她留在病房中给一个可能前来的人写下的信,我也几乎可以肯定,她是真的出门寻死了。

    果然,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奇怪的是,直到我离开那小县城,也没有什么人来接受她最后留下的那封信,我还记得,那封信,一直放在简陋病房里的电视柜上,病房里的人们闲来无事之时,总喜欢打开信封,抽出信纸来把玩说笑一会儿,时间长了,那封信便也越来越油腻和残破了,但是,好多年过去了,那封信,我却总也无法忘怀它,信的一开始,那大姐便说:我去死了,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我就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紧接着,她回忆了她和收信的男人一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再往后,她对当初错过他连说了三个对不起,可是,一下子又掉到了她刚刚回忆完的童年和少年里无法自拔,不可自抑地,她写起了当年跟那男人小时候一起在水库里划船的往事。写完了,她抄了一首词,李清照的《武陵春》,这才又说: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那大姐也许并不知道,被她在信里抄下的《武陵春》,其实也是李清照一辈子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所谓“扫处即生”,说的便是“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样的句子,扫除之处,又生新意,其意,大致相当于佛家所说的“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然而,这不尽机缘,于李清照而言却是巨大的损耗——作此诗时,为了躲避金人的驱杀,李清照和众多北人一起南逃,先至杭州,再至金华,而丈夫赵明诚早已亡故,再看眼前,日复一日的哀鸿遍野仍在继续。前一年,李清照骤生大病,身旁的弟弟已经开始四处凑钱为她准备棺木,然而,她还是活了下来,那“扫处即生”的机缘亦随之而来:仍是为了活命与避难,她嫁给了当地人张汝舟,婚后未久,却发现张汝舟之所以收留她,为的只是将赵明诚遗留金石据为己有,按照当时律法,若是女子向官衙提出离异之讼,婚约就算被判无效,女方仍要身陷牢狱之灾,尽管如此,李清照依旧向官衙提出了离异诉状,一如她在给友人的求救信中所写:“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这一首《武陵春》,梁启超说其是感愤时事之作,明人叶文庄却紧紧抓住李清照再嫁而不放,直斥她:“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可是,我却只看见了一己之身的无力,无力举措,无力抗辩,唯一能够与这无力相匹配的,不是发足狂奔,也不是低头认罪,而是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对,这个李清照,是写下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所以,此处的字字句句,其实是兰舟在凝望舴艋舟,是好日子凝望坏日子,说到底,就是那藕花深处的少女在凝望着乱世中的孀妇。春天也好,双溪也罢,请你们全都让位于这一场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吧: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

    去年冬天,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在从南京前往苏州的高铁上,我曾经接到过一条手机短信,回复过去之后才知道,当年,在河北小县城的医院里,那个放弃了治疗跑出医院去寻死的大姐,她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正是写给了给我发来短信的男人。天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的呢?无论怎样,他还是找到了我,还说看过我的书,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想问我:尽管他一直都没能找到那大姐的遗体,但他的确早已去那小医院里取回了她留给自己的信,现在,好几年过去之后,他想为她修一座衣冠冢,以此来好好安葬她,他还想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几句话,所以,他想问问我,那大姐的墓碑上,到底应该刻下哪几句话才好呢?问题来得太突然,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不过,没过多久,我所乘坐的高铁疾驰着经过了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晦暗的天光下,河流上的几艘机动船缓慢地向前行驶着,却近乎停滞,远远的,一座工厂的围墙外,倒是有几棵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们便纷纷跌落,再被大风席卷着奔入了河水,一下子,我想起了那大姐最后的一封信,如遭电击一般,我片刻不停,给远在河北的男人发去了短信,我对他说,那大姐的墓碑上应该刻下的话,其实也是她最后留给他的那几句话: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对,就是这几句: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最后一首诗”,既指李清照的《武陵春》,也可指大姐在信中留下的文字:“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B . 文章开篇故事切入自然,作者用朴实细腻的文字简单地交代了大姐的经历,重点以“那封信”展现出了大姐的人生际遇。 C . 文章以佛家禅语“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引出李清照的人生转变,也暗含着她在国破家亡中以佛学来纾解苦痛的人生选择。 D . 作者看到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跌落入河流的场景,引出了下文作者关于墓志铭的回复,同时拓宽了生命主题的语义空间。
    2. (2) 下列对本文语言表达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线索,实现了由大姐故事到李清照故事的过渡,语言顺畅自然,写作内容跨度大,但没有突兀之感。 B . 作者通过《武陵春》来讲述李清照的故事时,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语言丰赡俊美又含蓄有致,起到了言简意赅、辞近旨远的效果。 C . 文章写“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D . 文章叙写那大姐的故事时,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性强,运用首尾呼应等技巧,散文在叙事时呈现出了一种“小说化”的倾向。
    3. (3) 通读全文,“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中的“凝望”你如何理解?
    4. (4) 本文讲述大姐故事时插入了李清照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 , 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真定、怀、卫间敌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 , 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十二月,宗泽闻金人将谋侵汴,遣刘衍趋滑州,刘达趋郑州,以分其势;戒诸将保护河梁,以侯大兵之集。兀术乃不敢向汴,夜断河梁而去。

    二年春正月,金兀术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宗泽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秋七月,宗泽卒。泽前后请帝还京二十余奏,皆为黄潜善、汪伯彦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卒。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 B . 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 C . 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 D . 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留守,官名,古时帝王离开京城,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称为“留守”。 B . 京师,指都城,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巨大且人口众多,后世泛称国都。 C . 野战,在城市或要塞以外地区进行交战,也指不按常规作战,此处指前者。 D . 阵图,军队作战时兵力部署、队形变化的图式,宋代皇帝常以阵图授将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泽受皇帝之命任东京留守和知开封府,宗泽在金军屯驻黄河边的紧张情况下缉捕盗贼,加强治安,整顿军备,稳固了东京的形势。 B . 岳飞触犯法律将受刑罚,宗泽命其率五百骑立功赎罪,岳飞大败金人,升为统制,在被授予阵图时,岳飞果断指出巧妙用兵的重要。 C . 兀术作为金军的主要将领,屡次率军南犯,但宗泽安排将领分兵抵御,提拔岳飞等后起之秀,在宗泽任上,兀术未能取得多大胜绩。 D . 刘衍等将领能够不惧强敌,得益于上司推心置腹的信任,在正面迎击金军的同时,刘衍派部分精锐直插敌后,两面夹击,打败金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②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

    5. (5) 宗泽恢复中原的壮志为什么没能实现?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溪州使君

    罗隐

    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藉良医。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

    灞桥酒盏黔巫月,从此江心两所思。

    【注释】①溪州,唐朝行政区,治今湖南龙山县。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黔巫,今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南部相交的地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鉴于国力衰微和南方兵祸造成的疾疫损失,作者特地建议使君携带良医前去救治。 B . 风衔泥诏和雕倚霜风,写出朝廷任命溪州刺史时的郑重,表明友人此行肩负大任。 C . 灞桥和黔巫分别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溪州刺史此行的目的地,对应末句的“两所”。 D . 本诗语言质朴,议论比较自然,未详写送别之景,却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2. (2)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秋代序”意指一年之内四时顺序更替,典出屈原《离骚》:“。”
    2. (2) 晚唐诗人姚合在送友人归蜀的诗中有“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之句,反用了李白《蜀道难》中“”之意。
    3. (3) 宋元时煎茶,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两句中就写到了这种煎茶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椽如柱,如时光的纬编,岁月的链扣,璀璨无比。它们或如窈窕淑女,___________倩影芬芳,或如洒脱儒生,羽扇纶巾,___________,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上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

    (    )。从民谣、谚语到诗词文赋,文人们被节气的风吹出万千感慨,饱蘸时令的墨迹,采撷节气的珍珠,描摹丹青,赋诗成诵。“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从民间采撷并___________来的这些经典,口口___________,齿颊生香。大地上劳作的农人,感恩节气。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将时光串起,温暖在农人的心窝,农人的心头被照亮。他们像呼唤自家的小儿女一样呼唤着节气,他们说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是麦子灌浆的清香;他们讲到白露,眼睛清澈,内心澄明;他们说到清明,拂堤杨柳已经先于脱口而出的音节而婀娜生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卓然独立    经纶满腹       流传       传诵 B . 卓然独立    成竹在胸       留传       传诵 C . 茕茕孑立    经纶满腹       留传       传颂 D . 茕茕孑立    成竹在胸       流传       传颂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作为一部民间《诗经》的节气,承天而来与地相合 B . 作为一部民间的《诗经》,节气承天而来与地相合 C . 承天而来的节气与地相合,是一部民间的《诗经》 D . 与地相合的节气承天而来,是一部民间的《诗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将时光串起,温暖在农人的心窝,照亮在农人的心头。 B . 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时光串起,照亮在农人的心头,温暖在农人的心窝。 C . 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时光串起,农人的心头被照亮,农人的心窝被温暖。 D . 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时光串起,在农人的心头照亮,温暖在农人的心窝。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河南卫视继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后,又一“爆款”出圈,一段不到两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赢得无数网友点赞。

    《洛神水赋》的创作灵感,来自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舞蹈以河洛之神宓妃为主角,表现端午拴五彩线祈福习俗。创作中,主创人员认真研读原著,依四六骈文的铺排创意,学习、借鉴了舞蹈里飞天的动作,通过水下舞蹈的方式,打造了一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

    《洛神水赋》的视觉奇观,达到了世界不同审美的公认标准水平之上,打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国家网民的理解障碍。许多外国网友评论称:“中国五千年文化让这次演出非同寻常的优雅,并在类似的表演中独树一帜。”

    1. (1) 请对上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 (2)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点评上面的新闻,不超过80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哲学家康德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自己的故乡哥尼斯堡小镇,据说他书房也只有几百本书。但是哲学界普遍认为康德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可以说康德之前,德国没有知名的哲学家,康德之后,德国哲学家层出不穷。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对“行与思”展开讨论,陆游、董其昌和康德的主张,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