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区2021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10 浏览次数:79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22分)
  •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接  断  反 B .   络  温情脉脉 C . 设  店  D .   唱  附
  •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诸侯 B . 侯爵 C . 等侯 D . 闽侯
  • 3. “蓏”字的意思最有可能与下面哪一项有关?(    )
    A . 繁密的叶子 B . 植物的藤蔓 C . 动物的爪子 D . 瓜类植物的果实
  • 4. 与“探汤”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赴汤蹈火 B . 汤汤乎若流水 C . 心灵鸡汤 D . 一剂汤药
  •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 . 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 B .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 C . 太阳热得门上的铜把手都要化了。 D .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 6. 下列是寒食节习俗的是(    )
    A . 拜扫祭祖 B . 禁烟冷食 C . 踏青插柳 D . 登高望远
  • 7.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今,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已经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 B . 长大,即使我们走到天涯海角 , 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国。 C . 他们正游手好闲地在公园里散步。 D . 电影快开始了,观众滔滔不绝地走进了影院。
  • 8.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的春节》描述有详有略,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B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运用了举例子、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观点。 C .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雷锋写的一篇演讲稿。 D . 《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
  • 9. 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的是(    )
    A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10. 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改变,下面能用来描述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句子是(    )
    A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11. 将下面这个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

        虽然它还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生长着。

    ①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②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自己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③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④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A . ①之前 B . ①——②之间 C . ②——③之间 D . ③——④之间
二、默写。(8分)
  • 12. 默写。
    1. (1) 谁道人生无再少?!(《浣溪沙》)
    2. (2)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3. (3) 随风潜入夜,。(《春夜喜雨》)
    4. (4) 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
    5. (5)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采薇》节选)
    6. (6) 两小儿笑曰:“?”(《两小儿辩日》)
    7. (7)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
三、解答题(35分)
  • 13. 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完成(1)﹣(4)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②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去壳可以吃中间的果实。②夫[fú],不译。③坐:因为。

    1.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壳入口(    )

      A.吞并    B.一起    C.聚集

      曰:“食菱须去壳。”(    )

      A.有时    B.也许    C.有的人

    2. (2)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山后山都有 B . 前山有,后山没有 C . 前山后山都没有
    3. (3) “其人自护其短”中自护的“短”指的是什么?
    4. (4) 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与《两小儿辩日》中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 14. 阅读短文《闽南春卷》,完成(1)﹣(6)题。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慵懒。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所谓春卷,就是将各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面粉、鸡蛋等。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成海蛎煎后,切成约1/4掌心大小的块状。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末后加入白砂糖。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若能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7个月。此间漳州死亡73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相。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还痒得想用手抓。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竞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

    (选自《都市晨报》,有改动)

    1. (1) 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
      A . 丰富春卷的营养成分。 B . 增强春卷的香味。 C . 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D . 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2. (2) 春卷的配菜都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
      A . 加盐和糖炒熟。 B . 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 . 切成丝或丁。 D . 炒(煎)熟或炒香。
    3. (3) 哪一项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
      A . 春卷的制作过程。 B . 关于春卷的传说。 C . 春卷名称的来历。 D . 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4. (4) 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 食品流行的地域。 B . 时令。 C . 制作食品的材料。 D . 历史人物。
    5. (5)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6. (6)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 15. 阅读短文《姥姥的剪纸》,完成(1)﹣(7)题。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 (1) 这篇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 对姥姥剪纸的喜爱之情 B . 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佩服之情 C . 对敦厚的老牛充满好奇 D . 对姥姥剪纸技艺的敬佩和对姥姥的思念
    2. (2) 这篇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下面哪一种?(    )
      A . 借事抒情 B . 借景抒情 C . 借物抒情 D . 借史抒情
    3. (3) 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
      A . 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结合 B .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 C . 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集合 D . 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
    4. (4) 对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刁难”“耍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明“我”是个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孩子。 B . 说明“我”是个淘气而又天真可爱的孩子。 C . 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 D . 说明“我”和姥姥之间感情深厚。
    5. (5)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到河里游泳,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句子中的“拴”字,你觉得下面哪个理解符合文意?(    )
      A . 用绳子牢牢系住 B . 用剪纸把我吸引住 C . 用锁链给固定住 D . 用作业把我捆绑住
    6. (6) 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姥姥剪纸技艺炉火纯青,一看就知道怎么剪成想要的花样。 B . 姥姥非常喜爱剪纸,她有空时就会剪纸。 C . 姥姥剪得多,剪的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 D . 姥姥经常剪纸,“我”也看惯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
    7. (7) “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这句话和“剪纸”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四、习作
  • 16. 提示:探险小说里的世界奇妙而精彩,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请你展开想象,构思一个关于探险的故事。关于主人公,可以选择以下的词语提示,也可以自己确定。

    娃娃       小狗      会飞的鸡      帽子      笔记本

    神奇手表      12岁孩子      百科全书      书包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抄袭课文中的故事情节。③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内容写具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