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6-19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 .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D .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2. (2)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 .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 “盗火者” 与 “言必称希腊” 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D . 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3. (3)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 . 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 . 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 .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 2. 现代文阅读II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 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 .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 “用石头砸碎了它” ,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 .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D .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 “我恨日本鬼子” ,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B .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 . 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D . 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3. (3)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 (4) 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郭英又代武镇成都/英又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B . 及郭英又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C . 及郭英又代武镇成都/英又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D . 及郭英又代武镇成都/英又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只是唐代科举各科中的其一,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成为各科之首。 B .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通常被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C . “补”是候补,等待授职。古代官职的变化有许多术语,如“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 D . “永泰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善于写赋,受到皇帝赏识。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杜甫仍然在天宝末年被玄宗下召考试,授以官职。 B . 杜甫一生多难,家庭屡遭不幸。在华州做司功参军时,因为京畿发生动乱,粮食价格奇贵,杜甫的几个孩子因缺粮被饿死。 C . 杜甫仗义敢言,帮助朋友解难。在房琯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杜甫努力上疏救助,终因此给自己带来祸患,受到了降职处分。 D . 杜甫晚年客居舟中,四处流浪。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后来也死去,杜甫无依无靠,为躲避战乱,携全家沿长江漂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②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5. (5) 比较《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对于杜甫的放诞无礼,严武的态度有何不同?
  • 4. 古代诗歌阅读

    扬州慢·琼花

    郑觉斋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球。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注:①弄玉,传说中的仙女。②飞琼:许飞琼,西王母的侍女。③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数语,人与花合写,互相映衬。前五句以仙女设喻,描绘琼花的姿态、颜色、气味,并未绘形画状,而是着力写琼花的风貌神情。 B . “记晓”三句,追怀琼花被快马送至行宫供隋炀帝赏玩之事,与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异曲同工,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 C . “尊前”三句,由“吹梦南州”一语发出新意。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琼花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词人顿生“踪迹萍浮”之感。 D . 全词在咏琼花中兼写情事,花中隐有人在,不即不离,有着较为深永的情味。琼花似佳人,往事悠悠,春愁无限,慨叹交加,伤感无限。
    2. (2) 这首词写法上虚实结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 (3) 《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不同季节的花来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天鹅是高贵的典范形象,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_____太平世界的美德。”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它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______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协调关系,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鸵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世间的美好不是_______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________,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

    有时候,谦虚不是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你如果所看到的范围足够高大,你就会发现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创造         狭小     并驾齐驱     无出其右 B . 缔造         狭小     并行不悖    独占鳌头 C . 缔造         狭隘     并驾齐驱     独占鳌头 D . 创造         狭隘     并行不悖    无出其右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B . 你因为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所以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C . 因为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高大,所以你会发现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D . 你如果所看到的范围足够高大,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天鹅在很多方面并不出众,但它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呈现的是简洁之美。”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高跷俗称踩高脚,也称高瞧戏,是人们喜爱的民俗表演形式之一。在大型群众文艺活动中,它因“鹤立鸡群”而备受瞩目。

    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险。____①____。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表演艺人踩在这样的高跷上,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 )___②___。人物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造型以戏剧人物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大胆。高跷艺人们把真脚“扎”起来,假腿动起来,用惟妙惟肖的表演给人以艺术享受。高跷的表演难度大。艺人要经过无数次摔倒爬起,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龙舞狮、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

    ____③____,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乡民,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化为他们的心灵寄托,成为乡土生活的一部分。

    1. (1)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成为乡民心中的神灵巨人,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与之相距甚远。 B . 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乡民心中便有了神灵巨人。 C . 成为乡民心中的神灵巨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距甚远。 D . 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成为乡民心中的神灵巨人。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的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此事引发我校学生对“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考,请就其中一个辩题,选择正、反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