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2-05-16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看到“日本京都祗园中国老人碰瓷”的新闻时,他们会不假思索炮轰“碰瓷”老人。至于信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摘编自陈方《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

    材料三: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摘编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既涉及善用媒体的技能层面,也涉及传播权利和责任的公共伦理层面。 B . 对信源是否权威、事实是否完整等要素的忽略,是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时常会犯的错误。 C .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在网络规范素养方面得分最高,信息甄别能力得分最低。 D . 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每个网民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这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勇于接受事实真相,就是要从自身道德价值观的立场来评判与已有认知不匹配的客观证据。 B . 《真相》一书中提出的“六问”判断标准,体现了对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C . 网民因为从众心理,往往不追求真相不问是非,“谣言止于智者”的古语已成为过时的观点。 D . 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因此它的传播对于改善社会治理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念和网络行为最能体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 . 认为网络平台通过搜集分析用户喜好提供个性化推送是贴心的服务。 B . 注册账号时,因为用户协议文本很长,仔细阅读太过费时而忽略。 C . 对减肥科普贴的建议,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来评判是否可行。 D . 看到感兴趣的网络资源内容,喜欢下载保存或转发到个人社交账号。
    4. (4)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技术层面”这个词语,两者的含义和作用各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综合以上材料,就“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议题,拟定三条合理化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Ⅱ

    在荒野中睡觉

    李娟

    在库委,我每天都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睡觉。——不睡觉的话还能干什么呢?躺在干爽碧绿的草地上,老睁着眼睛盯着上面蓝天的话,久了会很炫目很疲惫的。而世界永远不变。睡过一整个夏天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你。除非寒冷,除非雨。

    寒冷是一点一滴到来的,而雨则是猛然间降临。每当我露天睡觉时,总会用外套蒙住脑袋和上半身,于是,下雨时,往往裤腿湿了大半截,人才迷迷糊糊地惊醒。醒后,起身迷迷糊糊往前走几步,走到没雨的地方躺下接着蒙头大睡。我们山里的雨,总是只有一朵孤零零的云冲着一小片孤零零的空地在下,很无聊似的。

    更有一些时候,天上没云,雨也在下。真想不通啊……没有云怎么会下雨呢?雨从哪儿来的?这荒野真是不讲道理。但慢慢地,这荒野又会让你觉得自己曾努力去明白的那些道理也许才是真正没道理的。

    我在山坡上拖着长长的步子慢吞吞地走,走着走着就不由自主开始寻找睡觉的地方。那样的地方,除了要平坦干燥外,还得抬头观察一番上面的天空,看看离这里最近的一片云在哪里。再测一下风向,估计半小时之内这块云不会遮过来,才放心病下。

    那样的睡眠,是不会有梦的。只是睡,只是睡,只是什么也不想地进入深深的感觉之中……直到睡醒了,才能意识到自己刚才真的睡着了。

    有时睡着睡着,心有所动。突然睁开眼睛,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地分布着一小片一小片鱼鳞般整整齐齐的白云。那些云,大小相似,形状也几乎一致,都很薄,很淡,满天都是。——这样的云,哪能简单地说它们是“停”在天空的,而是“吻”在天空的呀!它们一定有着更为深情的内容。我知道这是风的作品。我想象着风,如何在自己不可触及、不可想象的高处,宽广地呼啸着,带着巨大的狂喜,一泻千里。一路上,遭遇这场风的云们,来不及“啊”地惊叫一声就被打散,来不及追随那风再多奔腾一程,就被抛弃。最后,这些破碎的云们被风的尾势平稳悠长地抚过……我所看到的这些云,是正在喘息的云,是仍处在激动之中的云。这些云没有自己的命运,但是多么幸福……

    更多的时候,云总是在天空飞快地移动。如果抬头只看一眼的话,当然是什么也看不出的,只觉得那些云是多么的安静甜蜜。但长久冲着整面天空注目的话,慢慢地,会惊觉自己也被挟卷进了一场从天到地的巨大移动中——那样的移动,是整体的,全面的,强大的。风从一个方向刮往另一个方向,在这个大走向之中,万物都被恢弘地统一进了同一场巨大的倾斜……云在天空,在浩荡漫长的大风中强烈移动的时候,用“飘”这个词是多么的不准确啊!这种移动是富于莫大力量的移动,就像时间的移动一般深重广浩,无可抗拒……看看吧;整面天空,全都是到来,全都是消逝……

    看着看着,渐渐疲惫了,渐渐入睡……

    说了这么多的云,是因为在山野里睡觉,面孔朝天,看得最多的就是云,睁开眼睛就是云。当然,有时候也没有云,晴空朗朗,一碧万顷。但是没有云的天空,是不能猛然直视的。必须得被那天空的极度明净刺激得流出眼泪后,才能在泪光中看清它的蓝色和它的清宁。看着看着,云便在视野中渐渐形成了,质地越来越浓厚……不知是不是幻觉,于是闭上眼睛又沉沉睡去……

    经常睡觉的地方是北面山坡的半山腰处。在那里,草地中孤独地栖着一块大大的白石头,形状像个沙发一样,平平的,还有靠背的地方。但是当然没有沙发那么舒服,往往睡上一会儿半边身子就麻了。若那时还贪恋那会儿正睡得舒服,懒得翻身的话,再过一会儿,两条腿就会失去知觉。于是等醒来时,稍微动弹一下,就会有钻心的疼痛从脚尖一路缓缓攀升到腰间,疼得碰都不敢碰。只好半坐着,用手撑着身子,慢慢地熬到它自个儿缓过来。

    那一带山坡地势比较平缓,有时候会有羊群经过(从山下往上看,会看到整面山体上平行排列着无数条纤细的、优美柔缓的羊道),烟尘腾起,咩叫连天。遇到那样的时刻,我只好在羊群移动的海洋中撑着身子坐起来,耐心地等它们全过完了才躺回石头上接着睡。而赶羊的男人则慢悠悠地玩着鞭子,勒着马来回横走,不紧不慢跟在羊群最后面,冲我笑着,吆喝着,还唱起了歌。

    ——我才懒得理他呢!明明看到这边睡得有人,还故意把羊往这边赶。

    在那块石头上睡啊睡啊,睡着睡着,睁开眼睛,方才隐约的梦境与对面山坡上的风景刹那间重叠了一下。紧接着,山上的风景猛地清澈了——梦被它吮吸去了。于是对面山上的风景便比我睡醒之前所看到的更明亮生动了一些。

    狠盯对面山坡看了好一会儿,才会清醒。清醒了以后,才会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回家。否则的话,我那点儿力量只够用来睡觉的。只够用来做一些事后怎么也记不起来的梦。没办法,整天只知道睡觉,睡觉,睡得一天到晚浑身发软,踩缝纫机都踩不动了。每踩两下,就停下来唉声叹气一番。那时,他们就知道我又想溜了。但那会儿还没到溜的时候呢。我老老实实踩了一阵子缝纫机,然后开始做手工的活,然后找根缝衣针穿线,然后捏着针半天也穿不进去线,然后就到外面阳光下去穿,然后在阳光下迅速穿针引线,连针带线往衣襟上一别——这才是溜的时候。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睡觉的话还能干什么呢”表现了作者生活的平淡,甚至于单调枯燥,反问的语气,流露出作者的无奈和悲伤。 B . “睡过一整个夏天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草原生活的简单平常,语气中带有幽默和调侃。 C . “梦被它吮吸去了”表达新警,巧妙写出睡醒时眼前景象的清澈,同时造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D . 文章结尾的“溜”“老老实实”,以及连用的五个“然后”,有意造成语言表达上的稚拙之感,实则鲜活生动。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样的睡眠”是指寻找到合适睡觉的地方时“放心躺下”的睡眠,没有顾虑,所以睡得安稳,“不会有梦”。 B . 连用的“只是”,造成了句式上的反复和排比,强调了这种睡眠的纯粹,与“感觉”在深层次上的相互融通。 C . 最后两句在“睡醒”与“睡着”的对立统一中,写出了这种睡眠的深沉,以致于分不清睡着与睡醒的界限。 D . 这样的睡眠安心舒适,与下文石头上伴有梦境而浑身发软没有力气的睡眠相呼应,这两种作者都能充分享受。
    3. (3) 作者认为不能用“停”来写天空中的云,而要用“吻”;用“飘”写云的移动很“不准确”。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分析。
    4. (4) 文中花大量篇幅描写“云”,请分析其丰富的意蕴。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刘敬者,本名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 , 高帝在焉。娄敬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成王即位,乃营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大国之民莫不宾服。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敖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 , 号为建信候。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B .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C .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D .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建都于此。 B . 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可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 C . 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也泛指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之地,如《鸿门宴》中有“沛公居山东时”。 D . 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敬善于把握时机,胆识过人。他出身戍卒,路过洛阳时,通过刘邦身边的将领希望拜谒刘邦,得到召见和赐食。 B . 刘敬定都关中的建议遭到群臣的反对,刘邦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定都洛阳,后留侯张良力陈定都关中的好处,高祖最终定都关中。 C . 韩王信与匈奴想联合攻汉,刘邦派刘敬到匈奴窥探虚实。刘敬见匈奴士兵多老弱之人,猜测此乃匈奴营造的假象,建议不可贸然进攻。 D . 汉朝初立、内忧外患之际,刘敬提出的策略对新生政权的存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被赐姓和封爵,体现刘邦对其政治才能的认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衣帛,衣帛见;臣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②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5. (5) 刘敬认为关中有哪些建都的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花里逢别写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 B . “去年”和“今日”形成对比,流露出别后寂寞萧索之情。 C . “春愁”包含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世事渺茫的无助彷徨。 D . 尾联以“西楼望月几回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2. (2) 本诗的第三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思想感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孔子主张“礼乐治国”,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两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弘的气象。
    3. (3)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慨叹世事变幻、自然永恒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只此青绿》里的舞者身姿绰约,好似不断变化的重峦叠嶂,踏水望月而来 , 这样震撼的画面离不开服装的巧妙设计。舞剧的服装总设计师阳东霖说:“我想做的艺术作品绝不是________的。艺术创作不可能________,而是一个反复建立和推翻的过程。”这个舞段是整个舞剧中的一个点睛之笔,为了让其更加饱满,更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设计制作团队在上百张图稿中不断修改、调整。“不同面料、不同颜色、不同肌理带来的可能性,都和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________。”阳东霖解释,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文化,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每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点,他都会将其转化成艺术创作,“辐射”更多的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屡见不鲜    一蹴而就    休戚相关                      B . 司空见惯    一挥而就    休戚相关 C . 屡见不鲜    一挥而就    息息相关                      D . 司空见惯    一蹴而就    息息相关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序有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服装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B . 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服装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C . 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文化,服装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D . 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文化,服装是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相似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新冠疫情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维护心理健康,人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应对压力,调适心理状态。有不少研究指出,   ①   , 有益于身心健康。多巴胺是一种“快乐荷尔蒙”,舒缓的音乐能够降低肾上腺素的水平,同时促进多巴胺分泌。临床研究证明,音乐作为一种治疗的媒介被广泛用于心理及康复治疗,对中风、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积极作用。

       ②   , 包括改善情绪、增加活力、作为背景声放松。不少受访者提到   ③   的作用,比如让自己开心、放松、释放压力和焦虑,或者增加希望。还有一些人将音乐作为一种分心的手段,也有人说听音乐不会让自己太孤单,也更容易跟他人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论疫情本身还是隔离等预防手段,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B .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影响 C . 不仅威胁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影响 D . 不但疫情本身,而且隔离等预防手段,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B站一位iPad书法写手UP主吐槽:很多人问她用什么类纸膜、什么笔刷,却没人问她练字多少年。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有朋友看到原本微胖的你身材变匀称了,会问你最近吃了什么减肥药,却没有关注你朋友圈晒出的运动轨迹。有同学羡慕你博学多识,会问你要买哪些书看,却没有问你花了多长时间阅读。有同学佩服你做题又快又准,会问你又上了什么补习班,却没有关心你深夜熬到几点。你自己是不是也有与他们一样的表现……物质年代的人们常常会用消费来代替原本付出的东西。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