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5-21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国音乐文化已有8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却也历史性地将之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滥觞。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雅乐被历代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正宗。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新雅乐”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还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等;有的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单是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更非只是休闲生活的娱乐和点缀,而是要通过以和为德的“乐”来陶冶人的心性情操,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礼记·乐记》就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和调节,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

    总之,现代音乐创作有必要放弃一味追求“新奇特”“短平快”的趋势,而着力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孙甜甜《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追星族”“粉丝群”纷纷涌现,他们高昂的激情,不断刺激着流行音乐市场的勃发。

    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今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街头戴着耳机,在地铁低头凝视手机视频欣赏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流行音乐深入地介入到青少年人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考方式与社会行为方式。

    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以便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去理解音乐内容。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20岁上下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都已基本塑造完整,只需要合适的机会和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怀。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此外,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是娱乐消遣、交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卡拉OK使他们从音乐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不仅使年轻人在消费的同时获得了身心愉悦,培养了乐观的性格和心态,还使人与人交流了感情,获得了改善、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

    (摘编自李春沐《建设良好的流行音乐文化氛围》)

    材料三:

    从民间俗乐到国家仪式正乐,丝路上音乐交流涵盖演奏技巧、乐器等的互通;既有对家国的颂美咏唱,也有对人类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呼唤赞美。“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音乐弥漫丝路沿线地区人民的“生活世界”,浸润人民的身心情感,成为各个时代丝路上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先行者、奠基者和典范形态。

    我们要以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现代音乐的加工展演,根据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及表现潜力,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取向,改编优秀的传统乐曲;从内容或形式上对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进行再创造再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强化音乐艺术与技术发展的融合。比如“一带一路”世界合奏的音乐视频,就是利用中国元素的特色和数字技术手段,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京剧与说唱、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受到广泛传播和好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而音乐“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正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亲相交的最佳媒介。我们要在认清自我文化特征、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通,以音乐为纽带联结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感性经验,架起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

    (摘编自孙晓杨《音乐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纽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雅乐,周代亦称礼乐,因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被奉为音乐正宗,影响绵延至今。 B . 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 C . 域外流行音乐大举进入,丰富了内地的音乐市场,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音乐认知。 D . 作为“一带一路”的使者,音乐是物质互通媒介,也是文化融合和感情交流纽带。
    2.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立足当下,追根溯源,提出现代音乐创作要继承民族传统和古代雅乐的主张。 B . 第五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重点论证了“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作用。 C . 文章对“快餐音乐”的辩证分析,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音乐创作走向进行深入思考。 D .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3.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雅乐,就是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和流行音乐元素来演绎古代雅乐的艺术形式。 B . 新雅乐尽管借鉴周代典礼、祭祀上宫廷雅乐的表演形式,但却与之有着质的区别。 C . 追星族、粉丝群的广泛存在,体现出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公开化拥护态度。 D . 改编传统乐曲,既是对各地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尊重,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
    4. (4) 流行音乐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5) 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 . 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 . 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D . 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 (2)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 (3) 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东晋)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1. (1)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期望 B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    喻:比喻 C . 耀灵纵辔,急景西迈     西:西边 D . 诗人之致兴           原:推究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文都抒写了乐和悲,王文临悲希望有所作为;孙文则用吟咏台阁、寄情山水的方式来化解悲。 B . 两文都写景抒情,王文借俯仰天地美景而生乐情,孙文则全身心融入大自然而后感恩天地所赐。 C . 两文在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分为写景叙事和阐述道理两部分,王文先描写后议论,孙文则反之。 D . 两文语言清新而自然,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骈散句结合,顿挫有致、洒脱流畅且音韵和谐。
    3.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

      ③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4.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 (1)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 . 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 . 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 . 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 (2) 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 .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 .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3. (3) “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5. 根据情景,默写相关的句子。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描写瀑流击石,山谷雷鸣。
    2. (2) 《蜀相》中的“”两句,表达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3. (3) 屈原《离骚》中通过“”两句写出了自己坚持高洁品行、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
    4. (4) 屈原《离骚》中抒发自己在群小的诽谤排挤下,失意而走投无路的句子是“
    5. (5) 《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三、基础和语言文字运用
  •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体无言        咎:责备
    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端起
    B . 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人
    化以归尽                      乘:顺应
    C . 吾妻归宁 , 述诸小妹曰         归宁:女子出嫁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靡途:没有门路
    D . 以手抚膺长叹                坐:空,徒然
    怅然慷慨 , 深愧平生之志         慷慨:感慨,叹息
  • 7.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B . “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C .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三径”成”,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为隐士的代称。 D . “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拔除不详。
  • 8. 下列句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②举臣秀才   ③庶刘侥幸   ④室仅方丈 , 可容一人居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⑦则告诉不许   ⑧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A . ①③⑤⑦ B . ②④⑥⑨ C . ②⑤⑦⑨ D . ①④⑦⑧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他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轻轻地翻开那些令人敬仰的书家作品,一种情愫苏醒了。王羲之的作品出神入化,妙不可言,宛如“群鸿戏海,舞鹤游天”。颜真卿的作品厚重、古朴、苍劲,像一座千年古钟……历代书法家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无论是典藏书籍,还是碑文石刻;无论是中堂条幅,还是门楣楹联。书法的内容或说古论今警醒世人,或传承伦理道德教人向善,或托物言志净化心灵。书法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在于妙笔生出的高尚的德操。( )。不仅反映一种书法境界,更有对百态的领悟。这种书家思想,一直流传后世,因而成为儒家士大夫的一种典范、更成为书法学习者初学书法的必修课天地之间只有黑白两色最为分明,黑白两色,清淡素雅,质朴率真,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历久弥香。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用笔在笔正,笔正则心正 B . 心正则笔正,用笔在心 C .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D . 笔正则心正,用笔在心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B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 . 乘彼垝垣,不见复关 D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7月6日,联合国举行以“后疫情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世界青年论坛,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围绕论坛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美国青年汤姆·库克说:“青年作为这个社会最具活力的成分,我们有绝对权力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需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为自己而牺牲。应充分在社会中展示个体价值,张扬个性,放飞自我,正如我们的诗歌之父惠特曼所言‘不求苍天俯就我的美意,但求永远恣意挥洒’。”

    日本青年北池上清说:“青年人的世界只有‘远离’二字,远离聚餐远离喝酒、远离汽车、远离时尚……远离与消费主义相关的一切,我们只属于‘二次元’和‘宅文化’。借用《挪威的森林》的一句话‘也不是什么都喜欢,只是什么都无所谓罢了’。”

    阿联酋青年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说:“上天赐予我们的资源我们不能辜负,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他们——充分的消费、无尽的享乐,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听了上述发言,你有何感悟?你同意他们的价值取向吗?请写一篇文章,阐发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